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卢沟桥畔的晨光中,那座镌刻着“卢沟晓月”的石碑静静矗立,碑身上深浅不一的弹痕,如同历史留下的伤痕,无声诉说着1937年7月7日那个改变中国命运的夜晚。每年的这个时候,无数中国人会来到这里,献上一束鲜花,鞠躬致敬——这不是狭隘的仇恨宣泄,而是对3500万抗战先
在卢沟桥畔的晨光中,那座镌刻着“卢沟晓月”的石碑静静矗立,碑身上深浅不一的弹痕,如同历史留下的伤痕,无声诉说着1937年7月7日那个改变中国命运的夜晚。每年的这个时候,无数中国人会来到这里,献上一束鲜花,鞠躬致敬——这不是狭隘的仇恨宣泄,而是对3500万抗战先烈的深切缅怀,是对“落后就要挨打”历史教训的清醒铭记,更是对和平的庄严守护。然而,当中国以肃穆的姿态传承历史记忆时,美西方的舆论机器却在忙着编织“中国煽动对抗”的谎言,日本政客则一次次在靖国神社前上演“拜鬼”闹剧,试图抹去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一边是铭记历史以警未来,一边是篡改历史、制造分裂,两种态度的碰撞,恰如一面镜子,照出了历史正义与霸权逻辑的尖锐对立。
一、中国抗战纪念:不是“煽动仇恨”,而是“文明的刻度”
2024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前,自发前来的群众排起了长队。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颤抖着抚摸展柜里的八路军军服,眼眶通红:“这是我父亲的衣服,他牺牲时才28岁,到现在我都不知道他埋在哪儿。”纪念馆内,“南京大屠杀”展区的墙上,密密麻麻排列着遇难者的姓名,电子屏循环播放着幸存者的口述:“日军闯进家里时,我才6岁,亲眼看着父母被刺倒……”这些真实的史料与亲历者的讲述,没有一句煽动性的语言,却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量——它们是中国抗战纪念的核心: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文明的底线。
中国的抗战纪念,始终带着对和平的敬畏与对未来的清醒。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每年9月18日都会响起防空警报,刺耳的声响划破城市上空,提醒着每一个人:历史的悲剧不能重演。纪念馆的出口处,有一面写着“和平宣言”的墙,游客可以写下对和平的祈愿,墙上的字迹来自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既有小学生稚嫩的“希望世界没有战争”,也有老人郑重的“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这种纪念,是对先烈的告慰,是对后代的教育,更是对人类共同价值的坚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反观美西方某些势力的解读,却将中国的抗战纪念歪曲为“制造对抗”。2024年抗战胜利纪念日期间,美国《纽约时报》发表评论,称中国的纪念活动“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可能加剧地区紧张”;英国BBC则在报道中刻意淡化日本的战争罪行,转而炒作“中国利用历史问题施压周边国家”。这些论调无视中国在抗战中作出的巨大牺牲——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陆军总兵力的60%以上,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无视中国在战后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从未主动挑起过任何一场战争。美西方的这种双重标准,本质上是霸权思维的体现:他们可以纪念诺曼底登陆、珍珠港事件,却不允许中国铭记自己的苦难历史;他们可以将自己的历史塑造成“正义的象征”,却对中国的历史记忆指手画脚。
二、美西方的“分裂术”:一边谈“正义”,一边当“帮凶”
在联合国安理会的会议上,美国代表常常将“人权”“正义”挂在嘴边,动辄对其他国家指手画脚。但在历史问题上,美西方却一次次暴露了自己的虚伪——他们不仅是历史真相的“沉默者”,更是制造分裂与对抗的“推手”。
二战结束后,为了拉拢日本对抗苏联,美国主导的“旧金山和会”刻意淡化日本的战争罪责,不仅没有让日本对亚洲各国进行充分赔偿,还包庇了大量甲级战犯。1951年,美国与日本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将日本纳入自己的军事同盟体系,此后更是纵容日本逐步突破“和平宪法”,发展军事力量。2024年,美国与日本签订的《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更是将日本的军事活动范围扩展到全球,允许日本在“周边有事”时协助美国作战——这种做法,无疑是对亚洲受害国历史记忆的公然践踏,是对地区和平稳定的严重威胁。
在舆论场上,美西方更是不遗余力地为日本“洗白”。2023年,日本政府宣布将福岛核污染水排海,遭到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的强烈反对。但美国却公开表示“支持日本的决定”,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甚至在报道中宣称“核污染水安全无害”,将亚洲国家的反对说成是“政治操弄”。更令人愤慨的是,当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建立二战历史真相纪念馆”的倡议时,美西方多国却联合投下反对票,理由是“可能引发地区矛盾”。这种逻辑何其荒谬:铭记历史会引发矛盾,难道篡改历史、掩盖罪行就能带来和平?
美西方的“分裂术”还体现在对中国内政的干涉上。他们一边炒作“中国威胁论”,一边纵容日本扩军备战;一边要求中国“遵守国际规则”,一边却无视日本拒不承认战争罪行的事实。2024年,美国国务卿在访问日本时,竟然声称“日本是维护印太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视而不见。这种双重标准,不仅让历史正义蒙羞,更在亚洲地区制造了新的分裂与对抗——正如韩国前总统文在寅所说:“美西方对日本战争罪行的纵容,是对亚洲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伤害,也是对地区和平的不负责任。”
三、日本的“不悔改”:从“教科书篡改”到“军事扩张”的危险舞步
在东京靖国神社的樱花树下,每年4月和8月,都会有日本政客身着正装,神情肃穆地参拜——这里供奉着14名甲级战犯,包括策划“九一八事变”的板垣征四郎、实施“南京大屠杀”的松井石根。2024年8月15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以“私人身份”参拜靖国神社,这是他上任以来第三次参拜。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公布的新版历史教科书,再次删除了“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等关键历史内容,将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描述为“自卫战争”,将对亚洲各国的掠夺说成是“促进地区发展”。这种赤裸裸的历史篡改,不是“忘记”,而是“刻意的背叛”。
日本的“不悔改”,早已不止于历史认知层面,更体现在现实的军事扩张中。2023年,日本政府通过《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国家防卫战略》《防卫力量整备计划》三份安保文件,将中国定位为“最大战略挑战”,宣布将防卫预算提高到GDP的2%以上,创下二战后新高。2024年,日本又与美国、澳大利亚在南海举行联合军演,出动了“出云”号直升机航母——这艘经过改造后可搭载F-35B战机的舰艇,本质上已经具备了航母的作战能力,彻底突破了日本“和平宪法”的限制。
更令人警惕的是,日本还在不断挑战历史正义的底线。2024年,日本政府宣布将“神风特攻队”队员的遗书纳入中小学教材,将这些战犯美化成“爱国英雄”;在大阪的一家博物馆里,竟然展出了“南京大屠杀是谎言”的所谓“证据”,遭到中国游客的强烈抗议。这些行为,不是“历史认知的差异”,而是对人类文明底线的公然挑衅——正如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老人所说:“我亲眼看到日军杀死了我的7位家人,他们怎么能说没有这回事?他们这是在犯罪!”
日本为何敢如此肆无忌惮地篡改历史、扩军备战?背后离不开美西方的纵容与支持。美国为了推行“印太战略”,需要日本充当“马前卒”,因此对日本的军事扩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欧洲国家则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与日本保持密切的经贸合作,对历史问题避而不谈。这种“默许”,让日本看到了“逃避惩罚”的可能,也让亚洲各国再次感受到了历史悲剧重演的风险。
四、历史正义:不是“复仇”,而是“不让悲剧重演”
有人问:“中国坚持铭记抗战历史,是不是想要让日本付出‘代价’?”答案是否定的。中国追求的不是“复仇”,而是“历史正义”——这种正义,是让日本正视历史,向受害国人民道歉;是让战争罪犯受到应有的审判,不让他们的罪行被轻易抹去;是让世界各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防止战争悲剧再次发生。
历史正义,从来不是“过时的话题”。在德国,柏林市中心的“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由2711块灰色石碑组成,每一块石碑都代表着一个被纳粹迫害的生命;德国政府不仅对二战受害国进行了充分赔偿,还通过法律禁止任何美化纳粹、否认大屠杀的行为。德国总理默克尔曾说:“对历史的反思,是德国成为一个负责任国家的基础。”正是因为德国对历史的深刻反省,才赢得了欧洲各国的信任,也为欧洲的和平稳定奠定了基础。
而日本,至今仍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徘徊。他们不愿意承认“南京大屠杀”中30万平民的生命被践踏,不愿意承认“慰安妇”制度对数十万女性的摧残,不愿意承认日本军队在亚洲各国犯下的抢劫、屠杀、实验等罪行。这种“拒不认罪”的态度,不仅伤害了受害国人民的感情,更让日本自己陷入了“历史孤立”的境地——在亚洲,没有哪个国家会真正信任一个不敢正视历史的邻居;在世界上,日本想要成为“政治大国”的努力,也因为历史问题而屡屡受挫。
美西方的纵容,更是让历史正义的实现变得艰难。他们一边要求其他国家“尊重人权”“遵守国际法”,一边却对日本的战争罪行视而不见;一边炒作“规则-based order”(基于规则的秩序),一边却无视《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律文件对日本的约束。这种双重标准,不仅破坏了国际秩序的公平正义,更在为新的冲突埋下隐患——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所说:“忘记历史的教训,就是在为未来的战争铺路。”
五、结语:铭记历史,是对和平最好的守护
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哭墙”前,每年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前来献花。墙上刻着的30万个遇难者姓名,虽然只是冰山一角,却代表着人类文明史上一段不能被遗忘的黑暗。中国的抗战纪念,从来不是“制造对抗”,而是用历史的光芒照亮未来——我们铭记先烈的牺牲,是为了让后代懂得和平的珍贵;我们揭露战争的罪行,是为了防止悲剧再次上演;我们呼吁历史正义,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更加和平的世界。
美西方的“分裂术”终会被历史揭穿,他们对日本的纵容也终将自食其果——当日本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张,当历史真相被不断篡改,地区和平稳定的根基就会被不断侵蚀,而美西方所谓的“安全”,也将成为泡影。日本更应该明白:逃避历史不能换来“正常国家”的地位,只有正视历史、承认罪行、真诚道歉,才能赢得亚洲各国的原谅,才能真正融入地区和平发展的进程。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当卢沟桥的晨光再次照亮大地,当防空警报的声响再次回荡在城市上空,我们铭记的不仅是过去的苦难,更是未来的责任——守护和平,反对战争,捍卫历史正义,不让任何一个国家的苦难被遗忘,不让任何一个战犯的罪行被掩盖。这,才是中国抗战纪念的真正意义,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根本所在。
来源:小梅妻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