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业未成,身先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9 07:40 1

摘要:根据历史学家田余庆的考证,桓温是三国时期的曹魏大司农桓范的后代,家族曾显赫一时,但自桓范在嘉平之变中被司马懿以诬告谋反之罪处死后。

根据历史学家田余庆的考证,桓温是三国时期的曹魏大司农桓范的后代,家族曾显赫一时,但自桓范在嘉平之变中被司马懿以诬告谋反之罪处死后。

其家族也沦为刑家,逐渐衰落,在逃的家族子弟都尽力隐蔽家世,当时的司马氏也很避忌诛曹爽一案,导致当时的史书也都只是简短零碎的记载了一些。

这也就导致了桓温少年的时候,家庭条件也不是特别的好。

桓温的父亲桓彝以本州主簿起家,曾跟随齐王司马冏官拜骑都尉,后来又投靠安东将军司马睿担任逡遒县令。

史书记载,桓温是桓彝的长子,在桓温很小的时候,便得到了名将温峤的称赞,因此以“温”为名。

《晋书·桓温传》:生未期而太原温峤见之,曰:"此儿有奇骨,可试使啼。"及闻其声,曰:"真英物也!"以峤所赏,故遂名之曰温。

永嘉之乱后,司马睿率中原士族开始了大规模的南迁,在江南建立东晋,桓彝也跟随大部队举家南迁。

南渡后,由于桓彝一家家世不显,在看重门第的社会风气中生活的很是压抑。

东晋政权是在从北方南下的世家大族和东南土著世族的辅助下建立的,是典型的门阀士族社会,因此门阀士族在政治上占据主导地位。

为了挤入上流社会,桓彝开始了大胆前卫的行事风格,渐渐结识了谢鲲、羊曼、阮孚等大名士。

随着桓彝的名气越来越大,最终成功地挤入名士团体“江左八达”,成了举世瞩目的大名士。

又因在平定王敦之乱中立下了功劳,被封为万宁县男,后来又出任宣城太守,使得家族地位有所提升。

少年时的桓温很喜欢赌博,但是由于技术太烂,经常是输多赢少,有些事可能命中就已经注定。

327年,镇将苏峻以朝臣庾亮擅权专制为由,举兵反叛,进攻南京,史称“苏峻之乱”。

桓彝得到消息后,率领义众欲赴南京讨伐叛军,此事的桓彝兵弱民寡,在当时周围郡县守令大多投降或“伪降”的情况下。

桓彝率领的部队誓言“义在致死”,死守城池,终因势小力孤,城被攻破,桓彝也在撤退的路途中被叛军杀害,时年五十三岁。

父亲被害后,十五岁的桓温哭得非常伤心,在他得知参与谋害父亲的还有泾县县令江播,桓温就想着要为父亲报仇,就连在睡觉的时候都要枕着兵器。

这份坚毅与勇气,在他年少的心灵中埋下了深深的复仇种子,发誓要手刃仇敌。

虽然后来江播去世了,但桓温还是杀了江播的三个儿子以祭父亲的在天之灵。

正是此种为父报仇的刚烈勇猛,为桓温在当时赢得了至孝、猛毅的良好声名。

《晋书·桓温传》:“彝为韩晃所害,泾令江播豫焉。温时年十五,枕戈泣血,志在复仇。至年十八,会播已终,子彪兄弟三人居丧,置刃杖中,以为温备。温诡称吊宾,得进,刃彪于庐中,并追二弟杀之,时人称焉。”

桓温为人豪迈,姿貌伟岸,与沛国的刘惔关系很好,刘惔经常称赞桓温是仅次于孙仲谋、晋宣王一类的人物。

有手刃仇人的孝义之举,又是忠良之后,被晋明帝选中迎娶南康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袭其父爵。

一入龙门,节节高升,很快就出任琅琊内史,不久后又加封辅国将军,人生轨迹愈发显赫。

《晋书·桓温传》:“温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面有七星。……选尚南康长公主,拜驸马都尉,袭爵万宁男。”

343年,朝廷派桓温为前锋小督,让他率领着士兵驻守临淮,帮助荆州刺史庾翼进行北伐。

同年十月,桓温再升徐州刺史,并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其军事地位日益凸显。

桓温与庾翼志趣相投,情谊深厚,曾相约共同匡济天下。

345年,荆州刺史庾翼病逝,荆州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各路门阀竞相争夺荆州地区。

庾翼临终前请求让儿子庾爰之接掌荆州,但辅政的侍中何充却力荐桓温,朝廷也想平衡门阀士族的权力,因此想推举出一位远非豪门望族的人来接替庾翼。

但是丹杨尹刘惔虽认为桓温确有奇才,但也担忧其野心勃勃,不建议让他掌握荆州这一形胜之地。

司马昱却认为桓温既然有能力,那就不该被埋没,没有接受刘惔的建议。

同年八月份,桓温被升任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并领护南蛮校尉。

至此,他掌握了长江上游的兵权,成为一方诸侯。

这一决策反映了当时皇族与门阀士族之间的权力斗争,预示着权力格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桓温虽然出任荆州,担任了荆州刺史,但是凭他当时的资历与威望,还不足以站稳脚本,于是他将目光转向了西边的成汉政权,意图通过西伐建立功勋。

当时的成汉正日渐衰微,皇帝李势荒淫无度,为桓温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是很多人都认为这不可能成功。

只有江夏相袁乔对于攻打成汉是极力赞同,并提出了轻军速进、直攻成都的战略建议。

同时,他认为北方的后赵政权不敢趁机进犯,从而打消了桓温的顾虑,桓温便下定决心,挥师伐蜀。

346年十一月,桓温在上疏朝廷表明了自己想要伐蜀的决心后,都不等朝廷回复,就与征虏将军周抚、辅国将军司马无忌率军西进。

他命袁乔率二千人为前锋,率先发起攻击,朝廷得知后,忧虑重重,认为他兵力过少,又深入险要偏远的蜀地,担心他最终会兵败而归。

347年二月,桓温率军到达成都南100多公里的青衣江,李势才反应过来,先后派出的三只军队都被桓温击败。

桓温三战三捷,直接攻到了成都城外,李势只能集合残余兵力,孤注一掷与晋军展开决战。

绝地反击之下,竟真的让汉军取得了优势,晋军前锋一度失利,参军龚护战死沙场,汉军的箭矢甚至射到了桓温的马前。

桓温下令撤退,哪料想在这紧急关头,鼓吏在惊慌之下,错把退兵鼓击成了进兵鼓,晋军士气被再次鼓舞。

于是桓温军队长驱直入,一直追逐到成都城门下,最终反败为胜,李势在绝望之下反绑自己,携带棺材投降晋军,成汉覆灭。

在此次平定蜀汉的过程中,桓温主要还是依靠了副将袁乔的辅佐、和那么一点点的运气成分。

如果当时桓温真的撤兵了,下次能不能攻的下也不好说,一旦战事拖得时间久了,必然会导致军心士气不足,况且后勤补助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这也是桓温性格一大弱点:谨慎持重,难于冒险。这种性格在桓温具有大优势的情况下并不影响大局。

但是一旦敌我双方的势力处于伯仲之间,就会成为致命的弱点,往往就在距成功一步之遥的路上前功尽弃。

所幸那个鼓吏在关键时刻帮了他一把,这不能不说是运气使然。

桓温平蜀后,在当地举任贤能,援引贤才为己用,他将成汉旧臣王誓、王瑜、邓定、常璩等人辟为参军,成功安抚了蜀地民心。

然而在不久后,王誓与邓定又举兵叛乱,最终还是被晋军讨平,桓温在蜀地留驻一个月后,便班师返回江陵。

立下了如此功劳,朝廷自然是要对他加以封赏,但是此战也成就了桓温,声名鹊起的他不出意外地引起了东晋朝廷的猜忌和压制。

原本朝廷是打算将他封为豫章郡公,却被尚书左丞荀蕤以担心日后权力过大不好控制给阻止了。

最终,桓温被封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临贺郡公,其地位与权势达到了新的高度。

《晋书·桓温传》:进位征西大将军、开府,封临贺郡公。

内在含义就是反正荆州已经是你的地盘了,在你自己的地盘上继续给你封赏,一来达到了封赏的目的,二来也遏制主桓温的扩张。

再后来会稽王司马昱又让扬州刺史殷浩参与朝政,想要借此约束桓温,桓温虽有不满,但深知殷浩此人空有一身抱负,却没有什么本事,对此并不担心。

这个时候的桓温的势力范围已经拓展到了八个州,并且还在大肆招兵买马,逐渐形成了半独立的状态。

349,后赵皇帝石虎病死,北方形势大乱,桓温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机遇,立刻上疏朝廷请求北伐,想要不断的通过战功来攫取更大的权力。

然而,朝廷却迟迟没有给予回复,显然朝廷已经对桓温有了猜忌与防范。

与此同时,朝廷授予褚裒征讨大都督,监督徐、兖、青、扬、豫五州的各种军务。

褚裒率领三万军队,直接开赴彭城,但是没多久便失败而回,最后惭恨而死。

351年十二月,桓温再次上疏朝廷要进行北伐,这一次他没等朝廷回复,就率五万大军顺流而下,一直行军到武昌,似乎是想要逼迫朝廷表态。

这一举动又把朝堂上下吓得不经,就连殷浩也准备辞官避让桓温。

司马昱只好赶紧亲笔书信一封送到桓温手里,信中各种好话说了一遍就为了劝阻桓温退兵,好在桓温这次听从了,率众返回了荆州。

后来,朝廷又拜桓温为太尉,被桓温拒绝了,这一系列的事件都在表明桓温与朝廷之间的权力博弈。

当然了,桓温坚持北伐的目的并不是真的想替东晋收复关中,他是想学习司马氏借助北伐来提高自己的声望,最后取东晋而代之。

按照桓温的设想,自己一旦实现了北伐的梦想,或者说再度大胜而归之时,便可以要求朝廷受封自己九赐之礼。

人臣加九锡之礼者,目标无一例外是奔着皇位去的,但是他的北伐并不顺利,这是后话。

另一方面朝廷并不是不想北伐,只是不想让桓温带军,之后,殷浩主动包揽北伐的任务,桓温冷眼看着他发起了数次进攻,却屡战屡败,军资更是消耗的越来越大,引得朝廷不满。

然后桓温就以殷浩治国无方、耽误战机为由,上奏朝廷详细列举其罪状,朝廷迫于压力,终将殷浩废黜为庶民。

从此,朝廷内外大权尽归桓温掌握之中,其北伐的雄心再无人能阻。

《晋书·桓温传》:“时殷浩至洛阳修复园陵,经涉数年,屡战屡败,器械都尽。温复进督司州,因朝野之怨,乃奏废浩,自此内外大权一归温矣。”

桓温此举虽巩固了自身权势,但也反映了东晋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激烈,为后续的政局动荡埋下伏笔。

354年二月,桓温开始了第一次的北伐之征,他亲率四万步骑大军自江陵浩浩荡荡出发,沿水路经襄阳入均口,再经由淅川直逼武关。

同时,他命梁州刺史司马勋出兵子午道,与主力形成夹击之势。

历经数场血战,生擒前秦将领郭敬,击退淮南王苻生,一路势如破竹,顺利挺进关中。

到了四月,桓温转战至灞上,苻苌等部秦军被迫退守长安城南,苻健则亲率羸兵六千固守内城,附近郡县见状,纷纷归降桓温。

桓温安抚百姓,使他们得以安居复业,关中百姓牵牛担酒沿路迎接王师,许多老人更是痛哭失声,感慨道:“未曾想过今日还能再次见到官军!”

桓温在关中的善举虽然赢得了民心,但也因逗留过久,给了前秦喘息之机。

恰逢这个时候正值麦收时节,桓温为了解决军粮问题,决定就地收麦,导致行军停滞。

然后桓温的计划被苻察觉到了,他以坚壁清野之策,使得晋军粮草告急,无奈之下,只能退兵。

但是在晋军撤退白鹿原的时候,又遭到前秦丞相苻雄的全力追袭,晋军遭受重创,死伤上万人。

桓温无奈撤军返回江陵,并迁走关中三千多户百姓,秦太子苻苌又趁机追击,晋军大败,伤亡惨重。

《晋书·桓温传》:“初,温恃麦熟,取以为军资。而健芟苗清野,军粮不属,收三千余口而还。”

此次北伐初期进展顺利,但是因粮草问题而功败垂成,第一步北伐备受争议的地方就在于晋军已经到了灞水,但是没能过灞水决战秦军。

不过灞水也可能是桓温有自己的计划,但不管怎么说,第一次北伐以失败而告终。

值得一提的是,桓温北伐期间,隐居关中的王猛前来拜见,他纵论天下大事,旁若无人,深得桓温赏识。

桓温撤退时诚邀王猛一同南下,并许以高官督护之职,但王猛却毅然留在了北方,为什么没有跟随桓温南下,也是跟桓温失败的原因相关。

对于桓温的失败,王猛是这么说的:“您不远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城近在咫尺,而您却不渡过灞水去把它拿下,大家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来。”

可见桓温此时已失去当地居民的支持,晋军缺粮问题变成了致命问题,并最终导致伐秦失败。

356年二月,桓温屡次上表朝廷,请求迁都洛阳,修复园陵,都被朝廷拒绝了。

又恰逢羌豪姚襄占领许昌,进攻洛阳,桓温便再次从江陵起兵向北。

同年八月,桓温兵至洛阳城南,他亲披战甲督战,于伊水大败姚襄,收归了故都洛阳。

随即桓温进驻洛阳,拜谒了先皇陵墓,把遭破坏的灵寝都修缮好,并派专人看管。

不久后桓温便班师南回,以镇西将军谢尚都督司州诸军事,镇守洛阳,将三千多家归降百姓南迁至长江、汉水一带。

此次北伐收复洛阳,功绩显赫,这是东晋立国之后,晋军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回到故都,后来又因兵力不足而未能固守。

偏安一隅的东晋朝廷不敢也不愿意返回故地,桓温只能徒然叹息:“废神州于龙漠,令五尺之童掩口而叹息!”

桓温返回荆州后,相继剿平了蛮贼文卢、妖贼李弘,将首级传送至建康。然而,收复的司隶、豫州、青州、兖州等地却再次失陷。

桓温在荆州的治理和军事行动虽有一定成效,但未能及时的巩固北伐成果,也反映了其军事和政治上的局限性。

不久后朝廷又封桓温为南郡公,并将其原有爵位临贺郡公降为县公,封授给其次子桓济。

357年,前燕迁都邺城,在慕容儁去世后,大家都以为收复中原的时机到了,一向坚持北伐的桓温却提了反对意见,他认为:“慕容恪尚在,忧方大耳。”

362年,前燕将领吕护进攻洛阳,河南太守戴施弃城而逃,冠军将军陈祐遣使告急。

五月,桓温派邓遐率三千人协助守城,并再次向朝廷上表要求迁都洛阳,并建议将永嘉之乱后流亡江南者全部北徙以充实河南之地,但均被朝廷驳回。

363年,朝廷加授桓温为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并赐其羽葆鼓吹一部。

364年,桓温率水师进驻合肥,准备再次北伐,朝廷又进封桓温为扬州牧、录尚书事,遣侍中颜旄宣旨召其入朝参政。

桓温以中原尚未恢复为由推托了,然后朝廷又再次征其入朝。但当桓温到了赭圻的时候,又被尚书车灌制止了。

于是桓温便驻军在赭圻,同时上表辞去录尚书事一职,只接受了扬州牧一职,桓温又进一步掌握了扬州的政治。

365年,前燕再度发兵攻打洛阳,守将陈祐弃城而逃,司马昱闻讯后,与桓温在洌洲会面,筹备征讨前燕事宜。

然而,天不遂人愿,因晋哀帝突然驾崩,北伐计划只得作罢,洛阳又被前燕攻克。

368年,桓温因功勋卓著,获加殊礼,地位跃居诸侯王之上,成为朝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三》:“加大司马温殊礼,位在诸侯王上。”

369年三月,徐兖二州刺史郗愔致信桓温,表达愿与其共辅王室的诚意,并请求率部出河上征战。

彼时,北府兵卒骁勇善战,桓温不愿让郗愔掌控京口这一军事重镇。

这时郗愔的儿子郗超是桓温参军,他暗中毁掉原信,并以父亲名义伪造信件,谎称父亲老病,请求以闲职休养。

桓温顺势改任郗愔为会稽内史,自领徐兖二州刺史,并兼并了郗愔的军队。

同年四月,桓温在得知前燕慕容恪已死的消息后,新主势弱,慕容垂又不受待见,自觉的攻打前燕的时机到了。

于是亲率步骑五万,与江州刺史桓冲、豫州刺史袁真一同北伐前燕,他们攻占湖陆,擒获燕将慕容忠,进逼金乡。

由于当时水道不通,桓温便命人开凿钜野水路三百里,使船只得以由清水进入黄河,浩浩荡荡北进。

而郗超建议桓温要么直捣前燕国都邺城,要么坚守河道,控制漕运,储蓄粮食,待明年夏天再继续进攻。

然而,桓温未采纳其建议,决策上失误为后续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也体现了其在战略上的局限性。

《晋书·郗超传》:温不从,遂引军自济入河,超又进策于温曰:"清水入河,无通运理。若寇不战,运道又难,因资无所,实为深虑也。今盛夏,悉力径造邺城,彼伏公威略,必望阵而走,退还幽朔矣……若此计不从,便当顿兵河济,控引粮运,令资储充备,足及来夏,虽如赊迟,终亦济克。若舍此二策而连军西进,进不速决,退必愆乏,贼因此势,日月相引,僶俛秋冬,船道涩滞,且北土早寒,三军裘褐者少,恐不可以涉冬。"温不从。

七月,燕国大将慕容垂、傅末波等率八万大军前来抵抗,两军对峙于枋头。

桓温命袁真穿过谯、梁二郡,打通石门水道,把粮草运到黄河前线。

但是袁真一直打不开石门一带的水道,桓温在行进到枋头一带得不到军粮接济,只得烧毁船只,向南撤退。

慕容垂率八千骑军追赶,在襄邑与晋军交战,桓温大败,死伤三万人,枋头之战的失败是桓温北伐生涯中的重大挫折,也对其政治野心产生了深远影响。

枋头之败后,桓温退至山阳,收集散卒,并将战败之罪归咎于袁真,他上疏朝廷,请求废袁真为庶人。

袁真不服,暗中勾结前秦、前燕在寿春发动叛变,朝廷不敢追究桓温责任,反而派侍中罗含带着牛酒到山阳犒劳他,并任命其子桓熙为豫州刺史。

在袁真病死后,他的部将朱辅拥立其子袁瑾为豫州刺史,前燕、前秦都派遣了军队支援袁瑾。

后来桓温率二万军队攻打寿春,筑起长围,将城池团团围住,为其最终掌控豫州奠定了基础。

371年,前秦将领王鉴、张蚝率军援救袁瑾,却被桓温部将击败,不久后,桓温攻破寿春,俘获袁瑾等人,将他们全部送往建康斩首。

《晋书·废帝本纪》:“六年春正月,苻坚遣将王鉴来援袁瑾,将军桓伊逆击,大破之。丁亥,桓温克寿阳,斩袁瑾。”

袁瑾的妻女被赏赐给将士,所侍养的数百乞活军则被活埋。至此,豫州彻底落入桓温之手,他也掌握了进入建康的钥匙。

桓温自负才能过人,久怀异志,希望通过北伐建立功勋,然后回朝接受九锡,夺取政权。

但因第三次北伐失败,声望大减,图谋未能得逞,桓温的野心与挫败感交织在一起,失去了对东晋朝局的驾驭能力,也推动了他后来的废立之举。

寿春之战后,桓温曾问郗超此次胜利是否可以一雪枋头之耻?郗超答称不能,并建议桓温效仿伊尹、霍光废立皇帝以重立威权。

桓温虽有此意,但自觉没有十足的把握,所以一直犹豫不决。

有一天,桓温躺在床上对亲信道:“如果一直这么默默无闻,将来死后定会被文景所笑话。”

说完他霍然坐起,又道:“一个人若不能流芳百世,那不如遗臭万年。”于是桓温决定废黜皇帝司马奕。

十一月,桓温带兵入朝,以司马奕阳痿不能生育等罪名,并散布其膝下三个孩子并非皇室正统的谣言,威逼褚太后废除司马奕帝位。

桓温转立司马昱为帝,是为晋简文帝,晋朝开国百余年,从未有废立之事,桓温此举不仅令百官震栗,自己也紧张不已。

司马昱无济世之才又体弱多病,桓温盘算着,等司马昱一死,他就拿着司马昱被迫自愿写下的禅位诏书,光明正大地登临大宝,这也是桓温欲行篡位之前的一个缓冲。

前秦皇帝苻坚对此不以为然,认为桓温屡败屡战,不反思过错,反废黜君主,实为六十老叟之耻。

桓温废立后,开始铲除朝中的异己,武陵王司马晞、新蔡王司马晃等人均遭迫害。

颍川庾氏作为高门望族,也深为桓温所忌,庾倩、庾柔等人被诛,庾蕴饮鸩自尽,庾希等人逃入海陵陂泽。

桓温的残酷手段加剧了东晋内部的动荡和不安,也为其后来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晋书·王彪之传》:“是时温将废海西公,百僚震栗,温亦色动,莫知所为。……时废立之仪既绝于旷代,朝臣莫有识其故典者。”

372年,桓温得知庾希兄弟踪迹,派军搜捕,庾希等人聚众抢夺船只,攻入京口,赶跑晋陵太守卞耽,打开监狱放出囚徒,宣称奉密旨除桓温。

最终,庾希等人被擒获并斩于建康,桓温诛除庾氏后,威势极盛,侍中谢安见而遥拜,以君臣相称。

简文帝虽被立为皇帝,却形同傀儡,常担心被废黜,至此,桓温的威势已达顶峰。

简文帝继位不久,便进封桓温为丞相,留其在京师辅政,桓温辞让不受,率军返回白石,还镇姑孰。

后来,简文帝又派侍中王坦之征召桓温入朝辅政,并增食邑万户,桓温再次推辞。

372年七月,简文帝病重,急召桓温回朝,一昼夜内连发四道诏书,桓温仍推辞不肯入朝。

简文帝只得传下遗诏让桓温摄政,但侍中王坦之据理力争改为辅政,当时的朝廷最有影响力的几大门阀士族还在,他们当然知道桓温所求,但是为了平衡门阀士族,他们需要维护东晋司马氏的帝位。

简文帝驾崩后,桓温原以为简文帝会禅位或让自己摄政,结果遗诏只是让他辅政,愤怒不已。

《晋书·桓温传》:“温初望简文临终禅位于己,不尔便为周公居摄。事既不副所望,故甚愤怨。”

桓温之所以婉拒入京辅政,是希望以此为要挟,让简文帝传位给他,就算是不传位,至少也要给他一个摄政的身份,好让他以此为“跳板”,施行篡逆之事。

后来尚书仆射王彪的极力干预,太子司马曜方得以继位,是为晋孝武帝,褚太后提议让桓温摄政,被王彪之阻止。

后来,孝武帝命谢安征桓温入朝辅政,并加赐仪仗和卫士,桓温仍旧辞让,既不接受也不入朝。

373年二月,桓温带兵入朝拜谒皇陵,京中流言四起,称他欲诛除王谢、颠覆晋朝,朝廷命谢安、王坦之率百官迎接,朝中位望稍高者皆惊慌失措。

但桓温却只以“卢悚入宫”一案将尚书陆始收付廷尉。或许桓温也有诛王、谢,移晋鼎的打算,但是没敢动手。

不久,桓温患病返回姑孰,前后在京不过十四天。

桓温回到姑孰后,病渐沉重,多次派人催促朝廷赐他九锡之礼,而谢安、王坦之在同意桓温请求的基础上,以袁宏所撰锡文不好为由命其修改,借此拖延时间。

《晋书·桓温传》:“寝疾不起,讽朝廷加己九锡,累相催促。谢安、王坦之闻其病笃,密缓其事。”

同年七月,桓温在姑孰病逝,终年六十二岁,至死都未能如愿得到九锡之礼。

尽管桓温没能实现代晋称帝,但是他的儿子桓玄却建立了桓楚,桓温也被追封为宣武帝。

主观上来说,桓温北伐不是真正想收复中原,而是志在立威,企图通过北伐,树立个人威信,伺机取晋室而代之。

因此,他在作战中务求持重,在大好形势下常常观望不进,贻误战机,桓温确实很熟悉兵法,也善于用兵,但还不是一个出类拨萃的军事家。

用兵贵在多谋善断,相机而动,桓温于此却略逊一筹。

他多次在大好形势下观望不进,虽与他志在立威,无意真正北伐有关,但也反映出他用兵不善于捕捉战机,缺乏灵活性。

但是桓温凭一人之力,在短短十几年里,带领桓氏迅速窜升为顶级士族,桓温之能,斯为可观。

客观上来说,东晋君臣无意恢复失地,志在隔江自保,又桓温权势日增,朝廷对其深怀戒心,因此其北伐得不到真正的支持。

当桓温大军进展顺利之时,申胤就曾预料说:“以温今日声势,似能有为,然在吾观之,必无成功。何则?晋室衰微,温专制其国,晋之朝臣未必皆与之同心。故温之得志,众所不愿也,必将乖阻以败其事。”

事实证明,桓温确实做到了千古留名,至于是美名还是恶名,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自然会有迥异的看法。

来源:愚者故事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