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老辈人管这叫"钷锅匠",可人家不光会补锅,铸铁打铁、白铁活计、钳工修理、焗盆焗缸,哪样不得门儿清?我爷爷年轻时就靠这副挑子养活全家。家里现在还留着桑木扁担呢,油亮油亮的。那个小马扎可有讲究——凹面朝上摆着,补锅时候把破锅架在上头。先拿钢钎把裂缝敲成圆窟窿眼
一、老辈人管这叫"钷锅匠",可人家不光会补锅,铸铁打铁、白铁活计、钳工修理、焗盆焗缸,哪样不得门儿清?我爷爷年轻时就靠这副挑子养活全家。家里现在还留着桑木扁担呢,油亮油亮的。那个小马扎可有讲究——凹面朝上摆着,补锅时候把破锅架在上头。先拿钢钎把裂缝敲成圆窟窿眼儿,底下垫着毛毡,滚烫的铁水往上一浇(滋啦声),嘿!裂缝立马服服帖帖合上了!
老话说的"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就是他们修碗的看家本事。早年间见过老师傅修碗,金刚钻掉土里找不着,急得把整片土都扫回家筛,那钻头可比金疙瘩还金贵哩!
现在年轻人怕是没见过这些老物件,当年谁家锅碗瓢盆破了,都眼巴巴盼着"钷锅——钉碗嘞——"的吆喝声!
二、碓臼,咱们老辈人都管它叫"对窝子"。早年间家家有这物件,那可是过日子离不开的好帮手!石窝窝,配上木杵,捣一捣,金黄的谷子就脱了壳,白花花的米粒儿直往外蹦!
腊月里蒸糯米打糍粑,"咚咚咚"的舂米声能从村头传到村尾。老话说"碓臼一响,五谷满仓",这石头窝子里,可藏着咱祖祖辈辈的烟火气呢!
三、摁扣,也有的地方叫“子母扣”,在有这个东西以前,衣服都是用老式的纽扣,要在衣服上开个洞口,然后手工锁边,再在对襟钉一个扣子,手工织的毛衣就不太好用,有了这个摁扣后就方便多了,一摁一拉,穿脱很方便。
四、洗衣服用的“棒槌”,一般是用枣木做的,很结实,现在已经看不到这样的物件了,因为完全用不上,家家户户都有洗衣机,方便得很,但看到这样的老物件总不免回忆起几十年前的生活,那时候虽然物资匮乏,但人与人之间感情真挚,任何时候都是互相帮助,没有那么多小心眼子。
五、生活中总是充满欢声笑语的,夜晚围着篝火说说笑笑,做做手工,聊聊天,大家齐心协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发光发热。
六、耩子,农村种地播种用的,见过这个工具的现在年纪都不小了,满满的岁月痕迹,社会变迁很快,这些东西的用途小辈人基本都说不出来了。
七、几十年前的滑车,下坡的时候利用惯性直接滑下去,碰到上坡就拉上去,车轮两边突出的地方是踏脚的,用来把控方向,还有啥车设计,小时候玩过这个,下坡滑下来的时候特别好玩,很刺激。
八、我们这叫“小钻”,用来钻孔的,手动拉,钻一个孔要拉好一会儿,不像现在都是电动的,嗖一下就钻好了,这样的老物件现在已经很少见了,以前我老家就有,父亲和爷爷做工的时候常常会用到它。
九、老式的熨斗,用火烧一下,然后烫衣服的,缺点就是温度把控不好,不小心可能会烫坏衣服,一般中间会隔一层,防止出现烫坏的情况。现在熨烫衣服很方便,都是电动的蒸汽熨斗,都不需要碰到衣服就能烫平整了。
十、木匠的锯子,锯木头的工具,别看这个工具挺简单的,用起来可也是有技巧的,一般人拿起来就锯,指定锯不出直线,有水平的木匠在锯之前会先把锯条调整到一定的角度,然后再开始锯,就能锯得很平整,很直。
十一、卫生带,六七十年代女性的卫生用品,当年的流行广告语:跃进牌卫生带,越戴越经带,经过时代的变迁,这个东西早就退出历史的舞台了
十二、电动脱粒机,脱水稻的,也可以用汽油机链接,因为电动的在场地没有供电的话就很麻烦,太长的电缆线也是花费很高,用汽油机就会比较实惠,但汽油花费又高,后来慢慢发展,改成了柴油机,再后来用电普及了,就都用上电动的了。
十三、棉花钩子,小时候家里种植棉花,棉花收完后就要把杆子拔掉种植其他农作物,可棉花杆子特别硬,手拔很难拔得动,用上这个钩子就省力许多,那个年代干农活很辛苦,都是卖力气的,不像现在都是自动化的,人也没那么辛苦了。
十四、这个东西有人认识吗,我问了一圈都没人知道叫什么!
来源:认真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