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上发现南京造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0 18:02 2

摘要:○ 张羽的身材有些发福,头上冒出了几撮白发,本是容易受困意侵扰的年纪,此刻却口若悬河地介绍着手边像士兵般排成两列的无人机。

○ 4月中旬的南京已经有了一丝夏天的困意。

○ 张羽的身材有些发福,头上冒出了几撮白发,本是容易受困意侵扰的年纪,此刻却口若悬河地介绍着手边像士兵般排成两列的无人机。

未来,它们将穿梭于世界各地的农田、山地、丘陵,执行农药喷洒、植保任务。

图源:拓攻机器人

○ 张羽是南京低空企业拓攻机器人的创始人。

○ 就在30分钟前,他还有些拘谨。播放产品宣传片的时候,他的右手不断摩挲手里的遥控器,以便在合适的时候按下暂停键,左手紧攥,偶尔扶一扶已经褪色的眼镜,像课上突然被叫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

○ 一张一弛,恰如南京。

01

从火星到地球,南京成为未来产业的高频词

○ 地面和空气在振动。

○ 4月1日中午,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吐出巨大的火舌。烈焰先是从地底冒出,接着随火箭升空渐渐变得透明。白色的火箭直插太空,轰鸣声响彻酒泉的晚春。

○ 南京栖霞区的一栋不起眼小楼里,一群人怀揣激动的心情见证着这一幕。

○ 他们是南京企业英田光学的员工。

○ 过去十多年,这家企业致力于提供卫星激光通信系统解决方案及相关产品,曾参与“嫦娥工程”“天问探火工程”等多个国家航天重大项目。

图源:英田光学

○ 有一次,英田光学接到一笔神秘的订单,要求研发一款独特的镜头。研发全程,英田光学不清楚自己的产品将用在何处,直到收到一封来自航天部门的感谢信,才知道这款镜头竟然和祝融号一起出现在了万里之外的火星。

○ 这次长征二号丁将4颗卫星送入轨道,意味着它们的激光通信产品又一次被送上了辽阔的太空。

○ 当信号在太空与地面穿梭,一些模糊的规则也开始在中间的空域浮现。

○ 今年1月,南京企业莱斯信息发布了以低空飞行服务管理平台为核心的“天牧”系列产品。

○ 从上世纪90年代打造出国内首套空管系统“空管一号”,到如今产品体系覆盖飞机从起飞到降落的全过程,电科莱斯旗下莱斯信息研制的系统为全国80%民航空域提供安全保障服务。

○ 随着2023年低空经济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位“空中交警”以全面托底低空“安全畅飞”为目标,着手构建了低空运行保障服务能力基线。

○ “我们的理念是低空天路的建设者和守护者。低空飞行器仍保持‘自主控制飞行’,利用我们的低空飞行服务管理系统来维持低空空域中的整体交通秩序,并在飞行全阶段为低空用户提供所需的安全保障服务。”结合手边的沙盘,莱斯信息的技术专家透露,江苏省低空飞行服务管理平台将于今年由试运营阶段转为正式对外公开运营。届时,困扰行业的低空空域协同管理问题,将迎来一些转机。

○ 将视野从空中看向地面,更多南京印记相继在世界各地浮现。

○ 当科远智慧的工业控制系统,指挥着南非、刚果、尼日利亚的各类工厂,不知停歇地运转时,中车浦镇生产的列车,正在墨西哥、新加坡、马来西亚的铁轨上奔驰。

02

百年产业发展史里的南京脉搏

○ 如果你在1908年沿津浦铁路一路向南,会在南京浦镇看到一座兴建中的机车修理厂,这是中车浦镇的前身——浦镇机厂。

○ 这座工厂最初的任务只是为修筑津浦铁路提供服务,新中国成立后却主动承担起了改变中国铁路工业落后面貌的任务,研制出了CA18、XL22、双层旅客列车等多款重要列车,逐渐成为了如今享誉亚洲的中车浦镇。

○ 现如今,中车浦镇是许多列车爱好者的圣地。他们扛着“长枪短炮”目送列车被运往世界各地,记录铁路工业的百年发展史。

图源:中车浦镇

○ 他们不知道的是,随着快门声被拍下的,不只有列车消失在地平线的身影,作为背景的南京蔚蓝天空中,同样记录着中国航空事业的“独立战争”。

○ 上个世纪80年代,浦镇机厂16公里外的28所里,李显达正在为天空发愁。

○ 当时,中国民航空管系统全部依赖进口,不但价格昂贵,还遭到了技术封锁。为了守护航班的平稳运行和领空安全,国家决定研制自己的民航空管系统。这项任务被交给了南京28所,而李显达正是团队的牵头人。

图源:南京28所

○ 从零开始接触民航空管系统并不能吓倒李显达们,真正让他们头疼的,是缺少可靠的电子元器件和计算机。

○ 幸运的是,经过“神农尝百草”式的搜寻,他们最终还是凑齐了所有设备,并研制出了第一套国产民航空管系统“空管一号”。在济南机场周边的简陋瓦房里,他们等来了系统通过测试的消息。

○ 1988年,随着“空管一号”交付济南机场试用,天空开始变得不同。

○ 和古希腊哲学家一样,英田光学思考星空的第一步,也是从仰望开始的。

○ 2003年,英田光学在南京成立,在两位联合创始人——中国天文光干涉技术创始人之一周必方教授和蒋筱如教授的带领下,迅速研制出国内第一台口径为536mm的卡塞格林科普天文望远镜。

○ 仰望之后是链接。

○ 2008年,英田光学接到一份来自哈工大的合作邀请。后者承接了国家有关第一代、第二代星地激光链路的研究任务,希望与英田光学合作研制一款能检测链路稳定性的系统。

○ 此前的多次合作奠定了双方互信的基础,项目因此迅速进入研发阶段。

○ 两年后,第一代600mm空间激光通信地面站和所有光学系统专用检测设备顺利通过验收。英田光学也就此迈入激光通信领域且一路发展至今,成为了中国航天这张“金名片”背后的一个注脚。

○ 不光是英田光学,对所有中国人来说,2008年都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 这一年,北京奥运会的盛大开幕,让全世界见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就在青岛帆船赛点,殷剑拿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枚帆船运动的奥运金牌。

○ 保障这场比赛顺利举办的,是莱斯信息提供给青岛空管局的第一套国产主用自动化系统。

○ 在中国航空发展史上,这套系统被视为开启国产替代的起点。此时距离浦镇机厂兴建,恰好过去了整整100年。

03

直指“万星”,南京“瞄准”未来产业

○ 虽然执掌着AI时代最炙手可热的企业,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仍保持着老派的开会风格。

○ 他喜欢用白板,而不是PPT,因为“白板迫使大家既严谨又透明,大家都需要从一个空白的白板开始,他们必须忘记过去,专注于现在的重要事项”。

○ 拓攻机器人的办公楼里也有一块白板。工人和产线被用圆圈和方块简单勾勒,此外还列着一些模糊的乘式,记录着这家公司未来10个月的生产计划。

○ 英田光学的展板,将计划的周期延长到了10年。

○ “未来10年,将有两万颗卫星被送上太空。”站在英田光学入门处的展板前,你必须非常仔细地思考,才能从卫星、飞机、船舶、汽车之间的抽象连线里,看出这家公司参与的宏大计划——

○ 2021年,中国启动了首个巨型卫星互联网计划、首个空天一体6G互联网计划“国网(GW)星座”。随着两万颗卫星送入太空,中国的信号将经由太空覆盖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

○ 这也是推动英田光学正在持续攻关星间、星地激光通信技术的动力源泉之一。它们希望“国网”的信号中能带有一缕它们的印记。

南京自然支持这份雄心。

○ 2024年8月,南京发布了一份名为《南京市培育发展商业航天产业行动计划》的文件。这份文件致力于“将南京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商业航天产业创新中心和发展高地”,其中“构建商业航天产业链条”的部分,就包括了推进卫星研发制造、支持卫星星座组网建设、促进卫星数据流通等多项细则——这些都是像英田光学这样的企业所需要的。

图源:汪春

○ “我认为可以有更多美好的想象。”莱斯信息畅想低空经济时,它研发的系统每天指挥着数万架次的飞机在中国领空穿梭。英田光学正为新一轮火箭和卫星作准备。国内首个专注光子芯片领域的专用大模型在南京发布……

内容来源 | 财经无忌

来源:奇思异想创意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