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藏传佛教在整个佛教系统中,处于一种特别奇怪的生态位,就是信的人不多,但是站位高,每当炸出一个大新闻时,往往就是某个大明星、大富豪,无比虔诚地跪在上师面前,毕恭毕敬地接受降福灌顶,个个乖得跟小白兔一样。
这篇文章是《西藏:天与地》的番外篇。
藏传佛教在整个佛教系统中,处于一种特别奇怪的生态位,就是信的人不多,但是站位高,每当炸出一个大新闻时,往往就是某个大明星、大富豪,无比虔诚地跪在上师面前,毕恭毕敬地接受降福灌顶,个个乖得跟小白兔一样。
然后就叫人想不明白,这些大明星大富豪应该是见过世面的,但上流社会搞藏传佛教,好像成了一种时尚标签,这里头有啥咱们不了解的内情?
我以前也想不通,上次去西藏跟喇嘛以及研究藏传佛教的人一聊,大致弄清楚了。
我在《西藏:天与地》里介绍过,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的生存环境极为恶劣,放整个地球都独一无二,百姓平时靠牦牛和青稞这两样基础动植物才活得下来。缺氧低气压强紫外线强辐射,搞得解放前普通人人均寿命仅30-40岁,贵族和喇嘛这样不需要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才能活到50-60岁。
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长期压制下,西藏生产力一直难以发展,因为生产力低下,就匹配出一套特殊的高原版生产关系出来。
其中最有特点的是苯教。
苯教是一种原始宗教,全世界的原始宗教都差不多,通常是因为干不过大自然,就崇拜大自然,认为万物有灵,山啊湖啊树啊雷啊狐啊都是神,见到啥拜啥。跟西藏很像的是日本,都保留着大量原始宗教和母系社会的共同点,不仅“夜爬”和“打狗”一样,对自然的崇拜也是一样的。
日本大部分看起来很奇怪的文化现象,都是从原始文明跳到工业文明跳太快造成的。
原始宗教还有两个共同点,都有自己的巫师,都十分残暴,搞祭祀时尤其血腥。
梅尔·吉布森2006年有部电影《启示》,还原了玛雅人的生活细节,当时玛雅帝国粮食歉收,巫师下令用活人祭祀,将俘虏一个个拉上金字塔掏心砍头,场面极度惊悚。
人类各民族各区域的文明发展,都有一定的共通性,大家在搞原始宗教时都这么嗜血,中国中原王朝在商朝时也这么干,动不动就在祭祀时把人砍成一节一节的。
苯教作为西藏原始宗教,保留了人类原始时期血腥的一面,我们听到藏传佛教的人骨法器、肉莲花、阿姐鼓这些,凡是特别残忍特别血腥特别淫邪,动不动抽筋剥骨那种的,都是苯教留下来的恶习。
苯教在西藏一直没啥对手,一直到松赞干布上台,建立藏族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奴隶王朝吐蕃。佛教主张偶像崇拜和神权至上,有利于松赞干布的集权,他便自称观音转世,在他的资助下,佛教打得苯教节节败退,最后被佛教彻底吸收,成为藏传佛教的一部分。
融合藏传佛教和苯教的代表人物,是八世纪时的莲花生大师,是他将二教贯通,开创了藏传佛教独特的修行方式和仪轨,奠定了藏传佛教在西藏的基础风格。
到赤祖德赞执政时,又制定了七户平民供养一个僧人的规定,西藏地区供养喇嘛的习俗来源于此,藏传佛教的格局就稳了,到后面又自然形成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各支。
我在西藏时,听当地干部说,他们那一直流传着佛教消灭山上某某怪物的传说,其实山上怪物,就是指打输了历史战役的苯教,输家一败涂地,就被历史给妖魔化了。
藏传佛教吸收了苯教,而苯教本身早早吸收了印度湿婆教和波斯拜火教的一部分教义。
苯教将冈底斯山奉为神山,将玛旁雍措奉为神湖,受湿婆教影响,苯教认为冈底斯山是父、玛旁雍措是母,山上的积雪则是他们性交时流出的精液。
这种传说一听就非常的印度,又邪淫又怪异,中国不会有这种神话传说,中国的神仙人物跟世界其他文化都不一样,中国的神仙都是禁欲的,而印度的神仙都极其淫荡。
西藏古代的统治者,也需要湿婆教里的教义,主张修来世,还动不动把人分为固定的几个阶层,每个阶层世世代代不可改变。
西藏农奴就是印度的达利特,你这辈子做农奴虽苦,但这是你上辈子的错,这辈子只要乖乖听话,下辈子就可以做庄园主,这辈子受点剥削,忍一忍就过去了嘛,人生一世很快的。
跟印度那边忽悠人的套路一模一样。
我在西藏的藏族向导说,他小姨得了癌症,去华西医院治病,那里好多汉人病友,个个垂头丧气的,因为汉人注重的是这一世,不信来世的,生了病就痛苦;而他小姨跟没事人一样,天天心情好得很,因为她小姨相信,这辈子得癌症是她上辈子造成的,跟她这辈子这个人没啥关系,她改变不了,也不会有啥心理负担,反正还有来世嘛。
这也侧面说明,在西藏这么艰苦的地方,普通人确实需要宗教来进行心理麻醉。
综合来看,藏传佛教是以佛教为核心,但又吸收了本土苯教、印度湿婆教、波斯拜火教,甚至汉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部分文化为一体的特殊宗教。
总体来说,藏传佛教不算是一种发育完全的宗教,而是符合特殊地理环境需要,给卡死在某个发育阶段的宗教。
上图是藏传佛教里常见的画像,时轮金刚站在莲台上,左脚踩的是印度教主神湿婆,右脚踩的是印度教主神迦摩,这画像是两个宗教打架,说明藏传佛教曾经和印度教在西藏发生过激烈冲突,但只要有冲突,也一定有吸收和融合。
出于西藏的特殊性,难免从周边地区不断吸收文化营养,因此藏传佛教就是个不完全的大杂合体。
就是因为是个大杂合体,没文化的民族能适应,有文化的民族也能适应。
像蒙古、女真,他们在文化上特别原始,还在搞萨满跳大神那套,一看藏传佛教还有苯教成分,跟我们一样原始,不搞之乎者也掉书袋,那好得很,可不一见就亲热嘛。
而中原江南川陕的汉人,对佛教都是耳熟能详,多少都能打几句机锋,佛法本来就厚重,再配上雪域高原的神秘感,就不由心头升起亲近崇敬感。
但我还是认为,藏传佛教是一种发育不完全的宗教,它太杂、太乱,不断添加原料进来,使其系统不稳定,进化不纯粹。
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既决定了藏传佛教成分这么复杂,还决定了藏传佛教,天生就处于佛教系统的高姿态。
倒不是说藏传佛教天生比汉传佛教在哲学上更高级,思想更深邃,因为生产力较低,他们这块肯定玩不过汉地哲学家,藏传佛教在历史上能长期处于高姿态,完全是政治原因造成的。
说穿了就是历代中原王朝,需要拉拢西藏贵族阶层,因此把他们的藏传佛教给捧上了天。
为什么要拉拢他们,不直接统治他们呢?因为西藏极难驻军,无法实行暴力统治。
在西藏驻军,高反还能勉强克服,但缺少粮食,是真没办法克服。
西藏海拔太高太高,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农业承载力极低,产粮区仅集中在雅鲁藏布江河谷,就是日喀则、拉萨这些地方,而且粮食产量低得可怜,西藏古代时青稞产量仅80~150斤/亩左右(估算)。
古代一支万人军队,一年需要消耗3万吨粮食,这么少的耕地和产量,靠西藏无法养活驻军,就只能从外省运粮食进藏。
但是,从四川或青海进藏,需要走两三千公里的险路,如果运十斤粮食进藏,路上农夫跟牲口就得吃掉九斤。
唐朝有历史记录,从甘肃这边运粮到青海湖,成本是去其他地方的15倍,如果进藏,成本是50倍以上。
运粮的车队进入青藏高原后,常常遭遇暴风雨和冰雹,很多峡谷只能靠溜索和牛皮船过峡,冬天动不动零下三四十度,冷得寸步难行,人员还会因为缺氧导致的头痛和肺水肿大量减员,汉地过来的牲口也只能换成牦牛,算上这些困难,一天只能走10-15公里。
可以说速度极慢、风险极高、减员极多、损耗极大,等到运粮队伍赶到拉萨时,要么粮食路上都吃光了,要么运粮人路上死一半(有的掉河里有的喂狼),要么拉萨驻军饿都饿死了。
要知道现在都2025年了,科技已如此发达,西藏也仅有370万人口,明清时,西藏仅能保持100万-200万人口,就是因为这块土地,它的动植物产出,注定只能养活这么多人。
你非要往西藏硬塞不从事生产的军事人口,那是真塞不下。
用暴力机构统治西藏,在古代是下下策。
唐宋西藏叫吐蕃,大家是友好邻邦,到元朝时才归入一体,元朝只在西藏沿途设驿站,基本不驻军;朱元璋打跑蒙古人后,给西藏话事人册封一下就完事了,也没派兵入西藏。
清朝倒是在打跑准噶尔后有500~2000人的常驻军,已经是当时国力的极限,清中后期训练出一批藏兵,才算有了稳定军力。
无法用暴力解决问题,最后都只能怀柔。
元明清三朝,对西藏怀柔都采用同一种模式,就是在藏传佛教上拉关系。
元朝是真喜欢藏传佛教,草原民族没文化,太高深的消化不了,没想到能找到一个苯教含量这么高的宗教,还能玩得这么原始?跟我们草原兄弟不相上下啊。双方一对眼就互相看上了,蒙古人大部分开始信藏传佛教。
整个明朝除了明武宗,大家都不怎么信,但为了边疆稳定,平时也给足了藏传佛教礼遇,调子定得很高。
到清朝时,藏传佛教陡然被拉到一个极高的段位,因为女真人既要用蒙古,又要防蒙古,便采用了“兴黄教以安众蒙古”的策略,一点点压低蒙古的武力值。
具体方法是先把藏传佛教地位强行拉高,给寺庙经济特权,蒙古贵族子弟出家为僧,可免徭役赋税,然后规定蒙古男性“一户三男必有一人为僧”,这样保证蒙古还有一定战斗力,但战斗力天花板给压低了。
乾隆还想出“金瓶掣签”的方式制约活佛转世,灵童名单由中央批准候选,再把名单放到金瓶里,去雍和宫或大昭寺抽签,抽出来后,中央二次批准才能确定灵童,避免了西藏蒙古宗教上层垄断宗教权力。
清朝通过控制藏传佛教,间接控制了蒙古,只需要将藏传佛教拔得更高,就能以极小的代价,换来了蒙古300年无大规模叛乱。
藏传佛教这么好用,清朝皇室越用越喜欢,因此清朝皇帝们都信藏传佛教,只是信得程度不同,顺治是深信,康熙和乾隆是信归信,但自建了防沉迷系统。
毕竟,宗教只是为政治服务的,而政治,归根结底,是为统治阶层所主导的经济利益服务的。
因为这种特殊的政治关系,发育不全且身兼各大杂合体的藏传佛教,被玩成了顶层精神产品,成了皇家亲自代言的贵族运动。
从元到清,藏传佛教本就累积了五六百年的声望,加上清朝用得特别爽,拔得特别高,使藏传佛教从此拥有了其他佛教派系远远达不到的高端生态位。
现在中国好多品牌,都巴不得蹭各国皇室的影响力,连卖瓶水都恨不得蹭一蹭皇家,而人家藏传佛教,几百年都是皇家亲自代言,对所有的物质产品跟精神产品,都是降维打击。
本来新中国建立后,八旗后人都抢着改名换姓,藏传佛教的高端属性一下给打没了,但到了改革开放,世事变迁,八旗后人回来了,纷纷占据文娱领域高层圈子,就一下子把藏传佛教也给带回来了。
然后明星跟富人一看这么高贵的精神产品,皇家代言,那得信,就一拥而上,跟着信起来了。
目前信藏传佛教闹笑话最狠的,是某个演皇帝的明星,他就是经一名画家介绍,认识了藏传佛教的大师,之后就深陷贵族运动不可自拔,拜了一个白玛奥色法王,2015年跑去香港国际会展中心坐床,自认法王大弟子。
坐床、灌顶都是藏传佛教的术语,坐床相当于授职仪式,今天坐了床就表明以后我正式是活佛啦;灌顶就是拿一碗水浇你头上,再叫你选一尊本尊(佛菩萨),以后可以传授你修持本尊法,还可以设坛、曼荼罗、密宗仪轨。
普通人也不是想灌顶就灌顶,你得先供奉上师好长时间,所以我们也常听明星或富豪说供奉这个词,那是因为他们都有一颗做活佛的心。
皇帝演员在香港搞完坐床后,结果他上师白玛奥色法王,被网友扒出是个生于泉州的汉人,8岁跟父母跑去香港,中学毕业后在百货公司做领班,辞职后自己创业摆地摊卖手机什么的啥都干过,因为给香港一名姓庄的大银行家做了尊木雕观音菩萨像,被大银行家赏识提携,带入了佛教圈子。
2007年7月银行家去世,这位法王就开始用力过猛自我包装,自述说去青海查朗寺坐床授法,被九十多岁达贝顶大法王认出他是自己侄子转世,封他为活佛。
后来查朗寺发了声明,达贝顶大法王从未认过任何活佛,一个都没有,把白玛奥色法王和刚坐过床的皇帝明星兼活佛弟子给尴尬得抠脚趾。
皇帝明星被骗这事闹得很大,加上还有个声望更大许多的功夫皇帝特别沉迷藏传佛教,侧面说明藏传佛教在中国顶流明星和富豪里相当流行,但除了生态高端,大明星和富豪对藏传佛教特别容易上头,有没有其他原因?
先说结论,主要还是因为空虚。
有句话叫“得不到就焦虑,得到了就空虚”,我认为是至理名言,尤其是财富这个东西,由于世上大部分人并没有摆脱过经济链对自己的压迫,所以一生都在焦虑,只有实现了财富自由的人,才能感受到空虚。
这个真不是骗人,我见过不少财富自由的人,他们最大的人生体验就是空虚。
不过很多处于焦虑期的人,会认为财富自由的人说这种话是在凡尔赛,所以平民阶层一直不相信这句话。
相信我,这句话是真的,没有骗人。
中国的大明星非常挣钱,一线明星大概一年有两到三亿的收入,二线明星也有五千万到两亿的收入;大富豪一般一年有五到几十亿的收入,普通富豪一般一年有一到五亿的收入,钱来得太快太突然,他们的物质生活被充分满足后,就开始在精神生活上找增量。
都这么有钱了,干啥不玩点高端的,把精神产品的类目一打开,最高端的不就是以前皇帝玩的藏传佛教吗?还有啥比这更高端?而且路子还一会高一会野,挺对胃口的,就找个上师开始入门。
游牧民族跟大明星大富豪,在某些方面是差不多的,都挺吃藏传佛教这一套体系。
只要钱来得太快太多,人都必须有一个适应过程,重新适应新的经济环境时,中间充满了痛苦和迷茫,宗教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不错的慰藉心灵的手段。
如果中间遭遇大变故,或者沉重打击,更容易对宗教产生依赖,比如功夫皇帝就是在2004年印尼海啸中死里逃生,从此对藏传佛教深信不疑。
当然,部分大明星和大富豪信藏传佛教,还有个不可说的秘密。
他们在修来世。
前面说过,藏传佛教深受湿婆教影响,为了让农奴们安安心心一辈子做农奴,给他们灌输这辈子吃苦,下辈子享福的“不修今生修来世”的思想。
在藏传佛教里,无论是转山还是磕长头,其终极目标就是修来世,祈求来世投个好胎。
高原苦寒之地,总共才这么点生产资料,贵族和喇嘛已经抢占了重要资源,哪里舍得分给平民和农奴,但总要给平民农奴留点念想,要不人家跟你玩命怎么办?
玩这套印度人最擅长,就从印度人那里学点经验,叫平民农奴去转山、去磕长头,消耗他们的斗志,打发他们的时间,让他们为看不着摸不到的来世努力。
而到了明星或富豪这儿,他们也是想修来世的,因为这辈子财富地位来得太突然太猛烈,他们拥有后没有安全感,实在舍不得这么多财富地位,希望下辈子还能继续,所以也会爱上这套中华区域内比较少见的修来世哲学。
农奴们修来世,是希望下辈子不要再苦;明星富豪们修来世,是希望下辈子继续富贵。
过程不一样,但目的是一样的。
有钱人的爱恨贪嗔痴,跟普通人的爱恨贪嗔痴,是没有区别的,说到底,都是想长寿、想永保富贵而已。
藏传佛教真的很好地满足了明星与富豪的精神追求:够野、又够雅、够高端,还能够来世。
不要对大明星或者大富豪有什么特别的道德奢望,大家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烦恼可能不一样,但我们的欲望和恐惧,本质上一模一样。
从19年至今,我们的知识星球已经累计2500+篇优质文章,累计输出文字400万+,花一年的钱看五六年的全部文章,而且好评也是源源不断。
现在加入我的星球,工作日几乎每天更新一篇时政深度点评,了解我们对各类新闻热点的见解,和我们一起进步。
如今,已有40000+读者加入我的星球,和我们一起重新开始认识世界的底层逻辑和本质规律。
来源:卢克文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