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第一街”70年华彩路(蒋殊)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5 17:57 3

摘要:1948年10月至1949年4月的太原,血迹斑斑,伤痕累累,烽烟弥漫,英魂遍地。中国人民解放军25万大军,正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解放这座城市抛头颅、洒热血。

供图:呼啸

迎泽大桥今貌 贺子俊摄

1948年10月至1949年4月的太原,血迹斑斑,伤痕累累,烽烟弥漫,英魂遍地。中国人民解放军25万大军,正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解放这座城市抛头颅、洒热血。

1949年4月24日,注定成为太原历史上闪光的一天,成为太原人心目中闪亮的一刻。这一天,太原解放!

彼时,陈毅元帅正带着他的十万大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直逼上海。

很快,上海解放。毛泽东亲自点将,任命陈毅为上海市市长,而叱咤风云的陈大将军也没有辜负主席信任,短短两年时间便让上海恢复了昔日繁华。

整整十年后的1959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的陈毅来到山西,走进太原,突然就被眼前的道路震惊:“从太原火车站出来,看到太原市宽敞的迎泽路,我的诗意就来了”。

陈毅口中的迎泽路,就是今天的迎泽大街。与大都市上海与北京相比,小城市太原的一条马路,何以能让一路征战且从繁华大都市建设中一路走来的陈毅心中生发诗意呢?

老市长的“大道宏图”

太原解放后,城市建设很快进入大规模发展期。然而历经战火,这座城市的衰败和破落也让刚刚走马上任的主政者头疼不已。不过,那是经过战火淬炼的一批领导人,有着钢铁一般的意志,很快为这座古老而历经磨难的城市制订了为期20年的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城市,无疑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标志,何况这是一座拥有两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当时,太原街巷东西不贯、南北不通,整座城市没有一条通衢大道。于是,主政者提出科学的改造方案,那就是将道路建设向城外扩展。

而更加大胆的是,分管城市建设工作的太原市副市长岳维藩提出,要建设一条宽度为70米的大街。

也因此,直到今天,只要提到迎泽大街,街谈巷议中人们夺口而出的便是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太原市副市长、市长的岳维藩。

1952年,38岁的岳维藩调任太原市副市长,分管城市建设工作,这是一位从中国苦难革命中一路走来的杰出人物。在他的领导下,太原市第一期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于两年后的1954年形成,且受到国务院表扬。而整体规划中最大的亮点,便是迎泽大街。他提出,要以太原南城外一条土路为基础,设计宽度为70米的大街。

然而,这个数字还是让很多人无法接受并提出质疑。那可是新中国刚刚成立的1950年代初啊,太原市当时最宽的街道也只有六七米。

70米宽的大街是什么概念?有人计算过,足以同时容纳四千辆汽车通行。可现实是,当时整个太原市才有八百辆汽车。也因此,这一规划在中共中央华北局一次会议上被批评为“贪大求洋”。

修,还是不修?一时间,市领导班子陷入矛盾中。

1955年1月,岳维藩担任了太原市市长。建设迎泽大街的想法,从来也没有停止,更没有动摇,于是力排众议、大刀阔斧开始了迎泽大街建设。

第一期工程,如愿在1956年拉开帷幕。

随着迎泽大街工程轰轰烈烈启动,太原上空一时尘土飞扬,太原人心中却充满希望。他们一定想象不出来,当尘埃落定之日,太原市之前普通的一条道路会变成什么样子。

迎泽大街的前身,原本是古太原城垣南城墙外沟通两座城门的一条泥泞土路,却也是一条官道,是专为官员往来公干而修建的,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在1376~1644年间便肩负起明代太原城连接东、西重要官道的交通重任,是起始太原,南下河东、东出娘子关的古代著名交通要道“东官道”和“西官道”起点。东官道,出承恩门后逶迤向南连通榆次,岔往娘子关与子洪口;西官道,出迎泽门入南关城,经小店、徐沟直达汾州(今汾阳)、平阳(今临汾)。

沉郁七百年的古道不曾想到,有一天这里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年之后,太原的上空瓦蓝瓦蓝。太原人争相涌上街头,由五一广场至迎泽大桥,五公里长的宽阔路面出现在太原人眼前。由于两边建筑物影响,建成后的路面实际宽度为66米。即便如此,当时在全国范围内也成为仅次于100米宽的北京长安街的第二大街。也因此,迎泽大街被誉为“中国第二街”和“三晋第一街”。

随着迎泽大街一期工程的完工,一座崭新的太原城缓缓揭开新貌。

之后的十余年间,迎泽宾馆、湖滨大会堂、迎泽公园、并州饭店、财贸大楼、电信大楼、工人文化宫,先后嵌镶在大街的两畔,构筑起一道亮丽而现代的风景线。

20世纪70年代末的五一广场

1975年,随着新太原火车站的正式运营,太原城就势向东延伸,尤其是迎泽大街,东延势在必行。1976年,迎泽大街二期工程开工,经历了为期两年的施工后,又一条坦途笔直向东,延伸至太原新火车站,叫作“迎泽东大街”。很快,这条大街的形象与名字出现在南来北往的信封上,被一些集邮爱好者误解为“迎接泽东的大街”。

至此,必须说说这条街的命名了,之所以叫“迎泽大街”,缘起遥远的明洪武九年(1376),也就是迎泽大街还在其前身—— 明太原城官道时期。当时,太原城扩建,增建了两座南向城门,一座为“迎泽门”,一座为“承恩门”,两座大门之名来自一首古老的民歌《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这一歌颂南风造福于民的民歌,相传为舜帝所作,说的是世间万物都迎承南风的恩泽。

为了纪念两座古老而有美好寓意的城门,这条大街被特别命名为“迎泽大街”,也是这个名字在二期工程结束后被正式确定,才打破了“迎泽东大街”在人们心目中的错误理解。

随着东延大街的开通,一批新的高层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般矗立于大街两侧,比如电信大厦、交通大厦、三晋大厦、云山饭店、电力大厦等等,现代化的都市形象,随着迎泽大街的建设拔地而起。

迎泽东大街竣工第二年的1979年,老市长岳维藩又自南京调回山西,担任山西省副省长、太原市委书记,市“革委会”主任。这一年,他已65岁。重回新的“战场”,眼望一手规划的城市建设,他继续精心筹划,主持制订了太原市1980年至2000年的总体规划。其中,当然包括迎泽大街的再拓展,再延伸。

1982年,太原市政府将迎泽东大街与迎泽大街合并,统一命名为“迎泽大街”。

1987年,《晋泉之声》雕塑在五一广场建成,主雕高9米,是太原市第一座大型声控喷泉雕塑

由迎泽大街跨迎泽大桥过汾河以西,习惯上被称为迎泽西大街。较早时候,迎泽西大街到千峰路附近后,向西北弯曲而去。1986年,迎泽西大街延伸取直工程开工,到1987年形成东起迎泽桥头,西至下元丁字路口的迎泽西大街。

1996年10月1日,迎泽西大街打通工程竣工通车

1996年,迎泽西大街继续西延,工程从下元丁字路口一直通向西山脚下的南寒广场(现在新的太原汽车客运西站)。

1996年国庆节,是太原市民又一个难忘的节日。那一天,全长十公里的迎泽大街在历经40载之后,全线贯通。

而贯通迎泽东、西大街的迎泽大桥,在民国以前只是一座木头搭建的浮桥。到了20世纪20年代,更改为石台墩土桥。1937年太原沦陷后,日军于1943年在此架设了一座钢筋混凝土桥,被太原人称为“洋灰桥”。在迎泽大街最初建设之前的1953年,迎泽大桥便率先动工。在历时仅仅11个月之后的1954年1月1日,横跨汾河的第一座大桥——迎泽大桥宣告竣工。大桥全长480.5米,宽15.4米,其中车道宽12米,全桥29孔,28个桥墩,为钢筋水泥重力式桥墩,现浇钢筋水泥悬臂式板梁,桥上装有波浪式栏杆,堪称当时市政建设工程的杰出范例,在当时成为全国最长的公路桥,赢得了“华北第一桥”的美誉。

迎泽大桥建成后,日本人修建的低矮洋灰桥还保留在原地。有了参照物,新建的迎泽大桥更显雄伟壮观。

同样在1959年抵达太原的郭沫若,面对大桥情不自禁发出感慨——

汾河桥上车如涛,工地人人意气高。

满载资源掀地轴,排云烟突耸天郊。

城乡尽道收成好,熙攘皆为跃进豪。

观罢巨型机械后,出钢今又看三槽。

20世纪90年代的迎泽大街中东段

1996年,迎泽大桥再次规划,拆旧桥建新桥。炸桥前一天,许多听到消息的人特意跑到河边和旧桥合影留念。这一次,日本人修筑的洋灰桥也一同被炸掉。有人记得,修桥期间为保持正常通行,在大桥北边搭建起一座临时简易木板桥,供车辆和行人通过。

1997年10月新建的迎泽大桥,包括东西互通式立交桥。主桥全长511.6米,桥面宽50米,双向八车道,为全国最宽的城市城区桥梁

1997年国庆节,经过再延伸拓展的迎泽大桥重新通车。新的迎泽大桥包括东西立交引桥和主桥,全长970米,主桥长511.6米,宽50米,分8条机动车道、2条非机动车道和2条人行道,不仅解决了旧桥路窄的瓶颈问题,又为迎泽大街的畅通与美观添加了精彩而浓重的一笔。

1997年10月,新建的迎泽大桥通车剪彩仪式

至此,太原人的十里长街梦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

这期间,千峰百货大楼、科技馆、希望大厦、中国煤炭博物馆、太原理工大学北校区大门、太原汽车客运西站等地标建筑也陆续在迎泽西大街矗立起来。

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因了迎泽大街的存在,太原市在北方城市群中独领风骚。正是老市长岳维藩说过的,“在城市规划上,要有五十年不落后,一百年不后悔的思想。”迎泽大街建设,就是这种思想的结晶。这条街道上,处处透出老市长博大的胸襟,以及高瞻远瞩的眼光与气魄。

“迎泽”二字,也似乎成为太原市不可或缺的一个幸运词,频频出现在城建史中,迎泽区、迎泽大桥、迎泽公园、迎泽宾馆等地标先后出现,之后又有了迎泽啤酒、迎泽肥皂等系列产品。

2007年拓宽改造后的迎泽大街中东段

迎泽大街初建53年后的2008年,这条街迎来首次全线改造升级。这一次,将原有的车道扩至宽敞的双向八车道。整顿了周遭建筑,进一步奠定了其在龙城道路中的永久地位,继续树立起其在省城太原的景色担当。改造后的迎泽大街以“复古”与“典雅”为特色,大街两边筑起棕铜色柱栏、话亭及座椅。每到夜晚来临,整个大街流光溢彩,如同一条巨龙腾飞在龙城的中心。

时间继续行进,2021年2月22日,太原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出台了迎泽大街东延(双塔北路-东峰路)方案。根据规划,迎泽大街将向东延伸至东峰路,延长约2.54公里。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东延工程规划红线宽度为70米。这个70米,便是当初岳维藩市长对迎泽大街的规划值。

而70年之后的这个70米,依然是太原市最宽的街道值!

“三晋第一街”的称号,因了这个70米,在70年后的今天继续大放异彩!

2021年5月初正式开工。6个月之后,备受市民期待的迎泽大街东延工程于2021年11月17日正式通车。迎泽大街被火车站“拦腰截断”的现象成为历史,两条463米通道(其中管幕段南北长分别为102.5米、107.6米)成功下穿太原火车站,一路攀向东山。

如今,迎泽大街长度已经达到16公里,成功连接起太原东西山,成为串联起下元商业区、火车站等多个关键节点的通途大道。

70年后的今天,不断改造的迎泽大街不仅仍然是太原市最宽的大街,而且继续充任太原市的象征之一,乃至这座城市人文的精神坐标。

镶嵌在迎泽大街上的标志性建筑

太原火车站

太原站,是迎泽大街上一个重要的建筑,最早运营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10月。只是当时,迎泽大街还是一条不起眼的土路,与火车站近在咫尺,却没有连通。

当时的太原站,位置在今天太原长途汽车站所在地。从老照片上看,外表为米黄色,共有两层,一层是候车室兼售票厅,二层是办公场所。资料记载,车站广场仅有两个足球场大。车站通向外面的路只有一条,叫作正太街,长度只有两三百米。

记得在一篇文章里看过,20世纪60年代末,当时还是少年的作者随父亲走出火车站,经正太街斜插至迎泽大街,坐在公交车上,感受眼前宽阔的大街带来的气派感。那时候从五一广场到新建路,街两侧最显眼的建筑无非是迎泽宾馆,显得高大气派。大街两旁,是高大的白色莲花路灯。许多年长者提到当时的迎泽大街,都记得“人少,车更少”。秋天时,人们甚至在迎泽大街上翻晒玉米。许多孩子随意在迎泽大街上玩耍,如入无人之地,眼巴巴等不来一辆机动车。

经历了解放太原一战,小小的火车站也饱受蹂躏,伤痕累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车站进行了重建,改为简约严肃的苏联式风格,并挂上了毛主席肖像。

时间进入1971年,综合城市发展考虑,决定将火车站搬迁重建,并于1975年6月1日竣工交付使用,便是今天的太原站,当时也成为山西省最大的火车站,命名为“太原新客站”。高高的车站大楼、敞亮的候车室令人赏心悦目。其宽大的站前广场,正对着迎泽大街。

这座具有百年历史的特级火车站,历经5次大型、20多次小型站改,地质条件复杂,旅客到发量日均13.3万人次,交通繁忙。尽管太原南站于2014年投入运营后,属于太原站的高光时刻便落下帷幕,旅客吞吐量大大减少,然而作为迎泽大街上一座重要地标,它依然闪亮在太原人的视野中。

每日清晨6时整,路经的行人,或者生活在火车站周边的居民,都在期待一个声音响起,那就是从站前广场传出悠扬的《东方红》乐曲。

一座城市,已经习惯在这一乐曲中苏醒。

1986年11月矗立在火车站广场的雕塑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不锈钢雕塑。图为20世纪90年代的太原火车站站前广场

1994年6月30日,太原火车站高架候车室工程竣工,建成4个候车室,3条旅客通道。1996年 ,太原站有8个候车室,4个旅客站台,可容纳9000人同时候车。2006年6月,太原火车站再次改扩建。2007年工程完工后,太原火车站可容纳18000人同时候车

工人文化宫

迎泽大街上还有一座不能不提的建筑,是太原工人文化宫,简称“南宫”。这是目前山西省唯一保存完整的仿苏式建筑。

南宫,始建于1956年,竣工于1958年2月15日,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6000多名职工进行文化娱乐活动,也成为当时山西省最大的职工文化活动中心,以及太原市当时较大的公共民用建筑。南宫坐南朝北,砖混结构,平面呈“山”字形,由主楼和东西楼组成,中间三层,两侧长廊又分别连接着两层小楼,整个建筑就像一架展开双翼的飞机。东西楼外墙体镶有向日葵及三面红旗图案,外墙半圆形通天柱顶部饰有东方红图案。主楼正门的三个入口都是拱形设计,紫红色的门窗上有铁艺装饰,欧式风味扑面而来。

据说,南宫与北京的八大建筑同时落成,主楼顶“工人文化宫”几个大字,是1958年由朱德亲自题写的。因其地理位置、建筑规模、设施档次及多功能综合性,建成之后便成为省城的文化活动中心。1960年代“样板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到太原演出,其现代化的音响灯光,以及舞台空间与高度要求,只有南宫剧场能够满足。

70多年来,作为省城重大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和职工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南宫”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舞台上,也先后留下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著名相声演员侯宝林、刘宝瑞、马季,著名作家林斤澜、邓友梅、从维熙、刘绍棠、刘心武,著名画家吴冠中等名人的足迹与气息。

19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全国形成了学文化、学科学的新气象,太原工人文化宫成了太原各类技能的培训中心,被职工们称为“工会大学校”或“职工的精神乐园”,也在不少人内心植下无法忘却的“南宫情结”。

南宫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据在南宫工作十年的陈为人先生讲述,1986年,这里领风气之先,对800平方米的西展厅进行了全面改造,引入包厢,设置了炫目变幻的灯光,乐队、歌手进驻,打造出山西独一无二的“爱乐盟”。当年,省城但凡有些名气的企业家,都争先恐后在“爱乐盟”长年包下包厢,只为在其间标注下所在企业的名字。太钢、华杰集团、山西化纤集团、山西煤炭气化总公司、不锈钢器皿公司……都曾以在这里镌刻一个名字为荣耀。

“爱乐盟”很快办成当年太原市改革开放的一个景点、一扇窗口,也成为太原市的“客厅”。紧随“爱乐盟”后,在南宫东展厅开设了古色古香、典雅肃穆的“风雅颂”歌厅,一层装饰为永乐宫朝元图的高仿真复制图,二层各包厢则是山西著名景点的图片展示。“风雅颂”投入运营后,成为戏曲晚会、曲艺专场、说书讲座、音乐会等娱乐节目的固定演出场所。

那个年代,“爱乐盟”与“风雅颂”一度成为东西方文化兼容并蓄的成功案例,也成为南宫熠熠生辉的双璧。

说到南宫,不得不提一道独特的风景,那就是“南宫古玩市场”。1995年,从府西艺苑搬迁而来的南宫周末古玩地摊市场,在南宫西边的广场悄然铺开。之后,迅速发展成仅次于北京潘家园的华北第二大民间收藏文化市场,一度被誉为古玩界的“华北明珠”。市场内古玩品种也极其丰富,图书到铁器,文武兼备;珍珠到农具,一应俱全。

21世纪初的太原工人文化宫,为山西省最大的职工文化活动中心

一直到2019年12月28日南宫古玩市场休市前,这里都是一个繁华的流通市场,是当之无愧的三晋文化微缩地。

50多年之后的2020年6月,南宫迎来最大规模的大修改造工程。如今,崭新的南宫已出现在太原市民面前。外观上,在保持历史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了修缮,还原其庄重典雅的风貌。剧场也进行了扩容与提升,改之前的900座为1230座、符合国家标准的大型甲等剧场。

宽大的文化宫广场上,有了配套的绿化景观与夜景灯光,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南宫继续担负着省城群众的文体与休闲娱乐场所之职。

迎泽宾馆

看20世纪60年代迎泽大街的旧照片,最显眼的莫过于高高耸立的迎泽宾馆。

迎泽宾馆是受命诞生的。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与苏联正式建交。根据两国政府合作协定,苏联援助我国的一系列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启动,其中山西的苏援成套项目有20多项。这就是说,将有大批苏联专家及陪同的中方技术人员要来太原。

接待与形象展现,成为大问题。于是1953年底,山西省政府决定建设一座具有一定规模的宾馆。两年后的1955年5月,迎泽宾馆东楼建成,8月8日正式开业迎宾。因其位于太原古城迎泽门旧址,命名为迎泽宾馆。它是1950年代太原建筑中唯一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设的,也是当时太原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酒店。

当然,也成为迎泽大街建成后太原市的第一个地标建筑。

开业伊始,迎泽宾馆就定性为省委、省政府的接待单位,主要接待对象是国家元首、中央领导、外国援建专家和省委省政府召开的重要会议。由于当时一切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管理模式,由现役军人执勤站岗,因此一面世就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据史料记载,从1955年到1960年的六年里,迎泽宾馆总计接待1100多人次的苏联(其中包括少数东欧国家)专家。

迎泽宾馆东楼投入使用后第二年的1956年5月6日,迎来建成后的第一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同年5月21日,迎来时任国家副主席朱德。1958年9月26日至28日,朱德再次来晋,仍住迎泽宾馆。应该也就是这一次,朱德题写下“工人文化宫”五个字。这一年的10月11日至14日,还迎来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真。

195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陈毅来晋视察工作。就是这一次,他被迎泽大街催生出诗意。紧随他之后,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来到太原,在迎泽大桥上发出感慨,下榻迎泽宾馆。

迎泽宾馆这颗迎泽大街上的明珠,愈来愈闪亮。

1977年,迎泽宾馆西楼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太原市最早使用全框架结构的最高的建筑。这是一座不同于东楼的独特设计,打破了当时传统的矩形平面形式,平面呈八角形,也被人们称为“八角楼”。当然,这一风格也让它成为太原市重要的城市景观。

政务、商务,迎泽宾馆一直保持着它的华丽形象,承担着它的光荣使命。

改革开放之后,迎泽宾馆又迎来李瑞环、温家宝、李长春等一批批党和国家领导人。

自1955年迎泽宾馆迎客以来,除第一批入住的苏联专家外,还先后接待了苏联团中央书记洛吉诺夫、二战盟军欧洲战区统帅蒙哥马利元帅、澳大利亚总理马尔科姆·弗雷译、民主柬埔寨政府第一副主席索平、韩国前国务总理李寿成、泰国公主诗琳通、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奥地利副议长哈泽尔巴赫、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美国前副总统丹·奎尔、亚美尼亚总统谢尔日·萨尔基相,以及各国驻华使节团、外交部驻外使节团。

许多人不知道“迎泽宾馆”四个字的题写者是谁。直到2020年我采访林鹏先生时,才解开这个谜。当时有人提议请时任山西省常务副省长、书法家郑林题写。然而郑林谦虚,当即写了一封信给董寿平,请他题写。董看着信纸上“迎泽宾馆”四个字,突然生出一个想法,现成放大不就是一个好牌匾吗?

与迎泽宾馆一街之隔的“迎泽公园”四个字,也为郑林先生所题写。应该感谢董寿平先生当初的一个念头,不仅永久留下郑林先生的手迹,也让这位新中国成立后太原市首任副市长的气息可以生生不息留存在迎泽大街上。

一座古老的宾馆,用最饱满的热情与最朴素的情怀,打开对外友好交流的大门,完成了多个国家外国友人的接待工作。当然,也让更多的人在迎泽大街上留下深深浅浅的足印。

1984年4月1日~11日,山西省第一次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在太原市迎泽宾馆举办,有26个国家和地区的470多位厂商参加

山西省第一个“两会一节”,即山西省第三届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山西省首届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和山西省首届民间艺术节,于1987年8月26日~9月5日在太原举行。本届“两会一节”期间,迎泽宾馆接待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旅游观光者和国际友人共1183人。图为“两会一节”开幕式

2003年9月4日,迎泽宾馆东门(广场)举行纪念太原建城2500年盛典

南海街加油站

说到迎泽大街上的建筑物,许多人可能不会想到加油站。而位于迎泽大街与南海街交汇处西北角的一座不起眼加油站——南海街加油站,却不得不提。据知情的老太原人讲,它是历经两年时间于1969年建成的,当时是太原市区内唯一一座汽柴煤油供应点。它最初只是一排低矮的小平房,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太原市的第一座加油站。之后,尽管历经迎泽大街数次扩建改造,也曾因它而发生了“拆与不拆”的争执,最终仍得以保留下来,静静见证着一条街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迎泽大街两旁两三层及以上的“高大”建筑很少,从东往西,路南侧有旧火车站、并州饭店、光明戏院、湖滨会堂及南文化宫,路北则有五交化公司(商店)、五一广场、中国人民银行山西省分行、省一招、迎泽宾馆、电信局大楼及解放路口西边现在的财贸大楼。而新建路以西到迎泽桥,路南是一片麦地,路北是大片菜地。路南的并州饭店以西,青年路以东是一片低矮的平房。

而今天的迎泽大街沿线,则林立中共山西省委、省人大、迎泽公园、太原工人文化宫、迎泽宾馆、湖滨国际酒店、并州饭店、五一广场、太原汽车站、太原火车站、中国煤炭博物馆、太原理工大学等或高大,或庄重的地标建筑。围绕华丽的“三晋第一街”迎泽大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与金融中心圈稳固形成……

来源:晋南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