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品”承载“大情怀” 群星奖决赛上海地区入围作品巡演开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4 20:53 1

摘要:9月3日,第二十届群星奖决赛上海地区入围作品巡演在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东剧场正式开演。此次上海共有九个作品入围群星奖决赛,入围比例再创新高,涵盖音乐(含合唱)、舞蹈(含广场舞)、戏剧、曲艺四个门类六个种类。

9月3日,第二十届群星奖决赛上海地区入围作品巡演在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东剧场正式开演。此次上海共有九个作品入围群星奖决赛,入围比例再创新高,涵盖音乐(含合唱)、舞蹈(含广场舞)、戏剧、曲艺四个门类六个种类。

巡演将通过七场惠民演出,七个作品(合唱、广场舞除外)同台展示,让这些扎根生活、饱含真情的群众文艺精品走进市民群众,同时助力作品在与观众互动中进一步打磨提升,为即将于九、十月在川渝地区举行的“群星奖”全国决赛蓄力。

音乐类作品:超越自我,以情动人

“创作是打破自己,再往前的过程,痛苦但值得。”市群艺馆音乐创作与指导孙彬彬这样描述自己创作的器乐重奏《海上·云梦》的过程。这个作品在创作之初曾被推翻过很多次,总是被人拿来对比,“也不是和别人对比,就是和自己以前的作品对比,没有超越自己。”这让她压力很大。直到她找到一种无需身体接触弹奏的电子乐器——特雷门琴,演奏者通过双手与金属部件的距离变化控制音高和音量,左手调音量、右手控音高,琴声空灵如抒情女高音。创新的乐器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乐器和演奏者的寻找,与其他乐器搭配的选择等都举步维艰。虽然已获得过两次群星奖,她坦言这次作品创作得最为艰难。她和艺术辅导石磊老师一起克服众多困难摸索前行,最终创作出融合中西器乐的作品。他们通过中阮与竹笛的韵调、澳洲笛吉里杜管和打击乐的原始震颤、特雷门琴的吟唱与数字脉冲融合,描绘风起云涌、云卷云舒的自然景象和上海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城市品格和追求卓越、实现梦想的拼搏精神。

“小作品”展现“大情怀”。“覅怕船儿小,覅怕浪头高,用力呀用力摇啊摇啊摇。”一首上海童谣,牵出两地思念,引出“小家”与“大国”,情景表演《捧一把月光》让乡愁与担当在月光下交融。作品受到一则“三江源上海士兵思乡的纪实报道”的启发,讲述了“上海哨兵守边”的故事。作品还原哨兵守边真实状态,上演家庭与士兵的双空间对话,士兵轻抚帽中照片等细节,让情感有支点,思念有了载体。

合唱《从站牌到站台》是一首极具都市感的爵士风作品,由平均年龄仅29岁的上海市民合唱团演唱。“作品的动人之处在于他用普通人视角讲述城市变迁。”团员程超宇说,“作为‘沪漂’,唱到‘站台的那头有了自己的梦’,特别能共情。”作品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细节着手,旋转木马、市百一店等元素,让新老上海人都能找到共鸣。

戏剧类作品:用独特的风格讲述“市井小事”

上海的戏剧作品,向来擅长在“市井小事”里挖深度。作为首次入围群星奖决赛的沪剧小戏,《假币真情》讲述一位智障客人十年如一日用手绘“假币”在面馆吃面,这是一个关于爱、信任和帮助的故事。作品灵感来自于一条视频,导演栾岚和浦东新区沪剧非遗传承人严蓉一拍即合。“我们想做一部‘接地气的沪剧’,让海派市井的柔软与善意被看见。”在多次排练和修改后,作品用“沪剧的韵”讲“当代的事”,让百年沪剧在市井故事里“活”了过来。

音乐小品《无障“爱”》的表演者是一群视障人士,讲述他们内心渴望的不只是被帮助,而是被平等对待的心声。作品采用阿卡贝拉无伴奏形式,所有声音都来自视障演员的人声和身体:拍手是“生活的节奏”,跺脚是“行走的脚步”,盲杖敲击地面的声音则成了“独特的打击乐”。团队还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去掉所有配乐,让声音更纯粹,也让观众专注于他们的心声。

曲艺类作品:用传统方式紧跟时代热点

本次群星奖,上海两个曲艺节目锣鼓书《房东来了》和苏州评弹《心声》入围决赛。这两个节目都是用最传统的文化样式讲述着当代热点问题,引人深思。

锣鼓声响,上海退休房东与三位离乡打拼的视频主播租客间的故事《房东来了》热闹上演。作品最初的灵感来自作者兼演员沈玉琴的一段真实见闻。她曾在居委工作,所在社区约3/4居民都是外地来沪的新上海人。作品将传统锣鼓书与现代文化进行了融合创新。“曲艺是传统艺术门类,我们一直考虑在保留它原味的基础上‘去陈’”辅导兼作曲陈思燕说,表演上他们将故事性和戏剧性相结合,在曲调上把快板、贯口掺入其中,还专门设计了一段rap,还穿插使用了四川和江苏方言,体现了上海的包容和多元。

苏州弹词开篇《心声》,是一部专为儿童创作,由嘉定区望新小学的孩子们参演的作品,真实地道出了孩子们“双休比平日忙”“回家作业像小山”等心里话,唤起了大家对教育现状的关注和反思。为贴近孩子,创作团队专门召开座谈会,听一年级到五年级的小朋友“吐槽”作为创作的源泉,将他们生活中的动作融进表演。

舞蹈类作品:都市生活对话旧时记忆

群舞《古井趣事》让西郊农民画在舞台上通过舞蹈的形式呈现,作品让一幅西郊农民画创始人高金龙创作于90年代的画作“活”了起来。他们创作出一个个合乎逻辑又充满趣味性的舞蹈情节,为14个人物设置不同的性格,让每个人物在舞台上成为鲜活的个体,演员个性化的表演,生动演绎出江南生活的情趣与韵味,人物的质朴和谐,充满烟火气。

​广场舞《一起跳舞吧!》描绘了当代都市白领活力无限的都市日常。舞蹈编导王雯将她对于沪上白领的观察,工作与生活用广场舞语汇表达出来,都市年轻人在活力四射的音乐中尽情展示舞动。作品精心设计的换装展示从职场到广场的转换,也是一大特色。

来源:东方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