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晓东:如何学习才能真正提升能力?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4 13:30 1

摘要: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原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简称“新网师”)致力于为中国教师的继续教育乃至师范教育探索出一条新路,为中国教师的专业研修和生命成长创造出一种新模式。

2025年09月04日 05:30新网师

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原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简称“新网师”)致力于为中国教师的继续教育乃至师范教育探索出一条新路,为中国教师的专业研修和生命成长创造出一种新模式。

公众号

将在09月28日 19:30 直播

预约

新网师2025年开学典礼

欢迎新学员加入新网师,这是给大家准备的第一个同行锦囊:告别“消费心态”、重塑学习身份、拥抱“慢”的智慧、保持“空杯”心态。全篇4000多字,文章略长,但你读后一定能更好开始新网师的学习。

此系列第一篇文章回顾:《致新学员:在新网师,走向幸福而完整的教育人生》

01

告别“消费心态”

1.责任回归:学习是自己的事

课程表下发,选课、加群,了解课程内容,然后就等待讲师上课……如果是这样的学习模式,就不要期望能有多少真正的提高和内在的改变。为什么?因为学习的主体颠倒了。学习,是自己的责任,不是讲师的责任。

没有日常的勤勉苦读,没有主动求知的渴望,以为半月一次的授课是重点。这是本末倒置。新网师依据的是怀特海提出的课程设置原则:少而透,相互融合。没有足够时间的浸润、充分的预习、深度交流,容易蜻蜓点水,停留在表面,眼花缭乱学了许多课程,并没有多少真正改变和提升,还养成浮躁不扎实学习习惯。

2.主动被动结合:内外驱动并重

被动学习是别人让我学。凡是成就高者,都是把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结合起来,既不能只是主动,因为只是主动就很盲目,也得听一听他人的引导。只是被别人带着走,或者迫于某种压力,自己没有内驱力,就难以长久。

3.信仰支撑:以行动践行渴望

在新网师学习,要有一种信仰

怀特海说,教育具有宗教性。信仰是什么?费希特说:“信仰决不是知识,而是使知识有效的意志决断。”罗曼罗兰说:“信仰不是一种学问。信仰是一种行为,它只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

简单通俗而言,在新网师学习,信仰是指对理想教育的矢志不移的追求与渴望,能心无旁骛、全身心持久地投入课程学习。

之所以谈这个观点,是因为有的老师虽然加入了新网师,虽然选修了课程,但内心与行动都还准备不充分:或者是游客观光者的心态,或者是顾客购物时货比三家的心态,或者压根也没准备投入学习。

如果有以上心态,是很难有真正收获的。

三心二意,心不在焉,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心态浮躁,是专业学习的大忌。

信仰,对于精进学识,成就事业是非常重要的。罗曼罗兰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定的信仰。”

由此我想到在五台山的三种人:游客、居士和信徒。

游客抱着观光者的心态,看个新鲜和红火热闹,烧一柱香,企图换取菩萨的保佑。

居士比游客虔诚,定期朝拜,甚至在寺庙居住一段时间。

信徒则是将整个生命都卷入、贯注,不再受外界影响,内心有力量,有追求,有信仰。

在新网师学习,起码应该如居士,不脱离自己的日常生活,但在课程学习时是虔诚能打开自我投入行动。

菩萨在哪里?如来在哪里?其实,不在寺庙,不在殿堂,而在内心的深处。

你有多信,就有多大的力量。相信“相信”的力量。

当然,信仰与怀疑、批判不矛盾。无批判的信仰是盲从。深刻的信仰也一定来自深刻的批判。

02

重塑学习身份

1.自学能力:在线学习的核心竞争力

在线学习,为何学的课程相同,但收获不同?有的老师感觉收获满满,有的老师感觉平平淡淡。

原因固然复杂多样,但其中一点往往被老师们忽视:在线学习,对自学能力要求更高。

自学能力包括自驱力、自律力、专注力,倾听、阅读、写作的能力,以及元认知能力。

倾听而不书写;阅读而不深思;学习而不专注,不持久,不深入:这是在线学习的大忌。

由于时空的阻隔,在线学习难以形成如线下汇聚学习的“场效应”。隔着屏幕,学习者感受不到老师丰富的神态、表情和体态语言,老师也难以通过观察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方式方法。老师更侧重知识的讲解,难以有学法的指导和对个体的鼓励。

因此,如果老师们没有强大的自学能力,就很难从在线学习中获益更多,甚至中途掉队。

2.深度学习:从“知道”到“做到”的蜕变

新网师区别于其他培训学习的独特之处是什么?新网师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某种程度说,就是这种难度。公园散步历练不出登山者的体魄,平静的湖面训练不出搏击风暴的水手,我们认为真正的学习是个体在突破舒适区、不断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完成的,我们把这种有难度的学习称之为深度学习。

今天的知识浩如烟海,在终身学习的时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新网师注重传递知识,但更重视帮助、引导学员掌握深度学习习惯和方法。

什么是深度学习?

1946年,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提出了「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的理论,之后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也做了相同的实验,并发布了「学习金字塔」报告。

这个模型很好地展示了不同学习深度和层次之间的对比。展示了不同的学习方式产生的效果。

大家反观自身会发现,我们惯常的是被动学习:听别人讲,独自阅读,做摘抄笔记,哪怕是对许多老师来说的画思维导图虽然感觉困难,但也属于被动学习。被动学习都是浅学习。

熟知不等于真知,知道不等于做到。很多时候,你好像明白某个知识,但一旦接触实际,却发现不知道如何运用;即使是了然于胸,心领神会,向他人表达时,也往往语无伦次,表达不清楚;哪怕是觉得能表达清楚,而一开始书写,根本下不了笔。

当你不会实践运用,表达不清晰,写不出来时,才是深度学习的开始。深度学习,能让你经历深度体验,深度专注,产生深度表达,进而不断蜕掉“旧我”,迎来新生。

大家看下面这张图,其中的被动学习都是属于浅学习,主动学习中“自己读书+思维导图+读书笔记”也还属于浅学习。理解了这点,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我们学习了那么多,依然没有多少提升。

深度学习如何做?从上面的图中可知晓:一是读书学习+践行操练;二是读书学习+践行操练+输出教授,所谓输出教授,就是输出成果,通过言说或者书写去教别人。为什么我们鼓励学员当讲师?本质的原因就是提供机会和平台,让学员开启最有效率的学习方式:教。

基于如此认识,网师提倡的课程作业不是简单要求归纳中心思想,查找书中关键词,不是就文本谈文本,而是指向了深度学习:随时打卡记录阅读体会,批注原文,画思维导图,用书中的观点剖析、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在经历数年的深度学习后,你终究领会在严格的修行中,你的毅力、人格会发生本质性的变化,这也是网师对学员的深度关切。

明白了深度学习,就能理解你当下学习困难的根本原因以及重要价值。为什么我们倡导老师们一学期只选择一门课?也是因为如果选的多,就容易学得浅。

有的老师可能认为:深度学习的确重要,但自己基础薄弱,太难了。借用刚才在微信看到的一段话,表达我的看法:

“可能每个人的智商会有所不同,可能每个人会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发展,但是取得成就的根本不是我们的智商,也不是我们的专业选择,成就所需要的前提条件是,我们愿意为成就付出极大的努力,通过我们的意志,通过我们的吃苦耐劳,通过我们坚韧不拔的自助实干,转化为奋发向上的激情,并为之勇猛地奋斗。”

03

拥抱“慢”的智慧

1.慢的价值:不浮躁才能扎根

教师学习,最终目的不是单纯掌握知识,而是解决实际问题。不能解决问题的知识,就是怀特海批判的“呆滞的知识”。

教师也需明白,什么样的学习才是有价值的学习。倪闽景分析高品质学习的几个特点,很有道理:

“真正好的学习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求慢而不是求快的,只有慢才能锻造思维深度,才能在与人交往中铸造深度的人际关系;

是求难而不是求易的,只有挑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是求少而不是求多的,只有少才能有闲暇时间来发展自己的个性,形成多样化的大脑;

是求拙而不是求巧的,唯有求拙才能培养一个人的钻研精神和韧性。”

2.本质回归:为解决问题而学

陈翠青老师就是学习的榜样。

三年时间,她啃读专业书籍,阅读与写作并进,理论与实践交织,读中思,做中学,写中悟,水滴石穿,终如“桶底子脱落”,豁然贯通,恍然大悟。

她的学习,不是为了考证,不是为了职称,不是为了荣誉,也不是领导的要求,恰恰回到了学习的本质:基于对知识魅力的探求,基于对教室里现实问题的思考。这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也是教师从优秀到卓越的必由之路。

3.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的成长

朱小会老师告诉我,她的论文在江苏省第35届“教海探航”征文中获奖,她说:“这是我在新网师学习的收获,以前我写东西没有理论支撑,现在我会试着用理论来阐释实践、指导实践。”

王金祥老师说,他和三位新网师老师被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西南大学)等单位授予“好老师”荣誉称号。“可以说如果没有这近三年的学习,不会变化与成长的这么大,也不会入选。”

几位老师的获奖也不能说全是新网师的功劳,但我们的课程注重厚植理论素养,注重提升学习能力,注重激发内驱力,久而久之,必然让学习者“气质变化”。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而深自缄默。

今天读到一句话:“这是一个需要回归的时代。越是浮躁,越要沉静;越是爆炸,越要收缩;越是快,越要慢。价值乃是反其道而行。”

不浮躁,不追风,静水深流,久久为功。这可能也是李健能成为歌坛常青树的原因吧。

04

保持“空杯”心态

1.认知“无知”:突破已知的束缚

托马斯·索维尔说,“要意识到自己的无知程度,就需要相当多的知识。”

什么是“无知”?

无知,既指面对有挑战任务时感到的力不从心,是解决问题时感到的“书到用时方恨少”;意识到“无知”,不仅要有对人性的洞察,更要对自我有限性有清醒的觉察,即“空杯心态”。

个体成长,很多时候,不是被“未知”阻碍,而是被“已知”束缚。“杯子”满了,就装不下另外的东西。

蒙田说:“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

2.清零过往:不被辉煌绊住脚步

提防昔日辉煌成为自我超越的障碍。

过去的成就只能证明过去,并不能代表未来。不要满足现状,不要太考虑面子,放低架子,不断清零,保持“空杯心态”。不管别人如何赞扬,自己对自我应有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的空缺是什么,“软肋”在哪里。唯有如此,才有自我超越的可能。

有不足是正常的,遮掩不足才不正常。做学问,永远要有从零开始的心态。

05

践行高效学习

对于接下来的学习,提出几点建议:

1.全程参与入学培训,进一步了解新网师的文化、课程、学习方式。

2.注重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主动请教、主动完成打卡和作业,主动将知识学以致用。

3.听课学习时,要创造一个独立、安静的环境。

4.暂时听不懂是正常的,不必气馁懈怠。每门课程有相同也有差异,这门课程学不好,不代表其他课程也学不好。

5.培养元认知能力,能觉察、调整自我的情绪和认知。当过了新鲜、冲动期,也能持之以恒、带着对未来的信念不放松学习。

6.不要被大脑“欺骗”。大脑对首次体验不佳的事务会有排斥感,但感觉不一定代表事实。

7.成年人学习的收获,30%决定于老师如何教,70%决定于自己如何学。

8.要有意识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在线学习的最大弊端是,由于师生不在真实场景,无法切实感受彼此的情绪、态度、表情、动作,无法保证安静、集中的环境,学习者很容易由于没有外在的约束和影响而“掉线”,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在线学习的前提。

9.不要怀疑知识。没有无用的知识,只有因为没有掌握而不会用的知识。

10.不要高估自己短期学习的效果,不要低估自己长期学习的价值。

来源:新网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