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新学员:在新网师,走向幸福而完整的教育人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4 01:34 2

摘要: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原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简称“新网师”)致力于为中国教师的继续教育乃至师范教育探索出一条新路,为中国教师的专业研修和生命成长创造出一种新模式。

2025年09月03日 05:30新网师

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原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简称“新网师”)致力于为中国教师的继续教育乃至师范教育探索出一条新路,为中国教师的专业研修和生命成长创造出一种新模式。

公众号

亲爱的新网师学员:

当你看到这封信时,你已正式成为这个“尺码相同”的共同体一员。此刻的你,或许正带着对教育的热忱与迷茫,站在职业成长的新起点——而我想告诉你:这不仅是一次学习的开始,更是一场生命的重塑。正如往期学员涧底松所说:“能进入这个圈子,感觉生命中好像新开了一扇窗,阳光普照,生机盎然!新的天地呈现在眼前!生命从此与众不同!”

01

在这里,你将遇见怎样的自己?

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更好的相遇。我们在新网师学习、成长、变化。学问得以增加,认知得以升级,视野得以开阔。因新网师,遇到更美好的世界,遇到更美好的自己。

1.遇见“理论自觉的专业者”

许多教师在加入新网师前,长期依赖经验教学,陷入“日复一日的重复却无成长”的困境。

安徽的孙静老师在加入新网师前已有十年教龄,却在生命叙事中惊叹:“从寒假进入新网师学习,才惊觉,前面的十年职业生涯算是白活了……像是阿里巴巴洞开了四十大盗的宝库门。”这种觉醒源于经典啃读带来的认知冲击——通过《教育的目的》《儿童人格教育》等根本书籍的学习,她理解教育、理解教学、理解学生有了广阔的知识背景和新的角度,让课堂教学有了厚度和高度,最终从经验主义者转变为一个专业主义者。

2.遇见“主动创造的行动者”

新网师强调“学以致用”,推动教师将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策略。

新疆奎屯的苏天颖老师(幼儿园教师)在“听读绘说”课程中,因“没有小学生可教,就在教育女儿中运用所学知识”;选修“极简技术”(现“现代极简AI移动微课”)时,以“先试试看”的心态完成全部学业,最终“自己的作业也成了他人学习的榜样”。

卫丽老师则在掌握理想课堂框架后,于外校习作教学展示课中“临时改变教学思路,获得好评”,真正实现了从“知道”到“做到”的跨越。

3.遇见“教育志业的追求者”

新网师通过“生命叙事”等引导教师直面职业困境,重构教育意义。

武乡县李秀萍老师写道:“新网师如黑暗中的一束光……虽然腰椎疼痛不能久坐,但一种无形的力量促使我用手机站着也写到了结尾”。

这种力量源于共同体的精神共振——何刚老师提到“遇到困难时,一想到郭良锁、郭小琴等榜样学友,浑身就充满了力量”;王霞老师则震撼于“新网师人追求知识的狂劲:不求报酬、不谈条件,只为求真;没有规定、没有闹钟,有的是相约而致的自觉;没有奖励没有攀比,有的是真诚的对话;没有你对我错,没有优劣之分,有的是思维碰撞的火花……”

4.遇见“终身成长的修行者”

新网师通过“持续深耕”培养教师的成长型思维,打破“学习=短期培训”的误区。

正如我参加工作八年后,遇到了个人成长和专业发展的‘瓶颈期’,偶遇新教育,加入新网师,至此从构筑理想课堂,到缔造完美教室,从诗词理论,到教育学、心理学、哲学,一发而不可收拾。长期沉潜学习,极大地提升了我的教育教学专业能力;几年时间的耳濡目染深深地改变了我的学习方式,生活习惯,乃至人生走向。

15年来,新网师学员用行动诠释“终身成长”:何刚老师实现“生命觉醒”,穆勒滚老师从“不会写”到“打卡日记置顶”,再到“为乡村教师作公益讲座”,王辉霞、周娟、智静等榜样学员“沉潜学习了五六年,才有了根本性的突破。

02

这趟旅程,我们如何同行?

新网师的学习,从来不是“公园散步”,而是“攀登珠峰”——需要你“忍受‘封顶’前的寂寞、乏味、艰苦、挑战”为了抵达那个“幸福完整”的终点,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将一起解锁四大同行锦囊:

1. 思想:从“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建构者”

真正的学习,始于认知的觉醒。新网师不是提供“知识快餐”的服务商,而是需要深度投入的“修炼场”。你需要告别“我来听听课、拿个证”的消费心态,重塑“自主学习者”的身份——不要把信息当成知识,不把知识当成智慧,而是从生命根本处出发,将哲学、心理学概念与日常教育教学生活打通。

成长从来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长跑”。新网师文化倡导“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绝对信任,无限相信每个生命的潜力;做一个长期主义者,无限相信时间的力量”。请保持“空杯心态”,放下过往的经验包袱,准备在课程学习中被颠覆、被重构。

2. 方法:新网师学习核心方法论“三板斧”

深度啃读:这是突破认知局限的“手术刀”。走出阅读舒适区,读一些难啃的而不是一读就懂的书,读自己需要的而不只是感兴趣的书。

勇猛精进:新网师反对与生命相疏离的信息化学习方式,强调任何一门学科必须用生命去穿越。如果有一门课不能锲入你的生活与生命,那么你还没有“合格”。

坚持写作:通过打卡日记、生命叙事、课程作业等,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成果”——以写作带动阅读,以写作促进反思,以写作激发动力。

3. 环境:在共同体中实现破茧成长

新网师的魅力,在于“尺码相同者”的相互托举。请主动“曝光”自己:在打卡圈分享困惑,在课程群参与讨论,让你的思考被看见、被碰撞。

寻找同行者组建学习小组,像方娇艳老师那样“组建晨读联盟”,或如张海英老师般“每天精读三本书”,在相互督促中对抗惰性。面对群里的优秀学员,请放下焦虑,将其视为“成长的镜像”——何刚老师“一想到郭良锁、郭小琴等榜样学友,浑身就充满了力量”。

更重要的是,在承担中成长。主动承担工作的老师,在付出时间和精力的同时,也获得了难得的成长机会。无论是担任课程助教、组织共读活动,还是参与社群运营,每一份责任都是“能力的孵化器”。

与讲师互动时,聚焦“问题解决”而非“分数高低”。作业批阅的评语是养分,而非最终判决。即使成绩不合格,重新撰写、对比反思,本身就是深度学习。

4.心态:预见学习中的高原期与倦怠期及其超越

学习之路从非一帆风顺。你可能会经历“邓宁-克鲁格效应”:初期因略懂皮毛而自信满满,随后因发现知识海洋的浩瀚而坠入“绝望之谷”——这恰恰是成长的信号。

此时,请记住三个关键词:回归根本书籍,在经典中寻找力量;抱紧共同体,在学友的鼓励中汲取勇气;微小坚持,如蜗牛般“一步一个脚印,从不放弃”。新网师的“马太效应”告诉我们:“知识丰富的人越爱学习,有空闲学习的人会越来越轻松”。挺过这个阶段,你将迎来“开悟之坡”的豁然开朗。

亲爱的学员,愿你以今日为起点,在这趟旅程中“从被动变主动,从怀疑变信任,从厌学到爱学”,最终活成自己期待的模样 。

下一篇,我们从转变思想开始。

郝晓东:开启新网师学习的10条建议 | 佳作重读

开年第一周,请绘一幅2025年学习图谱 | 新网师一周观察(270)

学习科学与新网师课程学习 | 佳作重读

请点赞,在看,转发支持我~

来源:新网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