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南海局势持续紧张的背景下,菲律宾海军“安东尼奥·卢纳”号护卫舰(FF-151)在马来西亚联合演习中却意外受损,暴露了菲海军在高强度任务中的作战能力偏低。
在南海局势持续紧张的背景下,菲律宾海军“安东尼奥·卢纳”号护卫舰(FF-151)在马来西亚联合演习中却意外受损,暴露了菲海军在高强度任务中的作战能力偏低。
据菲海军证实,这艘该国最先进的导弹护卫舰“安东尼奥·卢纳”号,于8月27日霹雳州卢穆特海军基地举行的2025年“马菲-劳特”演习期间受损。当时菲马两国正通过演习强化海上合作,事故发生在舰艇于狭窄水域机动时。
菲海军发言人玛丽莎·阿琳·马丁内斯上尉表示,舰艇左舷干舷(水线以上最外层船体)仅受“表面损伤”,未波及作战系统,且舰长经验丰富,舰艇仍完成了所有既定演习任务。目前该舰已启程返菲,抵港后将接受全面技术检查以确定维修方案,官方强调损伤未影响任务执行能力。
作为“何塞·黎刹”级导弹护卫舰的二号舰,该舰由韩国现代重工建造,2021年3月服役,是菲军“武装部队现代化计划”的核心装备,满载排水量2600吨,舰长107.5米、宽14米,定位多用途水面作战舰艇,兼顾防空、反舰、反潜及指挥控制功能。
动力系统采用4台德国MTU柴油机构成的柴-柴联合动力(CODAD),最大航速25节,巡航速度15节,续航力达4500海里(30天无补给),适配菲律宾群岛及争议专属经济区的长期巡逻需求。舰员编制65人(可额外容纳15人),自动化设计降低了人力需求。
就其吨位而言,该护卫舰搭载了强大的武器装备,是名副其实的“小钢炮”。其主要武器以奥托・梅拉76毫米超级快速舰炮为首,能够以每分钟高达120发的射速精确打击空中、水面和海岸目标。两门MSI 30毫米“海鹰”遥控机炮系统提供了近程防御,以对抗快速攻击艇和非对称威胁,考虑到南中国海地区大量存在的海上民兵船只,这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该舰的对海打击能力以四枚SSM-700KC-Star(海星)反舰巡航导弹为核心,预留了扩展到八枚的空间,这为菲律宾海军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对峙打击武器,射程超过150公里。
该舰安装了一个16单元垂直发射系统(VLS),但尚未完全装备防空导弹(为啥没有呢,因为没钱……),这凸显了菲律宾获取中程区域防空能力的雄心,但也暴露出这是目前舰队所缺乏的能力。
对于水下威胁,两门三联装鱼雷发射管配备了K745“蓝鲨”轻型鱼雷,提供了可靠的反潜作战能力,特别是与该护卫舰搭载的直升机配合使用时。该舰还预留了近程防御武器系统(CIWS)的位置,这是对抗来袭导弹的关键最后一道防线,马尼拉打算在未来的现代化阶段采购该系统——是的,还是没有,慢慢攒吧……
作为菲海军仅有的两艘现代化护卫舰之一,该舰象征菲韩防务合作深化,推动菲军从“沿海防御”向“区域海军”转型,日常用于西菲律宾海(菲方对南海部分海域的称谓)主权巡逻,特别是南沙群岛、黄岩岛等争议区域,同时在印太联盟体系中,支撑美国主导的“对华平衡”战略。
该护卫舰能够同时应对空中、水面和水下威胁,使其成为与中国海上力量对峙的重要威慑力量。因此自服役以来,它经常被部署进行主权巡逻,以挑战中国的领海和岛屿主张,并在每年有价值 3.4 万亿美元的全球贸易通过的关键海道上彰显菲律宾的存在。
该舰的韩国制造系统在可靠性、续航能力和火力方面为菲律宾提供了优势,使其能够与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盟友的舰艇一起行动,这些国家在有争议的水域加强了联合巡逻。
但在马来西亚演习中发生的这一事件,尽管官方称其为表面损伤,但凸显了菲海军前线护卫舰所面临的高强度作战节奏,以及在拥挤、地缘政治敏感的水道中频繁部署的风险——这起损伤事件虽然没有影响该护卫舰的作战能力,但提醒人们,即使是最现代化的战舰在菲律宾手上也很难说发挥出几成的战斗力……
来源:军迷战情室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