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赵县地名志》载:“唐代末年,赵刀寺和马刀寺原是一个村。村内有一座寺。据传黄巢起义时,响应黄巢起义的人们在该寺内祭过刀,故名祭刀寺。金代演变为‘济道寺’(《大金沃州柏林禅院三千邑众碑记》载该村为‘济道寺’)。后来分为前后两个村。前(南)街姓马的多,就叫马祭道寺
新寨店镇马刀寺村,位于赵县西部,距赵县县城约4公里。
金大定《大金沃州柏林禅院三千邑众碑记》载有“济道寺”。清同治刻本《赵州石刻全录》收录有此碑碑阴题名。
清乾隆十八年刊行的《畿辅义仓图》中,此村写为“祭刀寺”。
清光绪《畿辅通志》赵州图中,此村写为“马祭刀寺”。
清光绪丁酉《赵州志》卷一舆地志载有“马祭道寺”。
在清光绪丁酉《赵州志》赵州村庄图中,此村写为“马祭道寺”。
《赵县地名志》载:“唐代末年,赵刀寺和马刀寺原是一个村。村内有一座寺。据传黄巢起义时,响应黄巢起义的人们在该寺内祭过刀,故名祭刀寺。金代演变为‘济道寺’(《大金沃州柏林禅院三千邑众碑记》载该村为‘济道寺’)。后来分为前后两个村。前(南)街姓马的多,就叫马祭道寺,后(北)街姓赵的多,就叫赵祭道寺。清光绪《赵州志》即载为‘马祭道寺、赵祭道寺’两个村。以后,马祭道寺演变为‘马刀寺’,沿用至今。”
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大齐政权建立者。黄巢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起义,首次提出“均平”口号,激励了后世农民的反抗斗争。这次起义,打击了地主阶级,抑制了土地兼并,扫荡了世族门阀制度,为宋代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开辟了道路,也为社会由分裂向统一过渡奠定了基础。
民间传说云:唐朝时,黄巢进京赶考,中了状元。然而,因为他长得丑,其状元被免。黄巢恨透了皇帝。在回家路上,他经过今马刀寺村一带。因为下雨,身体不适,他就走进了附近的一个寺院里。这个寺院里有一个老和尚,还有两个徒弟。老和尚看黄巢病得不轻,就让他在寺院里住下来,在这里养病。病好以后,一天夜里,黄巢对老和尚说:“唐王无道,我要造反。明天,我就要造反了,请您躲避一下吧。”第二天,老和尚就到处找地方躲藏。他找来找去,看见了寺院门前的那棵已经空心的老槐树,觉得那里不错,就钻了进去。黄巢要祭刀了。他找来找去,看见了寺院门前的那棵老槐树。他决定用老槐树祭刀。于是,他走到老槐树跟前,手起刀落……黄巢祭刀,却误伤恩人。此情此景,更加坚定了他造反的决心。之后,他高举义旗,南征北战……
除此之外,马刀寺村还一直流传着一系列关于该村奇人马阴阳的传说。
据载:“马氏远祖……自宋以来,世居赵郡西隅。”
清光绪丁酉《赵州志》卷十二人物志列女载:“刘氏,济道寺马瑞云之妻。年二十三岁夫故。一子焕然甫二岁。氏事翁姑,以孝闻。抚子成立,并抚无父母之侄孙金榜。始终无闲言。州尊张公,赐茹苦矢贞匾额。守节三十九年而卒。”
马刀寺遗址,位于马刀寺村南。遗址东西约100米,南北约70米,面积约7000平方米。遗址地势平坦,田间地埂散落着零星的以绳纹为主的陶片。遗址中部为一不规则的取土坑,深约2米。坑之断壁上可见文化层,距地表约40厘米。采集的标本有夹砂红陶釜口沿和夹砂红褐陶片。根据遗物等推断,此处为汉代聚落遗址。
来源:南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