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发现楼底下菜市场的干货店生意特别好,老板说从立秋那天起买银耳、百合的人翻了好几倍。我闺蜜小美前几天还跟我说她妈天天在家研究汤谱,结果上周炖排骨汤时候把手机APP里的"快煮模式"当成了普通炖煮,差点把锅给烧坏了。
最近发现楼底下菜市场的干货店生意特别好,老板说从立秋那天起买银耳、百合的人翻了好几倍。我闺蜜小美前几天还跟我说她妈天天在家研究汤谱,结果上周炖排骨汤时候把手机APP里的"快煮模式"当成了普通炖煮,差点把锅给烧坏了。
我妈也是个养生迷,上周特意买了个新的压力锅。她说以前老辈人熬汤要花三个小时,现在年轻人上班忙,得找个省时间又不耽误养生的方法。我看着她对照手机上的教程折腾了大半天,最后总算学会了用压力锅做银耳汤。
说起来那锅汤还挺不容易的。头一天晚上我妈就泡了两朵银耳,结果早上起来发现泡多了,硬是找邻居帮忙分掉一半。雪梨倒是新鲜,买了三个大的,切成块时候刀都滑手。百合分不清干的鲜的,跑去菜市场问了三个摊主才买到现摘的。最后熬出来汤确实很稠,但我妈说少放糖的话味道淡,多放又怕太甜,最后还是用了三分之一冰糖。
隔壁王阿姨家孩子最近总咳嗽,听说后借了我妈的汤方。她儿子喝了两天就说喜欢那个味道,现在全家都在学着做。不过王阿姨有个坏习惯,总爱把切好的银耳放在塑料袋里,结果第二天打开全粘成一团了。我妈教她应该用保鲜盒装好再放冰箱,这样才不会受潮发黏。
周末我去朋友家做客,看见他们用智能电饭煲熬莲藕汤。点了几下屏幕就自动开始炖,中途还能远程看火候。不过程序选错了,本来要炖八十分钟,结果按成六十,藕块还是硬的。还好及时发现,手动又加了二十分钟才搞定。
卖菜的大爷告诉我们现在胡萝卜都不好买了。普通胡萝卜两块五一斤,山药胡萝卜六块多,很多老人舍不得买,非得等到特价时候囤货。上次我妈想做山药玉米鸡汤,跑了三个菜场才找到没烂的老母鸡,店家说正宗的老母鸡现在养得人越来越少了。
前两天小区有个阿姨突发奇想,把山药切成条冷冻存着,等要用时候直接拿几根出来解冻。结果发现冻过的山药颜色发黑,口感也没那么粉糯。后来才知道应该裹上保鲜膜再冻,能保持原来的味道。现在楼道群里天天有人讨论这些小窍门,谁家有什么新方法都会拍照分享。
最近电视里常播秋季养生节目,专家推荐的汤品跟我们家喝的差不多。只是那些大道理听得人犯困,倒是有个博主演示用破壁机打汤的方法挺有意思。打碎后的食材更容易出味,但是得注意别把机器烫坏。我妈试过一次,打完百合时候差点把内胆煮化了。
有个做程序员的邻居开发了个微信小程序,输入当天湿度就能推荐合适的汤品。他说这样不用记那么多配方,下雨天喝排骨汤驱寒,大晴天喝银耳汤补水。虽然功能还不完善,但已经有三十多人在试用了。上周他特意来我家测试,结果程序推荐的汤方跟我妈正在熬的正好一样。
昨天晚上路过便利店,发现他们也开始卖现成的汤料包。包装上写着"五分钟速成养生汤",价格倒是不贵,就是看着添加剂太多不敢买。我妈说那些顶多算调味汤,跟自己熬的根本不是一个档次。不过加班太晚的年轻人估计也只能将就了。
上周六去参加社区健康讲座,老师傅演示了选材秘诀:挑银耳要看背面是不是雪白,选莲藕得挑外皮发黄带泥巴的。很多人围着问问题,有个大妈急着问能不能用枸杞代替红枣,老师傅说要看体质,阴虚的适合枸杞,气血不足的还得用红枣。
今天早上帮妈妈去超市采购,发现压力锅专用汤料专区摆了好几种。包装上画着各种汤品图片,有的还附赠电子教程。我妈挑了包山药芡实组合的,说回去试试能不能半小时炖好。收银员说最近这种产品销量涨了快一倍,很多都是年轻夫妻买的。
其实熬汤也没那么麻烦。按照最简单的步骤,焯水、加料、定时,最难的是掌握火候和时间。我妈刚开始总是搞混小火和中火,把锅底都烧糊过两次。现在终于摸出点门道,至少不会糊了。只是有时候太忙会忘记关火,上周差点把炖好的汤煮溢出来。
我有个表姐开了个小饭馆,最近主推养生汤锅。她研究出个秘方,把传统汤方改良成小份装,配上现烤的面包片,客人反映还不错。不过她也抱怨食材涨价严重,山药比上半年贵了三成,只能多用南瓜和红薯来替代。
看来这阵子全民都在琢磨汤这事。办公室同事轮流带汤来,上周轮到我就临时抱佛脚学了莲藕排骨汤,结果炖得太咸,害得下午大家喝水都多了一倍。现在每天上班都能闻到不同口味的汤香,倒是让人感觉秋天没那么难熬了。
其实说到底,汤喝得舒服比讲究名堂重要。我妈现在每天都变着花样弄,昨天还加了点板栗到排骨汤里。虽然偶尔会手忙脚乱,但看到全家人喝得开心,也算值了。反正慢慢来,总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办法。
来源:Sally虹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