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女孩宝晓峰,凭啥登顶阅兵“国嗓”巅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4 22:54 1

摘要:九三阅兵的直播声里,一个沉稳大气的女声与震撼画面完美交融,将这场国家盛典的每个细节精准传递到亿万家庭。这个让人安心的声音来自央视主播宝晓峰,而她从未在镜头前显露过丝毫紧张。

九三阅兵的直播声里,一个沉稳大气的女声与震撼画面完美交融,将这场国家盛典的每个细节精准传递到亿万家庭。这个让人安心的声音来自央视主播宝晓峰,而她从未在镜头前显露过丝毫紧张。

当徒步方队踏着铿锵正步经过长安街,战车轰鸣声仿佛能穿透屏幕,那个声音总是恰到好处地托住这磅礴场面——不疾不徐,每个字都像精心雕琢过般清晰有力,将方队的故事与装备的意义娓娓道来。

许多人熟悉这张面孔,却不知道这副让全国人民安心的好嗓子,是从内蒙古草原的土炕上、北京的晨雾中,一步一个脚印磨练出来的。

1978年,宝晓峰出生在呼和浩特一个普通家庭,蒙古族姑娘与生俱来的爽朗性格里,藏着不为人知的坚韧。童年时期家中没有电视机,那台老式收音机成了她最珍爱的伙伴。每天放学回家,她就趴在炕沿上,小手转动着收音机的旋钮,从中央台到地方台,追逐着每个播音员的声音轨迹。

遇到特别喜欢的段落,她会关掉声音,自己捏着嗓子模仿,连停顿的时长都要对着家里的老式座钟精确计算。有时模仿得太入神,母亲喊她吃饭都得等“播完”一段才肯挪步。那时她还不懂得“播音”是门专业,只是单纯觉得能用声音把事情说清楚、让听的人心里暖和,是件特别神奇的事。

1997年高考填报志愿时,宝晓峰毫不犹豫地写下了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这个决定让身边人都感到惊讶——当时北京广播学院在内蒙古招生名额极少,竞争异常激烈。但她就是凭着那股子韧劲,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入场券。

初到北京,站在广院校门口的那一刻,她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这里把“声音”这门学问做透。播音系的晨功是出了名的艰苦,秋冬时节天还没亮,她就裹着厚外套往小树林跑,嘴里含着润喉糖,从最基础的元音开始练习。那时候她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内蒙古口音,为了改掉这个“毛病”,她找来一捆旧报纸和一台收音机,开始了漫长的“语音蜕变”之旅。

风声大的日子,她的声音总被吹散在风里,于是她找到避风的墙角,贴着墙面练习,直到嗓子沙哑发疼才喝口温水缓一缓。课余时间,她总是泡在图书馆,不仅钻研播音专业书籍,还广泛涉猎历史、地理、文学等各类书籍。她常说:“播音员不是念稿的机器,肚子里有墨水,说出来的话才有分量。”

2001年毕业后进入央视,现实却与想象中的“高光时刻”相去甚远。领导交给她的第一项任务是整理新闻素材:需要将当天全国的民生新闻按地域分类,给每条新闻贴上便利贴,详细标注时间、地点和关键人物。她整日坐在堆满磁带和稿件的办公桌前,经常忙到深夜,办公室的灯总是最后熄灭的那盏。

有一次整理灾区新闻时,她看着画面中的悲惨景象,一边贴便利贴一边忍不住落泪,最后在便利贴背面写下“明天播报时要更温柔些”的提醒。这份难得的细致,让她在后来的主持生涯中总能精准把握新闻中的温度与情感。

很快,她接到了《亚洲报道》的主持任务。这档面向全亚洲的节目要求主持人既熟悉国内新闻,又了解亚洲各国的动态。为此,她每天提前三小时到台里,泡在资料室里查阅各国时政要闻,甚至连重要节日和民俗习惯都详细记录在笔记本上。有一次播报东南亚台风灾情时,她特意提前研究了当地地形特点,在播报中提醒“当地房屋多为木质结构,救援需注意余震风险”。节目播出后,有海外观众留言:“听你播报,就像了解我们这里的情况一样亲切。”

2003年主持《朝闻天下》对她来说是全新的挑战——每天早上六点直播意味着凌晨两点就要起床准备。冬天的北京天色漆黑,她裹着围巾戴着帽子赶往公交站,手里攥着的手机屏幕上显示着前一晚整理好的新闻要点。到台后要先与编辑对接突发新闻,然后快速化妆,期间嘴里还不停地默念稿子。有一次遇到临时增加的民生新闻,她站在化妆间里就把稿子过了三遍,坐到主播台前时眼神中已不见丝毫慌乱。

2020年9月12日,《新闻联播》片头曲响起时,宝晓峰握着台本的手微微收紧——这是她第一次站在这个全国观众最熟悉的主播台前。为了这一刻,她提前一周反复研读稿子,用红笔在重要段落折出印记,还专门向资深主播请教,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语速控制在每分钟280字”“停顿要落在逗号后0.5秒”等细节要点。

直播过程中,她的声音稳如磐石,直到最后一句“新闻联播节目播送完了”说完,才悄悄松了口气。后来同事告诉她,当天的弹幕里满是“这个新主播看着真安心”的称赞。

职业生涯中也曾遇到过挫折。在一次播报河南嵩县捐献大葱的新闻时,她不小心将“嵩(sōng)县”念成了“蒿(hāo)县”。节目一结束,她立刻翻开字典核对发音,又查看地图确认嵩县位置,不仅在笔记本上标注拼音,还细心绘制了地理位置示意图。

第二天节目中,她特意在开头诚恳道歉:“昨天我把‘嵩县’的发音念错了,在这里向大家致歉,也感谢观众朋友的指正,今后我会更加注重细节,避免再犯类似错误。”这番坦诚的话语没有刻意煽情,却赢得了观众“知错就改,这样的主播更真实”的评价。

这些年来,她的声音出现在许多重要场合: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她为观众详细介绍冬奥菜单上的678道特色菜品;回到内蒙古录制节目时,她用流利的蒙古语与老乡交谈,接过递来的奶茶时会心一笑:“还是家里的味道最香”;除夕夜的《一年又一年》里,她与搭档畅谈春节习俗,说到“贴春联要贴正”时还不忘伸手比划正确手势。

与朱广权搭档主持《共同关注》时,两人的默契互动成为节目亮点。有一次朱广权调侃“床以外的地方都是远方”,宝晓峰自然接话:“所以大家出门要记得添衣,别让‘远方’把自己冻着了——毕竟我们还要去探索更多美好风景呢!”她说这话时眼睛弯成月牙,语气中的幽默让导播都忍不住在后台笑出声。

如今,宝晓峰依然保持着提前到台的习惯,办公桌抽屉里常备润喉糖和笔记本,最新一页记录着下次要采访的基层教师故事。她很少提及自己的成就,也不常诉说工作的辛苦,只是在偶尔的采访中淡然表示:“能够通过我的声音让观众了解新闻、感受温暖,这就足够了。”

从草原姑娘到国家盛典的“声音名片”,这条道路她用近三十年的勤奋与坚持一步步走来。她的人生印证着:真正的成功,从来都是厚积薄发的水到渠成。而那份从容与淡定,正是岁月给予专注者最好的馈赠。

来源:千山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