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曹祖宏 || 打开监利古城的密钥之——漫话监利关庙剧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4 12:52 2

摘要:监利县城关庙剧场作为当地重要的文化场所,承载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的集体记忆,是监利文化娱乐生活的重要缩影。

选自:监利市历史文化研究会 2025年05月24日 11:44

打开监利古城的密钥之

——漫话监利关庙剧场

曹祖宏

监利县城关庙剧场作为当地重要的文化场所,承载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的集体记忆,是监利文化娱乐生活的重要缩影。

一、剧场的前身与改建

关庙剧场原为祭祀三国时期关羽的庙宇(属李姓私人庙宇),解放初期为满足社会文化需求,监利县政府将其改建为剧场。剧场位于容城镇北门正街中段,面积约500平方米,坐东朝西,两侧毗邻熊宏启大药铺和陈氏基督教堂,对面是方松泰南货店。改建后保留了老式建筑风格,如封火墙、飞檐、格窗阁楼等,仅将大门改为木门,并增设售票室和管理人员。

▲ 油画《记忆中的北门正街古老建筑之——关帝庙》(李元生 )

二、剧场结构与设施演变

剧场内部最初无固定座椅,仅以木桩钉入地下,上铺木板为凳。舞台采用煤油驱动的老式煤气灯照明,但因技术问题常出现灯光熄灭,引发观众不满,甚至衍生出“煤油灯”等俚语调侃。1950年代初引入德国发电机后,电力逐渐普及,舞台灯光得以改善。

1952年秋,剧场进行改造,长板凳更换为可坐六人的靠椅,并增设茶杯架、提供茶水服务。剧场后方搭建木楼,总容量近千人,舞台布景也引入灯光设计,美术师李元瑞的布景设计使舞台更为壮观。

三、剧种与演出盛况

多元剧种的交融,关庙剧场先后迎来多个地方戏班:

天门花鼓戏:以悲腔见长,如《李天保吊孝》《雪梅吊孝》,引发监利民众强烈共鸣。

楚剧:以幽默喜剧为特色,如《小放牛》《小辞店》,张大芦、张小芦兄弟的表演深受喜爱。

汉剧:汉调唱腔吸引戏迷,如《哭祖庙》一折戏引发观众投掷钞票的狂热场面。

京剧:1952年后,以童素芳、李猛超等为核心的京剧团长期驻演,剧目如《追韩信》成为经典。

演出时 “闹台” 锣鼓声传遍全城,吸引商贩云集,街面挤满甘蔗摊、小吃担,甚至出现专门为看“幺锣戏”(尾声免费开放)的观众群。剧场周边形成临时市集,成为城关镇最繁华的社交场所。

四、文化记忆的延续

关庙剧场不仅是演出场所,更成为监利人集体情感与地方认同的载体。京剧团演员如叶小凤、张春枝等人因精湛技艺被长期铭记,而剧场在电力普及前的煤气灯故障、观众互动中的俚语(如“发煤气”)等细节,亦成为老一辈监利人津津乐道的时代符号。

关庙剧场的历史,映射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地方文化从传统庙宇向公共娱乐空间转型的历程,以及民间艺术与市民生活的深度互动。尽管剧场原址可能已随城市发展变迁,但其在监利文化史上的地位,仍通过文字与口述记忆得以延续。

作者简介:曹祖宏监利市容城镇后街人,从小师从外祖父学习木雕工艺,后任县政府招待所干部、美校高级讲师、湖北工艺美术协会委员,现退休在家仍从事木雕工艺。本文依据《儿时的关庙剧场》整理,部分内容有删节。

《监利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电子版

组稿:张必林

编辑:李爱洲

审核:杨明松、段佐川

终审:任茂礼

来源:玉堂天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