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诗的开篇 “梦回闲看绕灯蛾”,诗人从睡梦中醒来,没有因被扰醒而烦躁,而是闲适地看着围绕灯盏飞舞的飞蛾。“梦回” 点明状态,“闲看” 则将诗人悠然自得的神情刻画得淋漓尽致,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悠然闲散的基调,暗示诗人此刻的心境宁静且对生活中的细微事物充满兴趣。飞蛾扑
戏蛙 北宋末 · 周紫芝
梦回闲看绕灯蛾,窗外蛙声两更多。
莫遣盘中种鲑菜,要留水底作笙歌。
诗的开篇 “梦回闲看绕灯蛾”,诗人从睡梦中醒来,没有因被扰醒而烦躁,而是闲适地看着围绕灯盏飞舞的飞蛾。“梦回” 点明状态,“闲看” 则将诗人悠然自得的神情刻画得淋漓尽致,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悠然闲散的基调,暗示诗人此刻的心境宁静且对生活中的细微事物充满兴趣。飞蛾扑火是常见景象,诗人却能从中觅得趣味,反映出他细腻的观察力与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窗外蛙声两更多” 紧承上句,将视角从室内移至室外。此时已是二更天之后,窗外传来阵阵蛙声。“蛙声” 打破了夜的寂静,本易扰人清梦,可在诗人这里,却未引发厌烦之感。反而与前句中 “闲看绕灯蛾” 的悠然相呼应,共同构建出一种静谧而富有生机的夜境,暗示诗人已习惯并享受这种自然的声响,沉浸于夜间独有的氛围之中。
后两句 “莫遣盘中种鲑菜,要留水底作笙歌” 堪称神来之笔,尽显诗人的奇思妙想与幽默诙谐。诗人突发奇想,希望不要将蛙类从水中捕捞上来做菜,而是让它们继续留在水底,因为它们的叫声宛如美妙的笙歌。这里诗人把蛙声比作 “笙歌”,赋予蛙鸣以高雅的艺术美感,表明在诗人心中,自然的声音远胜世俗的喧嚣与口腹之欲。“莫遣” 二字,语气轻松俏皮,像是与他人的调侃,又似自言自语,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生灵的爱护和对自然之美的珍视,揭示了诗人追求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理念。
这首诗以简洁质朴的语言,从日常生活的小片段入手,借飞蛾、蛙声等平凡事物,构建出充满诗意与情趣的画面。诗人通过对蛙声的别样欣赏,展现出超脱世俗功利的心境,表达了对自然万物的热爱与尊重,以及对宁静、质朴生活的向往。
为蛙答 北宋末 · 周紫芝
偶作长吟君莫嗔,一泓聊占小池春。
斗升虽未分公廪,青紫犹堪作卖人。
首句 “偶作长吟君莫嗔”,承接《戏蛙》中蛙声扰人这一情境,仿佛蛙类在向诗人轻声解释。“偶作” 表明蛙鸣并非刻意为之,只是随性而为;“长吟” 生动描绘出蛙声的悠长,似乎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君莫嗔” 则是蛙以一种略带俏皮、求饶的口吻,请求诗人不要对它们的叫声感到厌烦,瞬间拉近了人与蛙之间的距离,营造出一种亲切、有趣的对话氛围,将蛙赋予了人格化的情感与语言能力。
“一泓聊占小池春” 进一步以蛙的视角展开。“一泓” 指代那一汪小池水,这是蛙类栖息繁衍之所。“聊占” 二字,展现出蛙类的一种知足与自得,它们只占据这小小的一片池塘,却尽情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春天。这里的 “春” 不仅指季节,更象征着生机与活力,暗示了蛙类在这片狭小天地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繁衍生命,体现出一种简单而纯粹的生存态度,与人类社会中追求广阔天地、无尽财富的复杂欲望形成鲜明对比。
后两句 “斗升虽未分公廪,青紫犹堪作卖人”,诗意陡然一转,从对蛙类生活的描述上升到对社会现象的影射与讽刺。“斗升” 本指少量的粮食,“公廪” 是公家的粮仓,蛙说自己虽然没有从公家粮仓中分得斗升之食,暗喻蛙类生活质朴,不依赖外界的物质供给。“青紫” 在古代常指代高官显贵所穿的服饰,象征着功名利禄,“犹堪作卖人” 则辛辣地讽刺了人类社会中许多人被功名利禄所诱惑,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与尊严。在蛙类简单纯粹的生活映衬下,人类对功名利禄的追逐显得无比庸俗和可悲,诗人借此表达了对现实社会中追名逐利现象的批判,以及对保持内心纯净、远离世俗纷扰的向往。
这首诗构思巧妙,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蛙以独特的 “话语权”,表面上是蛙对自身生活与行为的辩解,实则通过对比蛙与人类的生存方式,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弊病。语言诙谐幽默,在轻松的语调中蕴含着深沉的思考,让读者在品味蛙类生活的同时,对现实社会与人性进行反思,展现了周紫芝诗歌创作在趣味性与思想性上的精妙融合。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