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吉亚乡的机杼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9 19:07 1

摘要:“这是‘工厂’的声音!”同行的村干部帕提玛·芒苏尔笑着解释。她口中的“工厂”,指的是机械织布机,在吉亚乡,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台机械织布机,用来纺织艾德莱斯。

新华社乌鲁木齐5月19日电 特写:吉亚乡的机杼声

新华社记者古扎丽努尔、辛悦卫

初夏的新疆和田市吉亚乡,桑葚熟透缀满枝头,一阵阵“塔塔”声在巷子间悠悠回荡。

“这是‘工厂’的声音!”同行的村干部帕提玛·芒苏尔笑着解释。她口中的“工厂”,指的是机械织布机,在吉亚乡,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台机械织布机,用来纺织艾德莱斯。

艾德莱斯是一种扎经染色丝绸,与常见的扎染工艺不同,它以“先染后织”的特性独树一帜,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吉亚乡作为重要发源地之一,当地人曾以养蚕织绸为业。

艾德莱斯手工制作工序十分复杂。煮茧、抽丝、扎染、织绸,一人需耗时一个月才能做成一件衣料。而随着机械织布机的普及,过去手工织布一天仅能织成4米艾德莱斯,如今可达400米。

走进布威海迪且·麦提亚森家中,机械织布机独占一室。狭长的房间内,扎染好的线绳从房间这头延伸至另一头,一根一根穿过3000多个针孔,随着机器启动,织好的布料不断向外延伸。过去织绸,一坐就是一整天,现在布威海迪且只需每15分钟检查一次是否有断丝情况。

“机械织布更精细,瑕疵少,生产效率也高。”当地一家老牌企业的合伙人图尔孙尼亚孜·艾合买提介绍说。由于前端工序仍采用手工制作,机械织出的艾德莱斯与手工制品并无太大差异,而在当地裁缝店,机械织造的艾德莱斯因密度高、不易勾线,反而更受青睐。如今,吉亚乡生产的艾德莱斯远销喀什、乌鲁木齐、上海、北京等城市及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

机械织布机的快速普及,得益于政府支持。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吉亚乡政府探索艾德莱斯的产业化开发工作,形成“企业(合作社)+家庭”的发展模式,企业主导产业方向,提供手工扎染的丝线,家庭则承接精细化纺织环节。每台机器每月能为家庭带来3000元以上的稳定收入,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的双赢。

艾德莱斯纺织环节的机械化转型,也是新疆特色产业发展的缩影。近年来,新疆多地依托地方资源,推动传统手工业、种植业现代化转型,越来越多的传统生产方式被机械取代,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和田地区于田县有着悠久的沙漠玫瑰种植历史,当地花农世代传承传统种植技艺。近几年,当地玫瑰花产业实现升级发展,过去仅供自家食用的玫瑰花酱、玫瑰花茶,如今通过机械生产替代手工揉制、晾晒,产品得以进入千家万户的餐桌。

在阿克苏地区库车市的棉田,过去农忙时节全家老小齐上阵的景象已成历史,搭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自动驾驶精量播种机,覆膜、铺设滴灌带、下种、覆土一次性完成,实现了“一人种田,全家增收”。

植保无人机、智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挤奶机……农户对这些新机械的接受度在使用过程中日益提高,从过去的不敢用、用了不放心,转变为如今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用的机械。当传统智慧与数字基因深度融合,新疆大地上的每一次齿轮转动,都在为生产助力。(完)

来源:新华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