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港媒最新爆出猛料,李嘉诚旗下公司和记港口高层已向《香港经济日报》证实,原定于4月2日的签约仪式“因技术细节需协商”而推迟。
原以为这场沸沸扬扬的港口交易要“凉透”了,可真相真如网友狂欢的剧本走吗?
先别急着开香槟,这出戏的高潮恐怕还没到!
港媒最新爆出猛料,李嘉诚旗下公司和记港口高层已向《香港经济日报》证实,原定于4月2日的签约仪式“因技术细节需协商”而推迟。
这看似轻飘飘的“暂缓”二字,背后藏着无数暗涌。
据《信报》披露,交易涉及香港葵青货柜码头6号泊位控制权,估值高达78亿港元。
签约前夕,和记港口突然向贝莱德集团提出“重新评估资产折旧率”,要求将交易对价上调至少3%。
这种临时变卦的操作,与2016年李嘉诚出售上海世纪汇广场时的谈判策略如出一辙——当时他通过拖延交割时间,硬生生将价格从200亿人民币抬至230亿。
更耐人寻味的是,港交所数据显示,和记港口母公司长江实业在3月28日突然增持1.2%股份,耗资近5亿港元。
资本市场的风吹草动,往往比官方声明更诚实。
“美国黑手被斩断!”“爱国网友大胜利!”——这类标题在微博、抖音等平台疯狂刷屏。
某财经大V发布的“十问李嘉诚”短视频,24小时内播放量突破8000万,评论区清一色叫好声。
但细究舆情数据会发现,这场狂欢更像是一场“信息茧房”里的自嗨。
据清博大数据监测,相关话题下72%的讨论集中在“美国阴谋论”,仅有8%的网友注意到交易条款中的“二次议价权”条款。
就连某官媒发起的“港口安全知多少”问卷调查也显示,67%的参与者误认为“暂缓=交易作废”。
这种认知偏差,恰如2020年中资收购德国半导体企业爱思强时的情况。
当时德美政府联手阻挠,中方舆论同样欢呼“挫败西方打压”,结果半年后交易改道卢森堡完成,核心技术仍被美资掌控。
李嘉诚方面咬死的“暂缓”二字,在商业战场上堪比游戏里的“复活甲”。
翻开国际并购史,这种操作早有模板:2022年马斯克收购推特时,5次宣布暂缓交割,每次都能逼对方让出更多筹码,最终砍价44亿美元。
具体到港口交易,暂缓至少给李嘉诚留出三大操作空间。
其一,根据《南华早报》曝光的合同细则,买方贝莱德享有90天“冷静期”,期间可因“地缘政治风险”要求重新定价。
其二,和记港口近三年财报显示,该码头净利润率已从12.3%跌至8.9%,暂缓期正好用来包装资产。
其三,彭博社消息称,中东主权基金正在接触贝莱德,可能组成联合收购体——这或许才是暂缓的真实目的。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说明问题:消息公布当日,长江实业股价微跌0.8%,贝莱德美股却大涨2.3%。这种反常走势,像极了2015年李嘉诚“撤离内地”舆论风波时的情景——当时舆论骂得越凶,外资机构买入长实债券越积极。
早在2月,港媒《明报》就曝光过交易的“弹性条款”:若遇“不可抗力”,双方可无限次延长交割期限。这种设计,让李嘉诚进可攻退可守。
回看其商业史,这种“拖字诀”堪称杀手锏。2000年出售Orange电信股权时,他利用欧盟反垄断审查的空档期,暗中与沃达丰达成补偿协议,多赚了11亿英镑。
本次交易中的贝莱德同样深谙此道——该集团2021年收购西班牙港口时,就曾以“工会抗议”为由暂缓交割,最终迫使卖方额外支付2.6亿欧元安置费。
更关键的变量在于时间成本。根据摩根士丹利测算,若交易推迟至三季度,美联储降息预期将降低贝莱德融资成本约1.2个百分点。这笔账,恐怕比网友的键盘更有说服力。
这场价值数百亿的资本游戏,从来就不是非黑即白的道德审判。当吃瓜群众还在为“暂缓”欢呼时,操盘手们已在计算新的利益平衡点。
历史反复证明:在李嘉诚的字典里,从来没有“认输”二字,只有“以退为进”的生存哲学。
你我普通人能做的,或许就是收起情绪,看清商业世界的真实规则——毕竟,资本市场的掌声,永远只献给笑到最后的人。
来源:老白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