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形测图的核心是在已知控制点(如已确定平面坐标和高程的三角点、水准点、GNSS 基准站)上设站,借助测量仪器与工具,精确测定控制点周边地形特征点(如地物拐点、地貌坡度变化点)的平面位置(x, y 坐标)和高程(z 值),再依据《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图式》(GB
地形测图的核心是在已知控制点(如已确定平面坐标和高程的三角点、水准点、GNSS 基准站)上设站,借助测量仪器与工具,精确测定控制点周边地形特征点(如地物拐点、地貌坡度变化点)的平面位置(x, y 坐标)和高程(z 值),再依据《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图式》(GB/T 20257)所规定的符号,将地物、地貌按既定比例尺(如 1:500、1:1000、1:2000)进行缩绘,最终形成地形图的技术过程。
根据测图仪器与工具的技术特点,地形测图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类,不同方法在适用场景与作业效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1、传统测图方法:主要包括大平板仪测图、小平板仪与经纬仪联合测图以及经纬仪测图。这些方法均基于“图解法”原理,即通过仪器测量特征点与控制点之间的水平角、竖直角及水平距离,计算出特征点的相对位置后,以手工方式将地物轮廓和地貌线条展绘于纸质地形图上。该方法适用于小范围(如单一地块、小型厂区)且地形简单的测图任务,但存在手工作业误差大(平面中误差约 ±0.2mm~±0.5mm,相当于实地 ±0.1m~±0.25m)、成图效率低(单人日均成图面积约 0.1~0.2km²),以及后续数据难以复用等问题,目前已逐渐被数字化测图技术所替代。
2、全站仪数字化测图:自 20 世纪 80 年代起,随着全站型电子速测仪(简称“全站仪”)的广泛应用而迅速发展。其核心优势在于“测算一体化”:仪器可同步高精度测量水平角、竖直角和斜距(测角精度通常为 ±2″~±5″,测距精度为 ±(2mm + 2ppm×D)),并通过内置处理器自动解算特征点的三维坐标。数据可通过电缆或蓝牙传输至便携计算机(PDA),再借助南方 CASS、AutoCAD Civil 3D 等专业成图软件自动生成数字化地形图(如 DXF、SHP 格式)。与传统方法相比,全站仪数字化测图精度提高 30%~50%(实地平面中误差一般 ≤ ±0.05m),作业效率提升 3~5 倍(单人日均成图面积可达 0.3~1.0km²),并且所获数据可直接用于后续工程设计、三维建模等用途,是目前大比例尺(1:500~1:2000)地形测图的主流方式。
3、航空摄影测量成图:适用于大面积(如县域、市域)和地形复杂(如山区、丘陵、城市建成区)区域的测图任务。其核心流程包括“航空摄影—外业控制—内业立体测图”:首先借助固定翼飞机或无人机搭载航摄仪获取测区的高分辨率影像(地面分辨率通常为 0.1m~0.5m);再通过 GNSS-RTK 或水准测量施测外业像片控制点,以保证影像的几何精度;最后利用立体测图仪或遥感处理软件(如 ERDAS IMAGINE、PCI Geomatica)基于立体模型采集地物、地貌要素,生成数字地形图。该方法成图效率极高(单架次无人机日均覆盖可达 5~20km²),并能有效克服地面测量中的地形障碍(如悬崖、密林),目前广泛用于 1:5000~1:10000 中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以及应急测绘(如灾后地形重建)等场景。
从技术演进趋势来看,传统测图方法因依赖手工作业已逐渐退出主流,数字化测图正向“内外业一体化”和“空天地一体化”方向发展。近年来,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与 GNSS-RTK 的融合技术(如“无人机航测 + 地面控制点校正”模式)已可实现小区域 1:500 比例尺地形图的快速生成;同时,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也逐渐应用于复杂地形(如溶洞、古建筑)测图中,进一步拓展了地形测图的适用边界。
来源:老刘的科学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