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6位师长,其中5人是开国元帅,只有他是开国上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9 05:03 1

摘要:1955年,萧克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虽然解放军在进行军衔制之后,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排名,但是在后世很多年的时间里,关于谁是“第一上将”,有着许许多多的讨论。

1955年,萧克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虽然解放军在进行军衔制之后,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排名,但是在后世很多年的时间里,关于谁是“第一上将”,有着许许多多的讨论。

而在这些讨论声中,萧克是被提到最多的那一位。

因为萧克的资历堪比元帅,就算是属于开国大将军衔,都显得有点“低”了,而萧克还只是上将军衔,那么萧克的上将军衔有怎么样的“威慑力”呢?

在授勋之后,许世友将军被授予上将军衔,许世友将军的资历,从土地革命时期,一直到解放战争,他足以被授予大将军衔,所以他对自己只是上将军衔不满,于是找到了周总理表达不满,但周总理只用一句话就让许世友沉默了:

“萧克也只是上将”。

许世友听到萧克都只是上将,自己确实是没有理由,再继续争取大将军衔,

抗日战争时期,红军主力被改编为八路军,而八路军的六个师长(三个师的正副师长),其中有五位都是开国元帅,八路军115师的林彪、聂荣臻、129师的刘伯承、徐向前,120师的贺龙老总,都是开国元帅。

萧克当年担任120师的副师长,却没有获得元帅军衔,这件事情,也被人认为是萧克将军的一大遗憾。

萧克将军出生于1907年,他生在湖南嘉禾的一个书香家庭,他的父亲是前清秀才,家中虽只有六亩薄田,却充满了书香气息。

六岁时,他走进私塾,开始学习四书五经。

后来,他进入县初级师范学校,知识面逐渐拓宽,内心也萌生了远大的志向,他尤其喜欢阅读孙中山的《心理建设》《伦敦蒙难记》和《宋教仁传》,对三民主义充满向往。

少年时,他捧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传》,泪水止不住地流下,就是这些革命故事以及革命思想,在萧克的心中扎根了种子。

1926年1月,大雪纷飞,他独自离家,借了七块大洋做盘缠,步行九天从嘉禾走到韶关,又乘火车抵达广州,投身国民革命军,他原本计划报考黄埔军校,却因错过报名时间,加入了蒋介石的宪兵第六十五辅助团。

萧克将军老的时候,有些记者对他进行采访,这些记者总以为萧克将军是黄埔军校毕业的,他笑着对采访者说:

“很多人以为我是黄埔生,其实不是。”

1927年5月,他在武汉叶挺部队担任排级教官,后升任连长,短短三年,他从《向导》周报的忠实读者转向马克思主义信仰,通读《共产主义ABC》等著作,并加入共产党。

同年8月1日,他随部队参与了南昌起义,

萧克对南昌起义记忆非常深刻,他后来回忆说:

“原定三点起义,但不到两点枪声就响了,我们一听到动静就冲出去作战,到第二天早上战斗就结束了。”

这场起义中,萧克所在的部队包括团长欧震(后来投降国民党)、二营长廖快虎(在沙坑作战牺牲)、三营长江彩萍(在洛口负伤,由团参谋黄英接任),还有二十五师两个团、第二十军六个团等力量。

尽管起义最终失败,他并未气馁,逃回家乡短暂躲避后,试图追寻朱德部队未果,便在宜章与两位好友组建农民梭镖队,用大刀和长矛对抗土豪,展现了基层组织能力和军事智慧。

1928年3月,他的军事生涯迎来转折,他率领这支农民武装从宜章出发,翻越五盖山,东进资兴龙溪洞,与毛主席率领的三十一团意外相遇,双方红旗飘扬,宛如久别重逢的亲人。

他回忆当时的情景:

“听说这是毛泽东带的大红军,大家高兴得跳起来,欢呼声不断。”

在1944年的时候,萧克回到延安汇报工作,毛主席回忆起此事,问道:

“你们当时有多少人?多少枪?多少梭镖?”

萧克笑着一一回答,毛主席听后挥手感叹:

“真的是揭竿而起!”

1934年7月23日,时任红六军团军团长的萧克接到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命令,要求部队离开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开展游击战争并创建新苏区。

8月7日,他率部西征,实际上,这支部队肩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为中央红军的大规模长征探路,他后来回忆:

“从命令上看,中央并未完全透露目的,但实际上我们是为红军主力引路。”

这次西征,红六军团行程超过五千余里,到10月24日与红三军会合时,中央红军长征才刚开始八天。

对于红六军团的长征,萧克评价很高:

“红军长征不止二万五千里,单红二方面军就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

在1934年10月时,萧克带领部队在贵州擒获瑞士传教士勃沙特,并缴获一张法文版贵州地图,有人建议处决勃沙特并烧毁地图,他却冷静判断:

“这不是威胁,而是宝物。”

他礼貌接待勃沙特,连夜请他翻译地图,自己用中文记录,直到深夜完成,这张地图后来成为红六军团行军作战的重要工具。

陶汉章将军回忆此事之后评价道:

“萧克将军文化水平高,处理事情深思熟虑,不是普通工农干部能比的。”

在过去多年的革命岁月中,萧克与贺龙老总的关系非常得好,贺龙的女儿贺捷生,名字就是萧克所起。

1935年11月1日,红二、六军团会师后连战连捷,突破国民党重兵围困,长驱直入湖南中西部,贺龙夫人蹇先任生下一女,贺龙请他取名,他笑着说:

“捷生,打胜仗时生的。”

贺龙抱拳称谢:

“好名字,响亮又有意义,秀才就是不一样。”

1936年7月5日,中央军委任命他为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年仅29岁的他,成为红军历史上最年轻的方面军领导之一,与总指挥贺龙、政委任弼时等人并肩作战,共同对抗蒋介石,蒋介石当时还把他们称为所谓的“萧贺匪部”。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中华大地陷入战火之中,在民族危亡关头,国共双方暂时搁置恩怨,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携手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御外敌。

抗战爆发后,红二方面军整编为八路军120师,贺老总担任师长,萧克则顺理成章出任副师长,随部队奔赴山西前线,投入战斗,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他率部深入晋西北,四处游击,在敌后迅速建立起抗日根据地,将120师的兵力从最初的几千人扩展至两万余人。

在抗日战争后期,萧克被调往晋察冀军区,先后担任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与聂荣臻密切配合。

即便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萧克的表现也非常出色,他本身就有着非常丰富的根据地,建立经验,而且萧克反应能力非常强大,能够在敌人的漏洞中找到机会反败为胜。

某日,他率部司令部驻地被日军包围,天色渐暗,敌军逼近一公里。他下令点亮小油灯,敲响熄灯钟,随即指挥部队分成八路,从缺口突围。日军冲进村子时,只见家家灯火通明,却空无一人,他的住处桌上放着《三国演义》,翻开处正是“空城计”。

抗战胜利后,在一开始,晋察冀军区改编为两支野战军,聂荣臻主掌第一野战军,萧克负责第二野战军。

由此可见,即便是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萧克的地位与聂荣臻都是相差不大了,资历非常还是非常过硬。

所以影响萧克后来军衔的,就是在解放战争时期。

在解放战争爆发后,局势瞬息万变,晋察冀军区被重新组建,萧克再次出任副司令员,与政委罗瑞卿并肩作战,指挥战斗,但在解放战争后期,他逐渐淡出前线,转而承担军校组建、军队训练等后方任务。

虽然后来短暂担任四野参谋长,但这一职务的影响力已不如前线主官。

加上在新中国成立后,萧克长期投身军事教育,并没有参与抗美援朝战争,缺席了抗美援朝战争,对萧克的资历就出现了巨大的稀释,在抗美援朝战争上的空白,也成为他资历上的一大缺憾。

客观来讲,军衔制评定是建立在职级上的,在1952年,解放军进行干部评级,萧克被评定为“正兵团级”。

而正兵团职务,在1955年,基本上就是对于上将军衔,但是客观来说,萧克上将比起其他上将的资历要强大很多,因为他是很多老将军的首长,就拿萧克镇住许世友这件事情来说,萧克完全可以说得上是上将第一。

萧克上将在革命生涯中接受了一些外国记者的采访,美国记者尼姆·韦尔斯称他为“军人学者”,赞叹他掌握大量事实和数据,记忆力非常好。

除此之外,还有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则形容他的思维“敏捷如箭,蕴含令人敬畏的力量”。

其实萧克最厉害的地方,还在于文学创作。

他是解放军之中,为数不多文武双全的高级将领。

1937年,正值抗日烽火,他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罗霄军》,历经战乱,初稿几度散失又找回,1988年,他重新修订,以《浴血罗霄》出版,1991年获茅盾文学奖荣誉奖。

对于这部作品,胡耀邦读后赋诗:

“夜读将军罗霄曲,清香伴我到天明。”

建国后,萧克历任军委训练部部长、解放军军政大学校长、军事学院院长等职,以严谨治学闻名,萧克在军事教育上非常具有创造性,解放军正步走的规范姿势就出自他的制定,晚年,他担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主编《中国文化通志》《中国大百科全书》,为文化事业贡献力量。

晚年的他还喜欢书法,每晚练笔两小时,行草流畅,书房里宣纸飘扬,墨香弥漫,2003年5月,96岁的他登上武夷山,眺望东方,高声吟诵于右任的诗: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随后,他即兴赋联:

“海峡两岸东西相望,炎黄一家世代同根。”

萧克将军的一生,都在为国家以及人民服务,其实对于军衔,他并不看重,他所在意的,是自己做了多少事情,是否对得起当初他自己的革命理想。

所幸的是,这个答案是肯定的。

来源:闲话5000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