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声的文化象征与历史演变摘要:钟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也象征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从远古时代的钟声到佛教与道教中的法器,钟声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成为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悠扬而浑厚的声响,不仅让人沉醉于自然之美的怀抱,更在无形中给予人们深刻的警醒与
钟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也象征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从远古时代的钟声到佛教与道教中的法器,钟声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成为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悠扬而浑厚的声响,不仅让人沉醉于自然之美的怀抱,更在无形中给予人们深刻的警醒与智慧的启迪。
钟的历史与起源
远古的钟声用于祭祀,表达辟邪祈福的意义,兴起于黄帝时期,成为音乐标准,象征着音乐的庄严与正大。 远古时代,先贤们铸造古钟,以祭祀天地之用。这些钟声正气浩荡,震撼四方,不仅用于驱邪辟灾,更承载着祈福纳祥的深远寓意。在《吕氏春秋·古乐》中,有记载称黄帝曾命伶伦创制十二律吕,将黄钟列为十二律之首。为了长存这十二个音阶,黄帝又下令铸造了十二个铜钟,这些铜钟能精准地呈现笛音,成为乐器的音阶标准。在黄帝主持的祭祀或重大典礼上,会奏响黄钟,歌唱大吕,舞动云门,以此敬献天神。那时,万民共睹盛况,更有凤凰飞来起舞,演绎出“凤凰来仪”的传奇景象。自此,“黄钟大吕”一词便被用来形容音乐与文辞的庄严、正大与高妙。
古钟在功能上主要可分为三大类:首先是用于礼乐的乐钟和编钟,它们是乐器的重要组成;其次是朝钟和更钟,这类古钟主要用于朝聘和报时;最后还有佛、道两教所使用的钟。从形体特征来看,古钟又可分为圆形和扁形两大类。圆形钟,其横截面为圆形,朝钟、更钟以及佛道钟均属于此类;而扁形钟,其横截面由两段圆弧组成,形似两片瓦片合在一起,也被称为瓦型钟,乐钟和编钟便属于这种类型。
乐钟与编钟的演变与意义
乐钟和编钟作为乐器的重要组成,通过音律传达情感,展现了音乐在古代的重要性及其教化功能。 在古代,音乐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化工具,能够净化心灵、改善风俗。因此,乐钟和编钟在古人的生活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阐释了“钟”字,指出其源于秋分时节,万物成熟,象征着丰收与希望。乐钟的造型别具一格,其美妙且丰富的音律能合奏出动听的音乐,每一声都充满了韵味与深意。它们不仅能传达人的情感与思绪,还能细腻地描绘出人物与自然景色的美,意境之深远令人叹服。
西周之后,编钟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礼乐器。它巧妙地将大小不一的扁圆铜钟按照音调的高低顺序排列,精致地悬挂在大型钟架上。演奏者运用丁字形的木锤和细长的棒状物,依据音谱精准敲打,从而奏出悦耳动听的乐章。在古代金属乐器中,钟类乐器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每当演奏时,钟声浑厚有力,磬音清澈悠扬,钹与锣的清脆声响相互映衬,共同展现了中国乐器金石之音的魅力。以这些乐器为主,可以营造出庄重而辉煌的音响氛围。
朝钟与更钟的作用与影响
朝钟和更钟不仅用于报时,还象征着权威,其钟声影响深远,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帝王们热衷于铸钟,京城和重要城镇常常设有专门的钟楼,悬挂大钟以报时。这些朝钟和更钟不仅象征着权威,更在文武百官上朝和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唐代以后,这种铸钟的传统愈发盛行。大型铜钟因其沉重的质地和低基频,发出深沉悠扬的钟声,其声音辐射能力强,往往能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
例如,始建于元代的北京钟、鼓两楼,在元、明、清三朝的漫长岁月里,一直承担着为京都报时的重任。每晚从戌初(晚七点)开始定更,先击鼓后鸣钟,共计一百零八下。这一百零八下的设定与“九”紧密相关,因为在我国古代,“九”被视为极高和吉祥的象征,而“一百零八”恰好是“九”的十二倍,意在将“九”的寓意推向极致。钟楼大钟的钟体高达五点五五米,钟唇外径三点四米,重约六十三吨,全由响铜精铸而成。每当撞击时,它发出的声音浑厚悠扬,传播范围极广,京城内外数十里的人们都能听到。这钟声如同恩泽般遍布万物,不仅净化了人们的心灵,更鼓舞了精神,启发了思想,对社会风气和人心产生了深远的道德影响。
佛、道之钟的象征意义
佛、道之钟用作法器,具有除魔卫道的双重作用,钟声带来精神启迪和心灵净化,引导修行者走向觉悟。 自东汉佛教传入与道教形成之后,这些作为法器的佛钟与道钟,便逐渐成为中国古钟的主流。在诸多著名的道观中,高悬的钟作为庄严的法器,不仅增添了宫观的威严,更被视为具有除魔卫道双重作用的重要法器,亦被称为法钟或法铃。大型宫观甚至专为钟而建钟楼,每日定时击钟敲鼓,以此警醒修行者当勤勉精进,不可懈怠。
据《道书援神契》记载:“古时的祭乐中,有编钟和编磬,每架各有十六枚,以对应十二律及四宫清声。同时还有特悬钟和特悬磬,所谓特悬即独悬。现今洞案中的金钟玉磬,以及大型的大钟等,其根源皆在于此。”另有经文指出:“晨钟暮鼓之声,能召集百灵,彰显宫观的威仪与山陵的气象。因此,每日晨昏时分击钟敲鼓,是必不可少的仪式。”对于修道者而言,钟及其击鸣都充满了崇敬与尊重。那深沉清远的钟声,仿佛能敲开众生的迷悟之门,“上界钟声下界闻”,甚至“一声钟磬万缘醒”。
钟声悠扬,仿佛拥有神奇魔力,能够“惊醒世间名利客,唤回苦海梦迷人”。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例如,唐代杜甫曾吟咏道:“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这句诗深刻描绘了钟声对世人的警醒作用。而李商隐的“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则透露出一种远离尘嚣、纯净怡悦的心境。常建的“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更是将庄严的钟声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在喧嚣中寻得宁静,在寂静中觅得心灵归宿。这钟声,不仅是岁月的回响,更是心灵的指南针,引导我们返本归真,感悟天地之浩渺、钟鼓之磅礴以及佛法之深广。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