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蒋经国上海打虎,扬子公司案的真实情况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9 09:14 1

摘要:蒋经国为了拯救国民党政权,到上海抓贪官、反腐败,声势浩大,成绩显著。但是,他抓了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屏,所以,杜月笙就在公开场合将了蒋经国一军,说孔令侃的扬子公司搞得我儿子还大,你怎么不去查办?

关于1948年蒋经国上海滩“打虎”引发的“扬子公司案”,多少年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案情经过都是下面这样的:

蒋经国为了拯救国民党政权,到上海抓贪官、反腐败,声势浩大,成绩显著。但是,他抓了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屏,所以,杜月笙就在公开场合将了蒋经国一军,说孔令侃的扬子公司搞得我儿子还大,你怎么不去查办?

蒋经国没有办法,只好表态说:我一定依法办事。结果,他派人去一查,就发现扬子公司囤积了大批的物资,是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的罪魁祸首。于是,蒋经国就要严惩孔令侃。

宋美龄得知此事,赶紧出面制止,但是蒋经国不听。宋美龄只好去搬来了蒋介石。蒋介石从辽沈战役前线急匆匆赶回南京,制止了蒋经国的做法。

于是,蒋经国的“打虎”行动彻底宣告失败,上海物价飞涨,民怨沸腾,蒋家王朝威信扫地。

以上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关于蒋经国“打虎”案的普遍记述。

但是,这样的历史记述是真实的吗?

这样的记述会让人产生明显的疑问。

比如,杜月笙真的敢当面顶撞蒋大公子吗?他儿子出了事,按理应该私下里慢慢疏通才对。这么搞,他就不怕惹怒了蒋经国,让他儿子万劫不复?你一个黑社会头子再牛逼,那也胳膊拧不过大腿,蒋经国要想弄死杜月笙,那可真是伸出一个小手指头就足够了。

更大的疑惑是:蒋介石为什么要死保孔令侃?假如孔家真的藏有多少亿美元的海量财富,拿出来足以扭转乾坤的话,那蒋介石为什么不掐着孔祥熙的脖子让他吐出来?要知道这可是事关江山社稷存亡的紧要关头啊,历史上那些封建帝王们,到了这样的时刻,别说是自己的连襟,就是亲爹亲妈亲儿子,那也是说杀就杀,眼都不带眨一下的。蒋介石那也是一世的枭雄,他要是没有这点狠劲,怎么可能爬到中华民国总统的位置上?难道说,他真的是为了一点骨肉亲情,就甘愿舍弃手中的江山吗?

这样的疑点该如何来解释呢?唯一的解释就应该是:“扬子公司案”的真实过程应该并不是像我们以前所了解的那个样子。这段历史应该是经过了后人的刻意加工的,与扬子案的本来面目是大有不同的。下面,我就来整理分析一下,真实的扬子公司大案应该是怎么一回事。

(二)

历史上的“蒋经国打虎”,是由于国民党的“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引发的。

已经持续两年的内战,结果造成了国统区财政经济的崩溃状态,物价飞涨、货币贬值,物资供应短缺,百姓怨声载道。在这种情况下,刚刚上台不久的行政院长翁文灏提出了应急的三大政策。(1)发行金圆券,代替以前的法币,保持币值稳定。(2)严禁私人持有黄金白银以及外汇,在规定时限内,必须拿出来交给政府,兑换成金圆券。(3)用行政手段稳定物价,以1948年8月19日的物价为红线,任何商家不得突破。

这三大办法一公布,立刻就引发了强烈的市场反弹。你把物价给限制死了,商人们无利可图,那他们当然就会做两件事,第一、不往外卖了,卖了就亏本,谁还卖?第二、商人们要大量地囤积货物,因为再傻的人也能看出来,将来物价肯定会暴涨,囤货那就是在囤金子囤银子,一本万利。

因此,要想让“紧急处分令”贯彻下去,那就必须辅之以雷霆手段来推行,否则,那就只能变成一纸具文了。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蒋经国驾临上海,亲自推动行政院的三大政策落到实处。

蒋经国于8月22日抵达上海,很快就组建了一支“戡乱建国大队”,专门用来整顿经济秩序。

这其中,打击囤积居奇的奸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蒋经国对于囤积居奇的对策是:下令所有的商家都把自己手中的物资申报登记,申报登记后继续囤积物资的那就是违法,杀无赦、斩立决!

必须说明的一点是:蒋经国所说的“物资”指的是生活日用物资,特别是“两白一黑”,也就是粮食、棉纱和煤炭。如果不是普通百姓的日用生活必需品,那是不必包括在内的。

蒋经国痛下杀手,果断地处理了一大批贪官奸商,说杀就杀,说抓就抓,毫不客气。这里面就有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屏,还有宋子文投资的永安棉纺厂的老板。据统计,被抓起来的人有六十多个。

(三)

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屏被抓是事实,但是杜月笙有没有在大庭广众下,公然向蒋经国叫板,要他去查办扬子公司呢?

有几个当事人在回忆录中声称有这么一回事。但是这些人的回忆录都是五六十年代在大陆出版的,可信度恐怕要打一点折扣。国民党监察院在对扬子公司案的调查报告中,却是另外一种说法。

监察院的报告是这样说的:本案系沪警局卢家湾分局,于本年九月廿九日发现大卡车偷运物资,即查得利喴汽车公司二楼,囤有大批西药,呢绒,颜料,凡士林等,并有新小汽车七十辆,卡车十辆,据称系扬子建业公司所有,该分局巡官应品祥即请报转报沪警局,警局据报后,即交由经警大队派员前往调查,此即轰动上海市一大囤积案之发现。

这也就是说,扬子公司案是上海警察局发现有汽车偷运物资,于是跟踪调查,结果发现扬子公司的大量囤货。

而扬子公司案引起整个上海的关注,则是在10月2日,上海的《正言报》率先发表长篇报道《豪门惊人囤积案,扬子公司仓库被封》之后才发生的。此前,上海的新闻媒体上并没有关于扬子公司的什么事。

假如杜月笙真的事先在公开场合举报了扬子公司,那势必在9月29日之前就会在上海产生轰动,不会到10月2日才变成热点。

因此,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分析:所谓杜月笙公开举报扬子公司这件事,应该是不存在的。

(四)

那么,孔令侃的扬子公司囤积的这些货物到底违法不违法呢?

关于这件事,时任上海市市长的吴国桢在回忆录中的记述是:不违法,因为这些物资事先都已经向上海市社会局报备过了。而且,扬子公司的囤货也基本上不是百姓生活必需的日用物资。像汽车那种东西,在当时绝对属于奢侈品,根本就不能包括在打击范围内的。

吴国桢

吴国桢在1953年与蒋氏父子把关系闹僵,此后就脱离了国民党,到美国定居。他所写的回忆录显然是应该是比较客观的,就算是不客观,那他也应该是诋毁蒋家,而不是反过来替他们开脱。

吴国桢在回忆录中记述,当时,他特意召集很多律师开会,对扬子公司案进行研究,结果大家得出的结论也是不违法。

蒋经国在当时对外的表态也是扬子公司并不违法。

但是,问题在于,蒋经国的表态有几个人相信。

自从《正言报》把扬子公司案给捅出来之后,上海南京各家报纸纷纷跟进报道,各种流言蜚语满天飞。按照传播学的理论,受众只愿意相信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由于孔家的名声一直都不好,所以大家都认为他们家就是满门的贪腐。现在,报纸上揭露出一大堆事情,那么,这就证实了孔家确实一团漆黑。因此,在新闻媒体上,在上海市民的心目中,扬子公司违法囤货就已经变成了一件铁打的事实了。

在这种情况下,蒋经国再怎么为扬子公司分辩都只会是越描越黑。人们只会认为他是包庇纵容自己的表弟,而不会真的相信扬子公司是清白的。

另一方面,扬子公司虽然不违法,但是它也理亏。

孔令侃

因为这江山社稷实际上就是他们家的。如今,大厦将倾,危如累卵,在此紧要关头,孔家人完全应该站出来,带头毁家纾难,把家产都捐献出来,在国民党内做个表率。这样才是他们应该做的,他们绝不应该装聋作哑,躲在一边闷声发财。

但是很可惜,无论是抗日战争期间,还是国共内战期间,孔家人都没有过这样的表现。

这就只能说,孔家人的“觉悟”实在是太低了。

(五)

实际上,孔令侃并没有被拘捕过,只是扬子公司被查封了而已。但是,蒋介石和宋美龄为什么要出面介入,阻止蒋经国的调查呢?

10月8日,蒋介石从辽沈战役的前线急匆匆飞回上海,专门处理“扬子公司案”。9日,蒋介石分别见到了蒋经国和孔令侃,然后,他又接见了上海市长吴国桢以及上海市警察局长宣铁吾等人。

当天晚上,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对于孔令侃问题,反动派更借题发挥,必欲陷其于罪,否则即谓经(国)之包庇,尤以宣铁吾机关报攻讦为甚。余严斥其妄,令其自动停刊。

宣铁吾手下的《大众夜报》被停刊了,最先揭发扬子案的《正言报》也被停刊了,但是上海市民的汹汹之口却是无论如何也捂不住的。蒋介石亲自出马包庇孔令侃的传言就开始不胫而走。

蒋介石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大家应该知道《三国演义》里有个曹操向粮官借人头的故事。说的是曹操带兵攻打袁术,由于粮食供应不上,官兵们怨声载道。因此,曹操就借口是粮官克扣,把他杀了,这样一来,官兵们的怨气出了,军营中就稳定了。

蒋介石急匆匆地从北平赶回上海,其实就是担心年仅三十八岁的蒋经国一时冲动,也要“借”孔令侃的人头一用。

历史不能随便模仿,曹操可以借人头收买人心,但是蒋介石不能这么做。他其实一点都不糊涂,因为孔令侃不是小小的粮官,他是蒋介石的外甥,如果孔令侃被证实是大老虎,那么蒋介石自己肯定也脱不了干系。大家会都认为这老虎就是你蒋介石养出来的。

这就像乾隆皇帝为什么不杀和珅一样,和珅是你乾隆一手提拔的,成天就围着你的屁股转,结果事实证明是个大贪官,那你乾隆岂不是至少应该承担个领导责任?所以,乾隆不能把和珅揪出来,只能是嘉庆上台后再来做这件事。

孔祥熙

同样的道理,把孔令侃抛出去,那反而会坐实了所谓“四大家族”贪腐的传言,社会上的传言会愈演愈烈,蒋介石的形象反而会变得越来越糟,人心也会愈发的离散。因此,不如干脆把事情就此终了,这样反而会让损失尽可能小一些。

前面我说过,如果孔家真的是富可敌国,拥有几十亿、或者哪怕几亿美元的财富,以蒋介石的枭雄本色,他都会逼着孔祥熙吐出来,以解燃眉之急。

但是,孔家显然是没有这么多钱,就像吴国桢说的一样:“杀了孔令侃,也没有什么用。”

因此,对于蒋介石来说,把孔令侃“大义灭亲”,不但于战争形势无补,反而会让自己变得更加说不清道不明,同时,又牺牲了骨肉亲情。这是完全不划算的一件事,甚至是很愚蠢的举动。

所以,千万别认为蒋介石很蠢,他对于“扬子案”的处理,其实是最优解,是当时的情况下,最好的选择。

到了11月,国民党的所谓“经济紧急处分”计划彻底宣告失败,金圆券一落千丈,变成了废纸,物价则如脱缰野马,一路飙升。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是蒋经国打虎失败的结果,其实,这和“打虎”的关系还真的是不大。国统区经济的崩溃完全就是战场失败造成的直接后果。

随着国民党的节节失利,整个社会都对国民党、蒋介石丧失了信心,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想让经济状况变好,这又怎么可能呢?

来源:高红权先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