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0岁以后,大脑体积平均每十年会减少5%,而大脑退化的加速速度在67岁左右达到峰值。不过,延缓神经退化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学习乐器。| 国家地理图片集
地球是一个奇迹
科技|全球
40岁以后,大脑体积平均每十年会减少5%,而大脑退化的加速速度在67岁左右达到峰值。不过,延缓神经退化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学习乐器。| 国家地理图片集
无论我们如何努力,衰老带来的多数影响终究难以抗拒。视力渐渐模糊,皱纹不断加深,关节疼痛也几乎成了必经之路。但认知能力的衰退呢?它或许比我们想象中更具“挽回余地”。
研究显示,40岁以后,大脑体积每十年会减少约5%。但另有科学发现表明,掌握一项新技能——比如学习一种乐器——能在我们的“黄金晚年”里,为维持大脑功能提供有力支撑。
越来越多的研究都在证明,那些能让大脑“动起来”、接受挑战的活动,是对抗年龄相关性认知衰退的“有力武器”。
为何大脑会随年龄长而“缩水”
大脑组织的逐渐流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脑萎缩”,最早可能在30多岁时就已悄然开始。“但并非所有人的脑萎缩速度都一样。”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的认知心理学家丹尼尔·古斯塔夫森(Daniel Gustavson)解释道。
一旦脑萎缩发生,往往会波及大脑的关键区域:比如负责解决问题、适应环境的前额叶皮层,以及掌管记忆与空间导航的海马体。“当你想不起刚才对话里的细节,或是翻遍全屋都找不到钥匙时,其实就是这些脑区功能在衰退的信号。”
《无限潜能》系列纪录片的特邀认知科学家玛雅·尚卡尔(Maya Shankar)说,“这些看似‘健忘’的小事,不只是让人烦心——它们背后,是大脑神经连接发生的真实变化。”
脑萎缩的主要“推手”有三个:一是神经元与大脑中名为突触的特殊连接结构不断流失;二是大脑可塑性逐渐下降;三是随年龄增长,神经递质的生成量与效率双双下滑,比如多巴胺、血清素,还有对记忆与肌肉运动至关重要的乙酰胆碱。这些神经递质一减少,思维的敏锐度自然会跟着打折扣。
更复杂的是,大脑中的灰质与白质也会随年龄增长而减少。洛杉矶西达赛奈医疗中心的神经学家戈尔纳兹·亚多拉希克哈莱斯(Golnaz Yadollahikhales)指出,这两种神经组织是保护、支撑神经连接的“关键力量”,它们一旦退化,就可能引发多种症状,而症状的严重程度,通常与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她特别提到,轻微健忘是衰老中的常见现象,但如果记忆力衰退得格外明显,就可能是认知衰退或痴呆症早期的信号,需要格外留意。
“烧脑”活动如何为大脑“抗衰”
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对抗年龄相关性认知衰退的“解药”,是神经可塑性——简单说,就是大脑一辈子都具备的“自我改造”能力:遇到新体验、新挑战时,它能重新搭建神经连接。
“我们学新东西的时候,其实就是在给大脑‘添砖加瓦’——新的神经元、新的神经通路,都是这样慢慢建立起来的。”尚卡尔打了个比方,“这就像常走的上班路封了,我们得重新找一条路,而大脑会在这个过程中‘开辟新航道’。”
这种“自我改造”能力,正是研究人员所说的“认知储备”的核心。所谓认知储备,就是大脑弥补年龄相关性损伤或变化的“备用能力”。亚多拉希克哈莱斯把它比作“脑力支架”:就算大脑的某个部分开始“偷懒”,这个“支架”也能撑住,让身体维持正常功能。
那么,该如何搭建认知储备呢?
尚卡尔给出了具体方向:学一些需要“动脑子”的新技能,比如“学一项新运动、练绘画、学烹饪、尝试写作、入门编程、学跳舞,或是掌握一门新语言”。
这类活动能让大脑白质的完整性更强,让神经递质保持活跃,还能通过强化胼胝体(corpus callosum,大脑中最大的白质束),让左右半球的“沟通更顺畅”。
“胼胝体就像连接大脑左右半球的‘桥梁’,左右脑能不能好好配合,全靠它。”亚多拉希克哈莱斯说。这座“桥”越坚固,从同时处理多项任务到调节情绪,我们做这些事的能力都会随之提升。
学新乐器为何能“防”脑萎缩
虽说很多技能都能刺激大脑,但“要论对大脑的‘性价比’,学新乐器可能是最高的。”尚卡尔说。她解释道,演奏乐器时,“几乎所有脑区都会被调动起来,而且脑区之间的沟通会变得更紧密”,正是这种“全面激活”,让大脑的执行功能和工作记忆得到提升。
除此之外,演奏乐器还需要双手协调,会同时激活多个脑结构——比如负责听觉的脑区、负责识谱的脑区,还有协调手和手指运动的脑区——而这些激活,又会进一步强化胼胝体的“桥梁作用”。
“学新乐器就是给大脑做‘全身运动’,”古斯塔夫森说,“也正因为如此,它成了搭建认知储备的‘强效工具’。” 这样的结论并非空穴来风。2022年,《衰老神经科学前沿》(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接受了六个月钢琴训练的老年人,其大脑中与记忆、语言相关区域的结构连接性,都有了明显改善。
还有其他研究证明,人到晚年学乐器,不仅能提升记忆力和执行功能,甚至能让大脑体积“逆势增长”。在一项试验中,一群之前从未接触过音乐的老年人,只学了三个月的键盘口琴,语言记忆能力就有了显著提升。
想学新乐器?这样起步更轻松
如果想通过音乐守护大脑健康,选对乐器是第一步。“选那种能让你感兴趣,又能让你觉得‘有点难度’的乐器。”亚多拉希克哈莱斯给出建议,“太简单的话,刺激不到神经可塑性;太难了,又容易让人打退堂鼓。最好是那种‘跳一跳就能够到’的难度。”
钢琴、吉他、架子鼓因为需要双手配合,常被推荐为入门乐器。但古斯塔夫森也强调,其实大多数乐器都有效果——关键是要需要你持续投入精力练习。“跟着自己的喜好选,因为能让你坚持学下去的,才是最好的乐器。”他说。
尚卡尔还建议大家从实际角度考虑:“问问自己:我能定期练习吗?我喜欢这种乐器的声音吗?我会被自己学的曲子打动吗?”她认为,动机很重要,因为只有真正投入进去,才能让新的神经通路得到强化。
如果不想报正式的培训班,也有其他选择:比如用教学类APP、看YouTube上的教程,或是参加专门为成年人开设的集体音乐课。“学音乐时的社交互动,和它对认知的好处一样重要。”古斯塔夫森补充道,“和别人一起学,能改善心情,还能互相督促,学起来也更有乐趣。”
最重要的一点是:不管你多大年纪,从现在开始都不晚。“学习永远没有‘过期日’。”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遗传学教授迈克尔·斯奈德(Michael Snyder)说。
他提到,很多人觉得“学习是年轻人的事”,但事实上,无论多大年纪,推动大脑成长的都不是“学会了多少”,而是“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
说到底,我们或许拦不住时间的脚步,但却能为大脑“争取更多活力”,对抗岁月带来的影响。 “面对大脑随年龄退化,人们很容易感到无力,但所有关于神经可塑性的研究,其实都在给我们希望。”尚卡尔说,“既然我们的大脑一辈子都能‘改造自己’,那我们就能主动塑造它的发展方向,让当下的生活更有质量,也让未来的自己更有活力。”
撰文:Daryl Austin
编译:Arvin
校对:钱思琦
版式设计:钱思琦
点点,谢谢关注。
伸出小手
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