摘要:大家好,今天继续聊聊十堰那些事。聊什么呢?前一阵,我走进了位于朝阳路六堰段的铁匠湾巷,心里挺好奇的——为什么叫“铁匠湾”呢?于是我找了几位住在这里的老人,他们都八十多岁了。从他们口中得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儿真是铁匠聚居的地方。这段对话,也引出了一段我并不完
大家好,今天继续聊聊十堰那些事。聊什么呢?前一阵,我走进了位于朝阳路六堰段的铁匠湾巷,心里挺好奇的——为什么叫“铁匠湾”呢?于是我找了几位住在这里的老人,他们都八十多岁了。从他们口中得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儿真是铁匠聚居的地方。这段对话,也引出了一段我并不完全了解的、属于十堰的往事。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正是十堰如何从一方烟火小地,一步步成长为现代化都市的故事。而这一切,都要从一间叮当作响的铁匠铺说起
很多人知道十堰的名字最早见于史籍,是明成化二十年《湖广图经志》里的记载,说 “郧县…… 十堰,在县南,因溪作十堰以溉田”,还有韩弼那首《十堰春耕》里 “布谷声中水满溪,南畴北陇把锄犁” 的春耕图景。但在我们十堰人的民间记忆里,这片土地最初的热闹,和一家姓陈的铁匠铺紧紧绑在一起。
相传古时候这里叫张家庄,唐末以后久经荒芜,直到明成化年间安置流民才慢慢有了生机。到了明崇祯六年,李自成率军驻此,不少农民投军而去,地方又显空虚。后来,有湖北大冶金牛镇的陈家人迁到这里,开了间铁匠铺。陈家铁匠手艺精湛,打出来的铁器又耐用又趁手,方圆几十里的人都专程来买铁货,顺带交易山里的土特产 —— 木耳、生漆、桐油这些山珍,都顺着来买铁器的人流,成了这里最早的 “商品”。一来二去,张家庄慢慢成了小集镇,名字也改成了陈家街,现在十堰老街还住着几十户陈姓后裔,提起祖上的铁匠铺,都能说上几句当年的热闹。
可别小看这铁匠铺,它不仅让陈家街有了名气,更给十堰后来的发展埋下了关键伏笔。老话讲 “天下之大利在农政,农田之善经在水利”,要兴修水利、拦河筑堰,离不开趁手的铁制工具。陈家街的铁匠铺越开越多,打出来的锄头、铁锹、凿子,成了修堰的 “利器”。到了清朝中叶,人们在陈家街东侧的百二河上,先后筑起头堰到六堰;又在花果乡的犟河上,筑起头堰到四堰(也就是岳竹堰),两处共十个堰,“十堰” 这个名字,就从这十个灌溉农田的堰塘里生了出来。有意思的是,现在大家说的十堰城区,当年其实没有堰,真正的 “十堰” 所在地,是百二河头堰与二堰之间的陈家街。后来 “十堰” 成了行政区划专名,从十堰保、十堰乡,到后来的区、公社,陈家街的名字慢慢被淡忘,只留下 “十堰” 这个称呼,一代代传了下来。
过去十堰的铁匠铺可不是零星几家。建国前,光从事铁制品加工的匠人就将近一千人包含郧县、郧县、竹山、竹溪、筠州,大小铁匠铺有几十个。农忙时,铁匠们连夜赶制犁、耙、镰刀,这些铁家伙是农民地里的 “宝贝”,有了它们,春耕秋收才有底气。那时候的集镇上,铁匠炉的火星和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是最热闹的 “背景音乐”—— 黄龙镇有 “小汉口” 之称,十堰老街分东街西街,街上除了盐行、烟丝铺、饭店,最少不了的就是铁匠炉,行商们运出山货时,总会捎上几件十堰的铁器,运往四川、河南、武汉,再把布匹、食盐、煤油运回来。就连后来朝阳路六院那段的 “铁匠湾” 小巷,也是因为解放初期住了大批铁匠手艺人,才得了这个名字,现在走在巷子里,仿佛还能听见当年的打铁声。
1948 年 12 月十堰解放后,铁匠铺的故事有了新章节。政府鼓励手工业恢复生产,铁匠业、农具修配业成了十堰地方工业的起点。1953 年,个体铁匠们组成互助组、合作社;1954 年,黄龙区农具厂筹建,1955 年正式投产,有了 12 台土设备、108 名职工,生产犁、耙、抓钉,这是解放后十堰地区第一家工业企业;同年下半年,十堰老街成立了十堰铁木社,就靠两台红炉、几把锉刀,当年就打了 1800 件犁具。后来,花果、五堰、白浪等地也陆续有了铁匠铺和互助组,这些小小的手工作坊,成了十堰工业最早的 “火种”。
特别要提的是,当年修建马家河水库、百二河水库、黄龙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时,使用的铁制工具,几乎都出自十堰本土的铁匠之手。。
真正让十堰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是 1967 年 —— 这一年,第二汽车制造厂(后来的东风汽车)在十堰开始大规模建设。谁能想到,曾经靠铁匠铺支撑手工业的小城,会因为汽车工业迎来新生?二汽建厂前,十堰只有几家铁木手作坊,打打简单的铁具、竹器;可随着汽车厂的建设,地方工业跟着 “长大”:十堰机械厂从修农具转向造农机,花果小五金厂、白铁社陆续建成,1969 年后,地方工业更是定下 “支援三线建设、为汽车大工业服务” 的方向,一步步从手工锻造走向机械制造。
如今再看十堰,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只有铁匠铺和堰塘的集镇了。街头巷尾是川流不息的汽车,工业园区里是现代化的生产线,年 GDP 接近 3000 亿,成了全国知名的汽车工业城市。有时候我会站在铁匠湾的老巷子里,看着不远处的高楼大厦,想起陈家铁匠铺里最初的那簇火星 —— 正是那一点点火星,点亮了十堰的手工业,撑起了水利建设,孕育了工业萌芽,最终陪着这座城市,从农耕时代的堰塘边,走到了现代文明的霓虹下。这就是十堰的故事,一个从铁匠铺里 “打” 出来的汽车城的故事。
这是一座被铁与火锻造出来的城市。从一间铺、一道堰,到一辆车、一座城——十堰,从来没有忘记它从哪里开始。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里,如有不足,请多多指正,谢谢
来源:湖北十堰美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