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如有雷同实属巧合,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如有雷同实属巧合,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雨水顺着檐角滴落,打在青石板上。
朱元璋抬头望向这座山间古寺,雕梁画栋间透着一股神秘气息。
"你们说,这寺里的和尚能看出咱们的身份吗?"他压低声音问道。
侍卫长王大年神色紧张:"陛下,若是被识破,我们该如何应对?"
朱元璋只是笑了笑,大步走向山门。
寺内烛光摇曳,老僧站在殿前,目光炯炯地望着来人,仿佛早已洞悉一切。
01
夏末的南京,天气依然闷热。
朱元璋坐在御书房内,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案桌上堆满了奏折,他已经连续批阅了三天三夜。
"陛下,该歇息了。"太监李福轻声提醒道。
朱元璋摆了摆手,"朝政繁忙,哪有时间休息。"
"陛下,您已经三天没合眼了,身体要紧啊。"李福低着头,声音更小了。
朱元璋放下手中的朱笔,伸了个懒腰,眼睛微微眯起。
"这些大臣啊,只知道在朝堂上夸夸其谈,却不知民间疾苦。"
"陛下心系天下,实乃百姓之福。"
朱元璋站起身,走到窗前。
窗外是皇宫的一角,围墙高耸,将外面的世界完全隔绝。
他突然觉得有些窒息。
"福子,你说朕在这紫禁城里,能了解到真正的民情吗?"
李福不敢直接回答,只是低头站着。
"传朕旨意,备马十匹,选侍卫五人,准备轻便行装。朕要微服出巡。"
"陛下!这万万不可啊!"李福吓得跪了下来,"外面危险重重,万一有刺客..."
"怕什么!"朱元璋拍了拍桌子,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三日后启程,目标江南。朕要亲眼看看,这大明的子民过得如何。"
三天后,清晨。
朱元璋换上了一身富商装扮,腰间挂着一个不起眼的荷包,里面装着几锭银子。
他将自己的面容稍作改变,将标志性的胡须修剪得更短。
侍卫长王大年也换上了普通护卫的装束,跟在朱元璋身后。
另外四名侍卫都是精挑细选的好手,武艺高强且忠心耿耿。
"记住,在外人面前,你们称呼我为朱掌柜。"朱元璋叮嘱道,"不得有任何怠慢,否则军法处置。"
"是,朱掌柜。"五个人齐声应道,声音压得很低。
一行人悄悄从宫中的小门出发,避开了主要的街道,向南而行。
路上,朱元璋时不时停下来,与路人攀谈几句,询问今年的收成如何,米价几何。
"朱掌柜真是会做生意啊!"卖糖人的小贩笑着说,"这价钱都能砍得这么低。"
朱元璋哈哈大笑,"做买卖不就是这样吗?你挣你的,我省我的。"
王大年在一旁看着,心中暗暗佩服。
陛下不愧是从底层打拼上来的,这装扮气质一点都不违和,若不是知道他的真实身份,谁能想到这是当今天子?
一路南下,朱元璋一行人走走停停,已经过了十多天。
这期间,他们遇到了不少新鲜事,也听到了许多民间的声音。
有人抱怨税收太重,有人赞美大明朝的太平盛世,还有人议论着朝中大臣的贪腐行为。
朱元璋把这些都默默记在心里,决定回京后一一处理。
这一天,他们正行至安徽境内的一座小山村,天色突然阴沉下来。
"大人,恐怕要下雨了。"王大年抬头看了看天色,提醒道。
朱元璋也注意到了天空中乌云密布,"找个地方躲雨吧。"
话音刚落,豆大的雨点已经砸了下来。雨势越来越大,很快就变成了瓢泼大雨。
六个人的衣服全都湿透了,狼狈不堪。
02
"前面好像有座寺庙!"一个侍卫指着山坡上隐约可见的建筑说道。
"走,去看看。"朱元璋二话不说,带头向山上跑去。
雨水打在脸上,朱元璋眯着眼睛向前奔跑。
山路湿滑,他好几次差点摔倒,都被王大年及时扶住。
寺庙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朱元璋看到了山门上的牌匾:清凉寺。
"清凉寺..."朱元璋低声念道,"这名字倒是应景。"
六个人浑身湿透,跑到山门下才稍稍喘了口气。
"有人吗?"王大年大声喊道,"借宿一晚!"
不一会儿,一个年轻的小和尚撑着一把破旧的油纸伞跑了出来。
"几位施主请随贫僧来。"小和尚客气地说,"外面雨大,快进来避避。"
朱元璋点点头,跟着小和尚走进了山门。
清凉寺虽然位于偏僻的山村,但规模不小,殿宇错落有致。
从建筑风格看,应该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这寺庙历史悠久啊。"朱元璋随口说道。
小和尚显得很自豪,"我们清凉寺创建于唐朝,曾经是方圆百里最大的寺庙。虽然现在香火不如从前,但每逢初一十五,还是有不少信徒前来上香。"
穿过前殿,小和尚带着他们来到一个偏殿。
"几位施主请在此稍候,贫僧去取些干衣物来。"
小和尚刚离开,朱元璋就注意到殿内的几个和尚偷偷看了他们几眼,然后急匆匆地离开了。
"陛下,这些和尚有些古怪。"王大年低声说。
朱元璋微微颔首,"不必紧张,我们就是普通商人,来避雨借宿而已。"
不一会儿,小和尚带着几件干净的僧衣回来了。
"几位施主请换上,虽然是寺中的衣物,但聊胜于无。"
朱元璋接过衣服,发现质地粗糙但干净整洁。
"多谢小师傅。"朱元璋说,"敢问小师傅法号?"
"贫僧法号智远。"小和尚恭敬地回答。
朱元璋点点头,"智远小师傅,不知贵寺方丈可在?我们想当面致谢。"
智远显得有些惊讶,"施主怎知我寺有方丈?许多小庙都没有方丈的。"
朱元璋笑了笑,"清凉寺规模不小,自然应有方丈住持。"
智远迟疑了一下,"方丈师父正在禅房诵经,等您们换好衣服,我去通报一声。"
智远离开后,王大年凑近朱元璋,"陛下,这小和尚话里有话,恐怕已经猜到我们身份不简单。"
朱元璋不以为然,"无妨,就当是普通商人被雨困住,借宿一晚而已。"
六人换好僧衣,把湿透的衣服挂在一旁的架子上。
智远很快回来了,"方丈师父请几位施主去主持院中一叙。"
朱元璋点点头,跟着智远穿过几道回廊,来到一个安静的院落。
院中有一个小亭子,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僧正坐在亭中,面前放着一张棋盘,独自对弈。
雨声淅沥,老僧抬起头,目光如炬,直视朱元璋。
"阿弥陀佛,施主请进。"老僧的声音平静中带着一丝威严。
朱元璋走进亭子,打量着这位方丈。
03
老僧约莫六十出头,面容清瘦却红润,一双眼睛炯炯有神,透着智慧的光芒。
他的双手骨节分明,正拿着一枚黑子。
"多谢方丈收留。"朱元璋拱手道,"在下朱某,是南京的商人,因避雨冒昧打扰了。"
方丈微微一笑,"无妨,佛门广大,自当接纳四方客。施主从南京来?"
"正是。"
"做什么生意?"
"丝绸、茶叶,偶尔也做些瓷器买卖。"朱元璋随口编造道。
方丈点点头,"请坐。"
朱元璋坐下,王大年和其他侍卫站在亭子外面,警惕地观察着四周。
"下棋吗?"方丈指了指棋盘。
朱元璋看了一眼,棋盘上黑白交错,局势复杂。"略懂一二。"
方丈将棋盘推到朱元璋面前,"请。"
朱元璋拿起一枚白子,思考片刻,落在棋盘右上角。
方丈看了看,笑道:"施主棋艺不凡,一子落下,竟能破我困局。"
"侥幸而已。"朱元璋谦虚道。
方丈又问:"施主此行,可是为了探访亲友?"
"只是随便走走,看看各地风土人情。"
方丈若有所思,"难得天子脚下的富商,有这份闲情逸致。"
朱元璋心中一动,这方丈话中有话,难道已经看出他的身份?
"方丈谬赞了。我虽是商人,却也向往山水之乐。"
方丈笑而不语,继续下棋。两人你来我往,下了二十多个回合,竟然不分胜负。
"施主棋艺精湛,老衲佩服。"方丈放下棋子,"夜已深,想必几位都累了。智远,带客人去客房休息。"
智远应声走过来,"几位施主请随我来。"
朱元璋起身,对方丈拱手道:"多谢方丈款待,明日一早我们就启程离开。"
方丈摆摆手,"不急,明日再说。"
跟着智远来到客房,朱元璋发现这里的条件比想象中好很多。
房间干净整洁,床铺柔软,甚至还有香炉点着檀香。
"各位施主请好好休息,有什么需要,尽管吩咐。"智远说完,退了出去。
等智远走后,王大年凑近朱元璋,低声道:"陛下,这方丈不简单,言语间似乎已经察觉到您的身份。"
朱元璋摇摇头,"一个深山老僧,如何能识得朕?你多虑了。"
"可是..."
"好了,都休息吧。明日一早,我们就离开。"朱元璋打断了王大年的话。
夜深人静,朱元璋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
方丈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那些意味深长的话语,总让他觉得有些不安。
这不是普通的老僧,而是一个智者,或许还是一个能看透人心的智者。
朱元璋决定,明天要好好试探一下这位方丈。
第二天一早,雨停了,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房间。
朱元璋早已起床,站在窗前看着山间的景色。
"陛下,昨晚休息得好吗?"王大年走进来,小声问道。
朱元璋点点头,"这寺庙虽然简陋,却也清静。"
"我们什么时候启程?"
"不急,我还想再会会那位方丈。"朱元璋眼中闪烁着探究的光芒。
04
吃过早斋,智远来报,说方丈请朱元璋去后山走走。
朱元璋欣然应允,跟着智远来到后山小路。
山路蜿蜒,两旁树木葱郁,鸟鸣啾啾。
走了约莫一刻钟,路边出现一个小亭子,方丈已经在那里等候。
"施主来了。"方丈站起身,笑着说道。
朱元璋拱手致意,"方丈早候多时了吧。"
"刚到不久。"方丈指了指亭子里的石凳,"请坐。"
两人面对面坐下,方丈亲自给朱元璋倒了一杯茶。
"尝尝,这是寺中自种的茶叶。"
朱元璋接过茶杯,轻轻抿了一口,"好茶,清香扑鼻,回味无穷。"
方丈笑道:"施主懂茶。"
"略懂一二。"朱元璋放下茶杯,直视方丈,"方丈,我听说佛法无边,不知能否为我解惑?"
"施主请说。"
"世人常言,修行之人要看破红尘,远离凡俗。可我看方丈虽身在佛门,却似乎对世事了如指掌。这是为何?"
方丈轻轻抚摸着自己的胡须,"佛法讲究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身在红尘,心在菩提。了解世事,不代表沉迷其中。"
朱元璋点点头,"那方丈认为,一个国家的君主应该如何治理国家?"
这个问题颇为突兀,但方丈似乎并不意外,"君王治国,当如牧羊人牧羊。既要让羊儿有草吃,又要防止狼来袭。关键是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仁爱之心?"朱元璋冷笑一声,"若是羊群中有害群之羊,牧羊人该如何处置?"
"除恶务尽,护佑善良。"方丈毫不犹豫地回答。
朱元璋微微一愣,没想到这位佛门高僧竟会说出如此强硬的话语。
"方丈此言,与佛法慈悲为怀似乎有些不符?"
方丈微微一笑,"慈悲,不是纵容恶行。对恶人仁慈,就是对善人的残忍。真正的慈悲,是让每个人都能安居乐业,这需要严惩那些扰乱秩序的人。"
朱元璋越发觉得这位方丈不简单,决定再进一步试探。
"方丈觉得,当今皇上治国如何?"
这个问题更加直接,若是一般人,必定会小心回答,生怕得罪天子。
方丈却神色自若,"陛下英明果断,开创盛世。但治国如烹小鲜,火候太过,则鱼烂;火候不足,则生腥。望陛下能掌握好这个火候。"
朱元璋心中一震,这方丈的回答不卑不亢,而且明显是在对自己说话!他竟然已经知道了自己的身份?
"方丈怎知我是当今天子?"朱元璋压低声音问道。
方丈笑而不答,只是指了指远处的山峰,"施主看,那山峰如何?"
朱元璋顺着方丈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远处山峰巍峨,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雄伟壮观。"
"那山峰虽高,但在天地间,不过一粒微尘。人在山前,渺小如蚁;山在天地间,同样渺小。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在佛祖眼中,都是平等的。"
朱元璋眉头一皱,"方丈的意思是,皇权在佛门面前不值一提?"
方丈摇摇头,"非也。皇权乃天授,理应受人敬仰。佛法讲究的是心中平等,而非否定世俗秩序。"
朱元璋轻轻点头,对方丈的回答很是满意。
05
这时,一个年轻和尚急匆匆跑来,在方丈耳边低语几句。
方丈面色微变,站起身来。
"施主,寺中有些小事需要处理,请恕老衲失陪片刻。"
朱元璋挥挥手,"方丈请便。"
方丈离开后,朱元璋站在亭子里,望着远处的山峰,思索着方丈的话。
这位老僧确实不简单,不但识破了自己的身份,还能从容应对,不卑不亢。
这样的人才,若是在朝堂之上,必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方丈去了约莫半个时辰才回来,脸上带着一丝忧虑。
"施主恕罪,寺中出了点小状况。"
朱元璋问道:"何事让方丈如此忧心?"
方丈犹豫了一下,"实不相瞒,寺中粮食告罄,眼下僧众无食。"
朱元璋心中一动,"为何会这样?"
"前几日暴雨,淹没了寺中菜园;而昨日前来化缘的小僧也空手而归。百姓们自己都吃不饱,哪有余粮施舍给我们?"
朱元璋沉思片刻,"寺中有多少僧人?"
"连同老衲在内,共三十二人。"
朱元璋转身对身后的王大年说:"把我们带的干粮都拿来,另外,去附近村子买些粮食,送到寺里来。"
王大年会意,立刻去办。
方丈连忙阻拦,"施主客气了,我们出家人习惯了粗茶淡饭,不必劳烦。"
朱元璋摆摆手,"方丈不必推辞。我们打扰了寺中清静,这是应该的。"
方丈深深看了朱元璋一眼,似乎看透了他的心思,"施主心系天下苍生,实乃菩萨心肠。"
朱元璋哈哈一笑,"方丈过奖了。我不过是个俗人,哪比得上方丈的佛心?"
两人又聊了许多,从治国之道到民间疾苦,再到佛法精髓。
朱元璋发现这位方丈不仅佛法精深,对世事的见解也独到精辟,不禁对他越发敬佩。
到了中午,王大年回来报告,粮食已经买好,送到寺中厨房了。
方丈邀请朱元璋一行人共进午餐。
饭菜虽然简单,但因有了新鲜的蔬菜和米粮,比起平日寺中的素斋要丰盛许多。
饭后,朱元璋决定施展最后一招,看看这位方丈到底是何方神圣。
天色渐晚,朱元璋一行人在寺中已经停留了一整天。
按理说,他们应该启程赶路了,但朱元璋似乎有意多留一会儿。
晚斋过后,方丈带着朱元璋来到大殿,准备做晚课。
大殿内香烟缭绕,佛像庄严肃穆。
几十名僧人整齐地站在殿内,正在诵经。
朱元璋站在大殿中央,环顾四周,忽然开口道:"方丈,我有一事不解,还请赐教。"
方丈微微颔首,"施主请说。"
朱元璋指着佛像,声音突然提高,"既然佛祖面前人人平等,那么朕是否也要跪下?"
这一句话说出口后,整个大殿瞬间安静得可怕。
所有的僧人都惊恐地看向朱元璋。
"他...他说朕..."一个年轻和尚结结巴巴地说不出话来。
"是当今天子!"另一个僧人惊呼道。
整个大殿顿时乱成一团,僧人们纷纷跪倒在地,额头触地,不停地颤抖。
"陛下饶命!陛下饶命!我们不知是陛下驾到,有失恭敬,请陛下恕罪!"
方丈站在原地,面色不变。
06
他深深地看了朱元璋一眼,然后缓缓走到佛像前,双手合十,低声念了一句佛号。
朱元璋板起脸,大声道:"回答朕!朕也要下跪吗!"。
方丈转过身,面对朱元璋,目光平静如水。
他并没有立即跪下,而是缓缓说道:"陛下问得好。"
朱元璋死死盯住方丈,一股无形的压迫感铺天盖地地涌来。
这千钧一发之际,整个大殿的空气似乎凝固了,连香烛的火焰都不敢摇曳。
僧人们的脸色苍白如纸,额头渗出豆大的汗珠。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心跳声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
这一刻,时间仿佛被拉长到了极致,每一秒都如同一年般漫长。
方丈的回答,将会是救赎还是灭顶之灾?百年古刹的命运,就系于他唇齿之间。
他深吸一口气,缓缓举起双手合十,声音清晰地说道
八个字,简单明了,却蕴含深意。
"佛在心中,天在脚下。"
朱元璋微微一愣,忍不住笑了,"好一个'佛在心中,天在脚下'!"
方丈微微一笑,并不多言。
朱元璋转身面对满地跪拜的僧人,大声道:"朕微服私访,本不欲显露身份。既然已经被方丈识破,也就不必再隐瞒了。"
大殿内,气氛已经由紧张转为轻松。朱元璋看着方丈,眼神中闪烁着赞赏的光芒,心中对这位老僧越发敬重。
"方丈,朕再问你一个问题。"朱元璋说,"你刚才说'佛在心中,天在脚下',这八个字究竟是何含义?"
方丈双手合十,恭敬地回答:"佛在心中,是说我等出家人,心中时刻铭记佛祖教诲,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天在脚下,是说我等众生皆在天地之间,受天地庇佑,更要遵循天理,敬畏天道。"
朱元璋听完,抚掌大笑:"好!实在好!方丈不仅佛法精深,对人间大道也颇有见地。"
方丈谦逊地低下头:"老衲不过是依照佛祖教诲,实话实说罢了。"
"方丈此言差矣,"朱元璋踱步到大殿中央,目光扫过周围瑟瑟发抖的僧人们,"若非方丈智慧,恐怕今日这清凉寺上下,都难逃一劫。"
殿内的僧人们闻言,都不约而同地看向方丈,眼中充满敬畏和感激。
智远小和尚跪在地上,双手合十:"方丈师父法力无边,弟子佩服。"
方丈摇摇头:"非是法力,只是佛祖保佑。我佛慈悲,天子仁德,清凉寺上下能够平安无事,是我等的福分。"
朱元璋走到佛像前,仰头凝视片刻,转身道:"方丈,你那八个字让朕颇有感触。治国如修行。心中有民,脚踏实地,方能成就大业。"
方丈双手合十,恭敬地回应:"陛下圣明。"
"朕微服私访,本为体察民情,没想到在这深山古寺,得到如此启发。"朱元璋扭头对王大年道,"取朕随身玉佩来。"
王大年会意,从行囊中取出一块精致的白玉佩,双手呈上。
那是一块上等的和田白玉,玉质温润,一看就知是宫中珍品。
07
朱元璋接过玉佩,走到方丈面前:"方丈,这是朕随身之物,今日赠予你,聊表谢意。"
方丈连连摆手:"使不得,使不得!陛下厚赐,老衲不敢当。"
"方丈无需推辞,"朱元璋将玉佩塞到方丈手中,"朕初登大宝时,太傅赠予朕此玉。今日朕见方丈佛法精深,心系天下,与此玉之意甚合,故愿相赠。"
方丈捧着玉佩,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片刻后,他深深一拜:"既是圣赐,老衲不敢推辞。只是此物贵重,不如放入佛前,供奉佛祖,也保佑我大明江山永固。"
朱元璋点头赞许:"方丈心怀天下,朕甚是欣慰。如此也好,让这玉佩见证朕与清凉寺的缘分。"
方丈郑重其事地将玉佩捧到佛像前,放入香炉旁的宝盒中。
他双手合十,低声念诵经文,为皇帝和大明江山祈福。
其他僧人见状,也纷纷跪下诵经。整个大殿内回荡着经声,庄严肃穆。
朱元璋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心中思绪万千。
他出身贫寒,曾经沦落到乞讨度日的地步,后来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机缘,一步步走到了九五至尊的位置。
如今的他,一言一行都牵动着天下苍生的命运。
"方丈此番言行,让朕受益匪浅。"朱元璋对诵经完毕的方丈说道,"朕决定,赐予清凉寺'御赐宝刹'金匾一方,并免除寺中赋税。"
方丈闻言,立刻跪下叩首:"多谢陛下恩典!老衲代全寺僧众叩谢龙恩!"
其他僧人也纷纷跪下:"叩谢陛下恩典!"
朱元璋扶起方丈:"方丈不必多礼。朕还有一个问题,不知方丈能否解惑?"
"陛下请说,老衲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方丈如此智慧,朕很好奇,你是从何处得道?又为何隐居于此?"
方丈微微一笑:"回禀陛下,老衲本是京城人士,年少时曾入仕途,做过县令。后因见世事艰难,民生多苦,又无力改变,遂削发为僧,寻求解脱之道。游历十余载,经历百般世态,最终在此安身。"
"原来方丈曾是官员,难怪对朝政如此了解。"朱元璋恍然大悟,"不知方丈俗家姓甚名谁?"
方丈低头道:"出家人不提俗家事,老衲只愿做个无名小卒,为陛下和黎民百姓祈福。"
朱元璋深深看了方丈一眼,不再追问。
他明白,真正的高人往往不愿张扬,这位方丈隐退红尘,必有他的道理。
夜已深沉,大殿内的灯火却依然明亮。
经过一番长谈,朱元璋决定在清凉寺住一晚,明日启程返回京城。
方丈亲自安排了住处,将最好的禅房让给了皇帝。
朱元璋虽是九五之尊,但在这深山古寺中,也不拘小节,欣然接受了这简朴的安排。
08
第二天清晨,阳光明媚。寺中的僧人早早起来,打扫庭院,准备送别皇帝。
朱元璋一早起来,在寺中走了一圈,最后来到后山的亭子里。
方丈已经在那里等候,正在沏茶。
"陛下早。"方丈递上一杯热茶。
"方丈更早啊。"朱元璋接过茶杯,小啜一口,"好茶,比昨日的更香。"
方丈笑道:"此茶乃寺中珍藏,平日舍不得喝,今日特意为陛下准备的。"
朱元璋看着眼前的老僧,心中不禁感叹:"方丈,昨日你那八个字,朕一直在思考,确实道出了治国的精髓,给了朕很大启发。"
方丈恭敬地说:"老衲愚钝,不过是依照佛祖教诲和陛下圣明,说了几句浅见而已。陛下治国有方,开创盛世,哪里需要老衲指点?"
朱元璋摇摇头:"方丈不必过谦。朕虽为天子,但也是凡人,需要不断学习和改进。你那八个字,朕会铭记在心。"
两人又聊了一阵,朱元璋忽然问道:"你觉得朕该如何处理那些贪官污吏?"
方丈沉思片刻,答道:"陛下,治国如医病,对症下药方能取效。贪官污吏如同人体毒瘤,必须铲除。要让官员知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才是正道。"
朱元璋点点头:"方丈所言极是。朕初登大宝时,对贪官污吏一律严惩,如今看来,或许有些过了。"
方丈微微一笑:"陛下圣明,知错能改。治国如烹小鲜,火候太过则焦,不及则生。陛下能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实乃社稷之福。"
朱元璋站起身:"时候不早了,朕该启程了。朕答应给清凉寺的御赐金匾和免税待遇,回京后立刻安排。"
方丈跪下叩首:"多谢陛下恩典!老衲和全寺僧众,定当日夜诵经,为陛下和大明江山祈福!"
朱元璋扶起方丈:"方丈不必多礼。朕还有一个请求,不知方丈可否应允?"
"陛下请说,只要老衲能做到,必当全力以赴。"
"朕希望方丈能将'佛在心中,天在脚下'这八个字的智慧传扬开来。"
方丈双手合十:"陛下放心,老衲必当竭力而为。"
告别时刻到了,全寺僧人列队相送。
朱元璋走到山门前,回头看了一眼这座古老的寺庙,心中感慨万千。
"方丈,朕此行收获良多,他日若有机会,定当再来拜访。"
方丈率领众僧跪地相送:"恭送陛下,祝陛下龙体安康,大明江山永固!"
朱元璋挥挥手,带着侍卫们踏上归途。
走出一段距离,他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
方丈还站在那里,佛光笼罩下的身影显得那么安详肃穆。
回京途中,朱元璋一直在思考方丈的那八个字。
"佛在心中,天在脚下",简简单单八个字,却蕴含着深刻的治国理念和人生哲学。
回到京城后,朱元璋立即下令,为清凉寺颁发"御赐宝刹"金匾,并免除了寺中的赋税。
这一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安徽地区,清凉寺的香火因此更加鼎盛。
方丈的智慧之名也随之远播。
许多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慕名前来拜访,向这位高僧请教佛法和人生哲理。
方丈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对每一位来访者都平等相待,不卑不亢。
那八个字——"佛在心中,天在脚下",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成为一种处世哲学,影响了无数后人。
09
朱元璋在回京后,也经常想起那位智慧的方丈。
在处理朝政时,他会不自觉地想到那八个字,逐渐调整了自己的治国方略,变得更加明察秋毫,也更加体恤民情。
五年后的一个夏日,朱元璋再次微服私访,专程去往清凉寺,想要再见方丈一面。
然而,当他来到寺庙时,却发现方丈已经圆寂了。
根据寺中僧人的描述,方丈在圆寂前的最后一刻,仍然保持着安详的微笑,口中念诵着"佛在心中,天在脚下"这八个字。
朱元璋听闻此事,沉默良久。
他来到方丈的灵前,深深鞠了一躬:"方丈,你那八个字,救了一寺僧人,也救了无数黎民百姓。朕会永远记住你的教诲,治理好这大明江山。"
他命人在清凉寺旁边建了一座碑亭,上面刻着"佛在心中,天在脚下"八个大字,以纪念这位智慧的高僧。
这八个字,成为了朱元璋治国的一部分理念,也影响了后世无数的统治者和普通百姓。
人们常说,一个人的智慧可以照亮一时,但一句真知灼见,却可以照亮千秋万代。
方丈的那八个字,正是如此。
多年后,当朱元璋临终前,他曾对太子朱标说:"治国如修行,佛在心中,天在脚下。记住这八个字,大明江山就会永固。"
朱元璋走后,这句话被记入《明实录》,成为明朝历代皇帝的座右铭之一。
而在民间,这八个字也被广为流传,演变成一种处世哲学:心中有信仰,脚踏实地,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每当有人路过清凉寺,看到那座碑亭上的八个大字,都会想起这个故事。
它成为了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明珠,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照亮后人的前行之路。
来源:大大大大聪明游戏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