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87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高血压不是老年人的“专属病”,如今早已悄悄盯上了年轻人。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超过 2.45亿,也就是说,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是高血压患者。
但很多人却对高血压并不上心,觉得吃点降压药就能搞定。其实真正危险的,不是血压升高那一刻,而是血压长期控制不佳带来的心梗、脑卒中、肾衰竭等严重后果。
那么除了吃药,高血压患者在饮食上能不能做点什么?哪些食物真的对降血压有帮助?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儿。
很多人对降压食物半信半疑,觉得“靠吃就能治高血压,听起来不靠谱”。但其实,科学饮食干预对高血压的控制作用早在医学界被反复证实。
有专家研究指出:低盐、低脂、富含钾钙镁的饮食结构,对血压控制有显著帮助。
特别是被称为“黄金饮食模式”的 DASH(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饮食,其核心就是通过合理搭配富含营养的食物,来帮助降低血压。研究显示,坚持DASH饮食8周左右,收缩压可下降约11mmHg,舒张压下降约5mmHg,效果甚至不亚于一线降压药。
那具体该吃什么?我们一个个说清楚。
第一类:含钾多的蔬果,不仅能“排钠”还护血管
高血压患者最怕的就是钠盐摄入太多,而钾这个元素,恰好能帮你把体内多余的钠“赶出去”,从而起到稳定血压的作用。
比如:香蕉、橙子、菠菜、西红柿、土豆、南瓜、猕猴桃等,这些食物不仅钾含量高,而且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C,对血管弹性和心脏功能都有好处。
但也要提醒一句:肾功能不好的人吃钾要慎重,因为肾脏排钾能力差,钾摄入过多反而可能引发高钾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第二类:富含钙的食物,能让血管“放松下来”
钙除了对骨骼有好处,对于调节血压也有直接作用。它可以帮助血管平滑肌收缩和舒张的平衡,预防血管痉挛。
推荐食物有:低脂奶、无糖酸奶、豆腐、芝麻酱、小白菜、油菜等。特别是乳制品,既能补钙,又有一定的降压作用。
有研究显示,每天摄入2~3份低脂乳制品的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明显低于不摄入者。
第三类:富含镁的食物,帮你“稳住节奏”
镁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它被称为“天然的血管扩张剂”。研究发现,镁摄入不足的人更容易出现血管紧张和血压升高。
含镁丰富的食物包括:坚果类(如杏仁、腰果)、全谷物(如燕麦、糙米)、绿叶菜、豆类等。
坚果虽然好,但也要注意量,每天一小把(约20克)足矣,否则热量太高容易诱发其他代谢问题。
第四类: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减缓血管老化
高血压的本质是血管问题,而血管的老化、硬化与自由基损伤密切相关。多吃一些抗氧化能力强的食物,能有效延缓血管衰老。
比如:蓝莓、黑莓、葡萄皮、绿茶、西红柿、胡萝卜、紫甘蓝等。这些食物中含有类黄酮、番茄红素、花青素等天然抗氧化物,能保护血管内皮,降低高血压并发症风险。
第五类:高纤维食物,控制体重也控制血压
体重每增加5公斤,血压大约会上升4~5mmHg。也就是说,减重本身就是一种“天然降压药”。
而膳食纤维能帮助你增强饱腹感,减少热量摄入,还能改善肠道菌群,降低血脂。一举多得。
推荐食物有:燕麦、黑米、红薯、玉米、豌豆、绿豆、胡萝卜、魔芋等。
特别提醒:魔芋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葡甘露聚糖”,在肠道中能形成胶状物质,减缓糖分和脂肪吸收,对三高人群尤其友好。
很多人知道要吃得健康,但还是会在一些细节上“翻车”。
比如:
只减盐,却不注意钠的隐形来源。许多加工食品(如火腿肠、咸菜、方便面)钠含量惊人。
完全不吃油,反而影响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好油(如橄榄油、亚麻籽油)适量摄入有益血管健康。
盲目吃补品或保健品降压。目前没有任何保健品被批准用于治疗高血压,治疗还得靠药物+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控制是基础,但如果你只是吃得好,却从不运动,血压仍然可能控制不理想。
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行、打太极等,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让血压更加稳定。
吃对食物不是“神药”,但却是最温和、最基本的干预方式。别小看这一点改变,可能就是你远离中风、心梗的一道屏障。
[1]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
[2] 中国高血压联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0年修订版)》
[3] 美国国家心肺血液研究所:《DASH饮食计划》
[4] Sacks FM 等人. 降低膳食钠摄入与DASH饮食对血压的影响.《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2001;344(1):3-10.
[5]《高血压杂志》. 2012;60:1231–1238. DOI:10.1161/HYPERTENSIONAHA.112.195578
来源:老年病科安医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