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成功案例,透视ADHD非药物治疗的最新突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4 19:40 7

摘要:这两天各地陆续开学了,来咨询ADHD的家长也不少。其中,大家最关心的还是药物治疗会不会产生依赖性、会不会影响生长发育、中途停药有什么影响等等。另外,很多家长也想了解非药物治疗的方法,我特意整理了一下这方面的案例,以及研究进展,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

这两天各地陆续开学了,来咨询ADHD的家长也不少。其中,大家最关心的还是药物治疗会不会产生依赖性、会不会影响生长发育、中途停药有什么影响等等。另外,很多家长也想了解非药物治疗的方法,我特意整理了一下这方面的案例,以及研究进展,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

先说一个我看到的案例,之所以选这个案例分享,是因为其中应用到多种ADHD的非药物治疗方式,包括脑电生物反馈、感统训练、以及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这些都是目前常用的。

文章比较长,这里简单整理如下:

患儿曾经多动、注意力差、考试卡题弃卷、社交难,经过线下课+ 双设备居家干预 + 跳绳训练,3 个月书写工整、考 A,情绪与社交改善。

基于对患儿ADHD 症状的全面评估,遵循 “扬长避短、多维度干预” 原则,制定 “线下课 + 双设备干预 + 感统家辅” 的综合训练方案,每一项内容均紧密贴合他的核心需求。

线下课每次45分钟,被拆解为3 个 15 分钟小模块,分别聚焦注意力维持、情绪调节、社交技巧与语言表达,中间穿插 5 分钟肢体放松活动,避免注意力透支引发抵触。每周 5 次的训练频率,能保证干预连续性。

tDCS 是基于神经科学的物理干预,通过微弱电流刺激大脑前额叶皮层,改善该区域神经活动,增强注意力控制与冲动抑制能力,恰好针对患儿的注意力缺陷与多动冲动。

跳绳作为全身性有氧运动,既能通过规律肢体动作释放过剩精力,减少课堂小动作;又能通过手眼脚协调配合,提升本体觉与前庭觉功能,增强身体稳定性与专注力。

同时,训练采用了“训练师专业指导 + 家长居家执行” 的模式,不仅让训练效果有效延续,更重建了亲子互动模式 —— 以往因学习问题频繁爆发的家庭冲突逐渐减少,家长对 ADHD 的认知加深后,更能理解孩子的行为并非 “故意捣乱”,而是症状所致,这种包容与支持让佳俊的自信心逐渐恢复,为后续进步奠定心理基础。

经过一段时间系统训练,患儿的进步明显,表现为“书写工整、作业质量提升、考试从不愿动笔到得 A”。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非药物干预,并且取得不错疗效的案例。针对上面提到的几种干预方式,我把截止目前的研究进展整理了一下,给大家做的参考。

脑电生物反馈(EEG Neurofeedback)

脑电生物反馈(NFB)作为ADHD 的一种重要非药物干预手段,其研究在有效性验证、机制探索和技术创新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

一项关键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了一种名为“脑电图引导的自适应学习”的新型神经教育方法,结果表明其能有效促进 ADHD 儿童的认知控制。这项对 60 名 8 至 12 岁 ADHD 儿童进行的研究发现,经过为期 8 周的干预,实验组儿童的脑电生理指标得到显著改善,包括 θ/β比率的降低(p

在机制和个性化治疗方面,定量脑电图(qEEG)的作用日益凸显。一篇 2025 年的叙述性综述强调,qEEG 不仅是识别 ADHD 神经生理亚型(如皮层低唤醒、高唤醒)的有力工具,还能为制定个性化的神经反馈方案提供依据。同时,机器学习技术开始被用于预测治疗效果。一项研究利用机器学习分析发现,基线时的脑电图连通性特征,特别是腹侧和背侧注意网络中的失调,可以预测 ADHD 儿童在接受 θ/β 比率神经反馈(TBR-NFB)后的临床改善情况。这一发现为未来根据患者的脑电特征选择最合适的干预方案提供了可能,向精准治疗迈出了重要一步。

此外,联合疗法也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一项研究将神经反馈与呼吸生物反馈(R-BFB)及正中神经刺激(MNS)相结合,发现这种多模式干预能显著改善 ADHD 儿童的行为问题、焦虑和多动冲动症状。值得注意的是,真实的正中神经刺激相比伪刺激能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脑电图分析显示,额叶 θ 波功率的增加与焦虑减轻相关,且效果在干预后一个月依然持续。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在 ADHD 治疗中的应用研究继续深入,尤其是在疗效评估和参数优化方面。一项重要的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对 18 项随机对照试验(涉及 496 名 ADHD 儿童和青少年)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虽然 tDCS 对整体临床症状的改善不显著,但它在提升认知功能方面表现出特定效果,尤其是在注意力(SMD 0.207)和抑制控制(SMD 0.222)方面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改善。另一项荟萃分析也得出了相似结论,发现 tDCS 在减轻多动/冲动症状(Hedges’s g = -0.28)和改善抑制控制(Hedges’s g = 0.39)方面有治疗益处 [6]。这些研究共同表明,tDCS 的疗效可能具有领域特异性。

在技术应用和参数优化方面,研究取得了更具体的进展。上述荟萃分析通过亚组分析发现,特定的刺激参数对疗效有重要影响。将刺激电极放置在F3 位点(大致对应左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时,对改善注意力、抑制控制和处理速度的效果更为显著。在电流强度方面,1mA 的电流在增强抑制控制方面优于1.5 mA 和 2 mA。此外,阴极刺激被发现比阳极刺激更有效,并且单次刺激也能在短期内改善注意力和抑制控制。另一项针对成人的研究也证实,靶向左侧 DLPFC 的 tDCS 能改善与注意力不集中相关的认知功能,但对冲动性相关指标无显著影响,这进一步支持了 tDCS 作用的特异性 [7]。

tDCS 与其他疗法结合的协同效应也得到了关注。一项范围综述指出,将 tDCS 与认知训练(CT)相结合,在多种神经精神疾病(包括 ADHD)中显示出改善特定认知缺陷的潜力 [8]。这种联合应用被认为是一种有前景的策略,可以增强单一疗法的效果。同时,tDCS 与神经反馈的结合也被视为 ADHD 治疗的创新方向。

尽管tDCS 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且耐受性良好,但研究也普遍认为,其长期疗效和最佳治疗方案仍需通过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来验证和确立。

感觉统合训练(Sensory Integration Training)

关于感觉统合训练在ADHD 治疗中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揭示 ADHD 个体的感觉处理异常特征,而非直接评估感觉统合训练(SIT)本身的治疗效果。这些基础研究为感觉统合干预的必要性和靶点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项截至2024 年 6 月的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明确指出,ADHD 患者(包括儿童和成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在多个感觉处理领域表现出显著更严重的异常。这些领域包括感觉敏感性、感觉回避、低感觉注册(对感觉输入反应迟钝)和感觉寻求(渴望更多的感觉刺激)。该研究强调,尽管现有临床指南未作要求,但在 ADHD 的临床评估中系统地检查感觉处理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另一项研究深入探讨了ADHD 儿童感觉处理异常的神经基础,特别关注了感觉-运动整合。通过在视觉搜索任务中记录脑电图,研究发现 ADHD 儿童不仅在行为上表现出准确性差和反应时间变异大,其大脑在处理视觉信息(α 波相关)和准备运动反应(β 波相关)的协调上也存在延迟和缺陷。这种视觉-运动协调的异步性被认为是 ADHD 儿童感觉-运动整合受损的一个潜在神经标志,与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

此外,研究还发现ADHD 儿童的感觉加工技能与学校功能密切相关,并且存在性别差异。例如,在 ADHD 男孩中,平衡能力是身体和认知功能的重要预测因子;而在 ADHD 女孩中,双侧运动协调能力对学校参与度和任务支持的影响更大。这提示,针对 ADHD 的感觉干预需要更加个性化,并考虑到性别差异。

尽管缺乏2025 年直接评估 SIT 治疗 ADHD 有效性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但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些间接证据。一项针对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研究发现,为期 12 周的基于感觉统合的体育训练能显著改善其运动协调能力和社交响应能力。鉴于 ADHD 和ASD 在感觉处理异常方面有诸多重叠,这一结果暗示了类似干预在 ADHD 儿童中也可能产生积极效果。

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

肠道菌群与ADHD 关系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围绕“微生物-肠-脑轴”(Microbiota-Gut-Brain Axis, MGBA)的机制展开,并开始探索基于此机制的干预策略。

一篇2025 年的叙述性综述系统地总结了 ADHD 儿童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指出 ADHD儿童的肠道菌群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改变。研究认为,肠道菌群失衡可能通过神经、神经内分泌和免疫通路影响 ADHD 的病理生理过程。该综述提出,针对肠道菌群的干预,如使用微生态制剂(益生菌、益生元等)或进行粪便菌群移植(FMT),可能为 ADHD 的治疗提供新的辅助手段,特别是与传统中枢兴奋剂药物联合使用时,可能带来额外益处。

具体干预研究方面,一项关于中药“小儿黄龙颗粒”的研究为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 ADHD提供了实例。研究发现,该颗粒能够改善 ADHD 模型大鼠的行为缺陷和神经递质功能障碍,其机制在于重塑外周微环境,包括恢复肠道菌群稳态、减轻炎症、修复受损的肠道屏障和血脑屏障,并纠正氨基酸代谢等系统性代谢失衡。这一发现揭示了传统医学可能通过肠-脑轴发挥作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饮食干预如何调节肠道菌群,一项体外发酵研究详细分析了桃胶多糖对人类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尽管该研究不直接针对ADHD,但其结果对于理解益生元的作用机制至关重要。研究显示,桃胶多糖能够显著增加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如下表所示,在门和属的水平上,有益菌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 。

这些变化,特别是双歧杆菌和产丁酸菌(如罗斯氏菌)的增加,具有抗炎、改善新陈代谢和维持肠道屏障完整性的潜力,这些都与肠-脑轴的健康功能密切相关。这些发现为开发针对ADHD 的饮食干预策略(如补充特定的膳食纤维或益生元)提供了科学依据,旨在通过优化肠道菌群来改善大脑功能和行为 。

总体来看,肠道菌群领域的研究正从描述性关联向功能性机制和干预性探索迈进,为ADHD的非药物治疗开辟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新方向。

参考资料

1. EEG-Guided Adaptive Learning: A New Neuroeducational Approach to the Facilitation of Cognitive Control in ADHD Children

2. Neurofeedback for ADHD: Exploring the Role of Quantitative EEG and Brainwave Modulation

3. EEG Connectivity as Predictor of ICAN ADHD Children’s Improvement After Completion of Theta Beta Ratio Neurofeedback: Machine Learning Analyses

4. Effects of a novel non-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 based on respiratory biofeedback, neurofeedback and median nerve stimulation to treat children with ADHD

5.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6. 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in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reatment Efficacy and Targeting Strategies

7. Enhancing EEG Components in Adolescents With ADHD Using Trans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 Randomized-active Controlled Study

8. Integration of Cognitive Training and tDCS in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 A Scoping Review

9. TDCS and neurofeedback in ADHD treatment

10. Sensory Processing in Individuals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Compared With Control Popula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11. Impaired sensory–motor integration in children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during visual search

12. Sensory processing skills and school functions in school-aged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gender-based analysis

13. The impact of sensory integration based sports training on motor and social skill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14. A narrative review of research advances in gut microbiota and microecological agents in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15. Xiaoer Huanglong pellets remodels the periphery microenvironment to improve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based on the microbiota–gut–brain axis

16. Studies of peach gum polysaccharide on gut microbiota in vitro fermentation by human feces

17.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chili peppers on ADHD in relation to the gut microbiota

18. The gut-brain axis in adult externalizing behavior: How brain-functioning, diet, and the gut-microbiome may influence adult ADHD and reactive aggression

来源:心内科王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