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中元节,牢记:3大习俗,3大禁忌,遵循传统,为家人祈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5 00:18 3

摘要:我蹲在巷口看张婶烧纸,火苗子窜起来时,她嘴里念叨着“爹啊娘啊,钱够花不”,那火光映得她眼角的皱纹都泛着红。

老辈人说,中元节这天的月亮比平常圆,可照见的不是人影,是鬼魂。

我蹲在巷口看张婶烧纸,火苗子窜起来时,她嘴里念叨着“爹啊娘啊,钱够花不”,那火光映得她眼角的皱纹都泛着红。

这场景让我想起余华写的《活着》——福贵蹲在田埂上烧纸,火光里全是爹娘的影子,可风一吹,灰烬飘得到处都是,像极了人这辈子,说散就散。

中元节的三大习俗,头一个就是祭祖。

老祖宗讲究“秋尝”,新收的稻子磨成粉,蒸成馒头,摆上供桌,先让祖先“尝新”。

这规矩从先秦就有,《春秋繁露》里写“秋尝”是“因四时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

到了唐朝道教把七月十五定为地官赦罪日,佛教又加了盂兰盆会,两下里一凑,祭祖的规矩就更热闹了。

我小时候跟着爷爷去坟上,他总说“坟前烧纸,不如生前孝顺”,可转头又烧得比谁都认真——火盆里的纸灰打着旋儿往上飘,他说是祖先在收钱呢。

第二个习俗是烧纸钱。

这事儿有讲究,得用黄纸裁成方片,拿木版印上铜钱纹,叫“冥币”。

张婶说,烧的时候要画个圈,把纸钱圈在里面,免得野鬼抢了去。我瞧着她蹲在圈边,火苗子舔着纸边,她的影子在墙上晃,像极了老电影里的场景。

这烧纸的规矩,从宋朝就有,陆游写过“中元甲子雨潇潇,米价腾踊人相邀”,说的就是这档子事。

现在城里人图省事,直接买成捆的冥币,可老辈人还是喜欢自己裁纸——他们说,手作的纸钱,祖先收着才贴心。

第三个习俗是放河灯。

这灯得用西瓜皮、荷叶或者彩纸糊成小船,中间点根蜡烛,放进河里漂。

李商隐写过“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说的就是这河灯的景儿。

我小时候在河边看,河灯漂得远了,像星星落进水里,老人们说,这是给孤魂野鬼指路呢。

可现在城里没河,大家改在小区池塘放,倒也热闹——孩子们举着河灯跑,大人跟在后面喊“慢点儿”,那场景,比过年还热闹。

说完了习俗,再说说禁忌。

头一个忌讳是夜游。老辈人说,中元节这天,鬼门关大开,野鬼都在街上晃,晚上出去容易撞上。

我表弟不信邪,去年中元节晚上去钓鱼,回来就发烧,烧得说胡话,吓得我妈连夜去庙里求符。第二个忌讳是拍肩。

第二个是忌拍肩膀。

老人们说,人在路上走,肩头有两盏灯,鬼拍你肩膀,灯就灭了,容易被鬼跟上。

我邻居王叔有回被拍肩,吓得三天没敢出门,后来才知道是朋友开玩笑——可这禁忌,他到现在还信着呢。

第三个忌讳是挂风铃。风铃响起来,像鬼在招魂,老辈人忌讳这个。我同学家挂了串风铃,被奶奶骂得狗血淋头,说“招鬼呢”,赶紧摘了。

这些习俗和禁忌,看着是迷信,可细想想,都是老祖宗对生命的敬畏。

现在的人过中元节,少了些讲究,多了些随意。

有人在网上买电子河灯,有人用鲜花代替纸钱,可那股子念想没变——就像陆游写的“中元见月”,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照见的人,已经换了好几茬。

我蹲在巷口看张婶烧纸,火苗子灭了,她拍拍膝盖站起来,说“明年再来”,那背影,像极了所有活着的人——一边往前奔,一边回头望。

中元节这天,买束菊花,放在亲人遗像前。

风从窗缝里钻进来,吹得花瓣儿颤,像他在说“乖,别惦记”。

这日子啊,不是鬼过的,是人过的——活着的人,借着这节,跟死的人说说话,说说今年的收成,说说孩子的婚事,说说那些没说出口的想念。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中元节不是封建迷信,是活人给死人留的念想。

“活着就是一切”,可活着的人,总得给死去的人留个位置——不是怕鬼,是怕忘了。

这节过完,日子还得往前奔,可心里装着那些人,奔起来才踏实。

来源:简食记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