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大伯母被儿媳赶出门,我把她接来城里养老,结果却里外不是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9 05:00 1

摘要:叮铃铃——门铃在雨夜里突兀地响起。我打开门,看到浑身湿透的大伯母抱着一个小包袱站在门口,眼睛红肿,声音颤抖:"小芳,能让我住几天吗?"

叮铃铃——门铃在雨夜里突兀地响起。我打开门,看到浑身湿透的大伯母抱着一个小包袱站在门口,眼睛红肿,声音颤抖:"小芳,能让我住几天吗?"

那是九十年代末的一个深秋雨夜。我叫陈小芳,在县城一家外贸公司当会计,和老公王小辉结婚五年,日子过得平淡而安稳。

我们住在城东的一个老小区,是单位分的福利房,两居室七十多平,墙面斑驳,但胜在结实。客厅里的二八式老沙发是我们结婚时买的,电视是二十一寸的大彩电,在小区里也算是稀罕物件。

大伯母林桂花,六十出头的年纪,身材瘦小,手上的老茧厚得像一层薄皮。自从大伯五年前突发脑溢血去世后,她就跟独子王建国一家生活。

"哎呀,大伯母,您这是怎么了?快进来!"我赶紧把她拉进屋,接过她怀里那个被雨水浸湿的蓝布包袱。

客厅里的台灯昏黄,映着大伯母苍白的脸。她搓着手,眼泪扑簌簌地落下来:"月红赶我出门了...说我碍事..."

我一边帮她擦拭头发上的雨水,一边递上热水:"大伯母,别怕,您就住我这儿吧。"

小辉当时去苏州出差了,我想着先安顿好大伯母,等他回来再说。我把自己的睡衣递给她:"您先去洗个热水澡吧,别着凉了。"

大伯母洗完澡,坐在沙发上,手里捧着热茶,眼神落在墙上那张她和大伯的老照片上。照片里他们站在一棵桂花树下,笑得憨厚纯朴。

屋外雨声淅沥,窗户上的雨滴汇成小溪,像是在诉说某种无言的伤感。收音机里传来《渴望》的主题曲,那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眼前的场景形成了奇怪的对比。

"小芳,我不想添麻烦,可我实在是..."大伯母眼里含着泪,苍老的手指紧握茶杯,骨节分明。

"大伯母,您别这么说。我和小辉成家这些年,您没少照顾我们。"我握住她的手,感受到那满是岁月痕迹的温暖,"您就安心住下,就当是自己家。"

三天后,小辉从苏州回来了。他拎着一个公文包和一袋特产糕点,看到客厅里的临时床铺和正在厨房忙活的大伯母,脸上闪过一丝错愕。

"小辉回来啦!快洗手吃饭!"大伯母像往常一样热情地招呼着,仿佛她一直就住在这里。

晚饭后,我跟小辉说明了情况。他皱着眉头,小声对我说:"咱家地方小,大伯母住着不方便,要不..."

"要不什么?让她回去受气吗?"我急了,"她都六十多了,刘月红那个泼妇能把人折腾死!"

小辉叹了口气:"那好吧,先住段时间,我抽空去找建国谈谈。"

。大伯母就这样在我们家安顿下来,睡在客厅里的折叠床上。

刚开始的日子并不轻松。我们家本就不大,多了一个人,难免局促。每天早上卫生间都要排队,厨房也显得拥挤。但大伯母起得特别早,总是三四点就悄悄起来,收拾好被褥,然后坐在阳台上看天慢慢亮起。

她有着农村老人的勤劳本性,不愿闲着。家里的角角落落被她打扫得一尘不染,连积了几年的纱窗缝都被她用牙签挑干净了。我们家那个老式缝纫机,闲置多年,被她擦拭得锃亮,开始"嗒嗒嗒"地转动起来。

"小芳,你这件衣服领子磨坏了,我给你改一改。"大伯母说着,三两下就把我那件快扔掉的衬衫改成了时兴的圆领。

更让我惊喜的是大伯母的厨艺。她做的家常菜朴实却格外有滋味。红烧肉炖得酥烂不腻,清蒸鱼鲜嫩多汁,就连普通的炒青菜,加点她自己腌的老坛子酸菜,都香得让人胃口大开。

"这肉真香,比食堂的强多了!"小辉吃着大伯母做的红烧肉,连吃了两大碗米饭。

大伯母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小辉从小就馋嘴,记得那时候常常来我家蹭饭,说'大伯母,我想吃您做的糖醋排骨'。"

小辉不好意思地笑了:"那时候家里条件差,您总偷偷给我塞肉吃。"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大伯母的存在从负担变成了慰藉。。楼下李大姐有个三岁的孙子小壮,常被托付给年迈的老伴看管。李大爷腿脚不好,看孩子十分吃力。

大伯母主动提出帮忙:"老李啊,中午你去接孙子,放我这儿吧,省得你上下楼梯难受。"

小壮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位会讲故事、会做小糖人的奶奶。有一次,小壮发高烧,李大姐慌了手脚,是大伯母用湿毛巾物理降温,又熬了雪梨汤给孩子喝,总算把烧退了下来。

"林大姐,您真是活菩萨啊!"李大姐感激地说,"要不是您,我们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从那以后,大伯母在小区里有了名气,大家见了她都亲切地喊一声"林大姐"。有时候早市买菜,小贩还会主动多给她几根葱或者一把青菜,说是"给好心人的福利"。

眼看着日子过得顺当,可天有不测风云。一个周末,小辉的母亲王淑芬来访,手里提着一篮自家种的蔬菜和几个土鸡蛋。刚进门,看到正在擦桌子的大伯母,脸色立刻变了。

"小辉,你怎么把她接来住了?"王淑芬拉着小辉到阳台上嘀咕,声音压得很低,但在狭小的房子里还是清晰可闻,"她儿子媳妇都不要她,你们接来干啥?自己这一点点地方还不够挤的?"

我在厨房准备水果,听到这话心里不是滋味:"妈,大伯母年纪大了,我们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她被欺负吧?"

"这是人家建国家的事,你们掺和什么?"王淑芬不满地说,"再说了,你们家这么小,哪有地方住人?万一住习惯了,以后怎么办?"

小辉站在婆媳之间左右为难,脸色难看。大伯母坐在沙发上,手里的抹布停了下来,眼睛红红的,一言不发。

那天下午,气氛格外尴尬。晚上王淑芬走后,小辉跟我说:"要不,咱们帮大伯母租个房子吧,这样大家都方便些。"

"为什么要赶她走?"我有些生气,"她在这儿挺好的,也没添麻烦,反而把咱家收拾得井井有条。"

"可我妈那边..."小辉为难地说,他面对妈妈时从来没有主见。

"你妈那是心疼你,我理解。"我叹了口气,"但大伯母也是你的亲人啊,她无依无靠的,咱们不管,谁管?"

小辉不再作声,只是点了支烟,一个人在阳台上抽到深夜。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辉工作越来越忙,开始经常加班到深夜。他在一家合资企业做销售主管,压力特别大。回到家,常常是闷不做声,饭也吃不下多少。我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家里的气氛也变得沉闷。

有一次,我和小辉因为家务分配的事情吵了一架。我抱怨他回来不帮忙,只知道看电视;他则说我不理解他的工作压力。吵着吵着,他"砰"的一声摔门而去,说要去单身宿舍住几天。

大伯母站在旁边,手足无措:"小芳,都是因为我,你们吵架了..."

"大伯母,您别这么想。"我拍拍她的肩膀,"夫妻哪有不吵架的?过两天就好了。"

可实际上,我的心里也忐忑不安。婚姻本就不易,有了大伯母这个"外人",确实增加了些许压力。但转念一想,大伯母对我们的好,又怎能视而不见呢?

事情变得更复杂的是,一个月后,王建国从日本回来了,找到我家来要接大伯母回去。他站在门口,一身名牌,手腕上戴着金表,一副成功人士的派头。

"小芳啊,谢谢你照顾我妈这段时间。"他假惺惺地说,"我这次出国考察,签了个大单子,公司发了不少奖金。我打算给我妈安排好住处,接她回去。"

我不动声色地问:"大伯母在你家过得好吗?为什么会半夜被赶出来?"

王建国露出尴尬的表情:"那是误会,我媳妇脾气是差了点,但也不至于..."

"建国,你别骗人了。"大伯母突然开口,声音虽轻但很坚定,"月红说过多少次要把我送养老院,你自己心里清楚。那天她发脾气,把我的东西都扔出门外,还说...还说如果我不走,就去跳楼..."

王建国的脸色变了又变:"妈,那是月红气话,您别当真。我们不会送您去养老院的..."

大伯母摇摇头,眼里满是失望:"建国,我不怪你,也不怪月红。你们有你们的生活,我明白。但我也有我的尊严..."

正说着,楼下传来喧哗声。原来是小区居委会的张主任带着几位邻居上来了。他们听说王建国来接人,特意来"站台"。

"林大姐,您在小区帮了那么多人,大家都很感谢您。"张主任是个五十多岁的热心肠,"如果您不想回去,我们这些老姐妹可以帮您在小区里租个房子,大家凑点钱..."

王建国脸色一变:"这是我们家的事,不用外人插手!"

话音刚落,楼梯间又传来脚步声。婆婆王淑芬来了,她听说王建国来接人,也赶来掺和。

"桂花是建国的妈,当然应该跟儿子住。"婆婆看了我一眼,"小芳,你们好心是好事,但毕竟亲兄弟还明算账呢,时间长了麻烦多着呢。"

大伯母默默地低下头,手指无意识地抚摸着她那个旧布包——那是她唯一的行李。我忽然注意到,布包上绣着一朵淡黄色的桂花,针脚细密,黯淡的颜色显示出岁月的痕迹。

局势一时僵持不下。张主任拍板说:"要不这样,林大姐先住在小芳家,我们再想办法帮她找个稳妥的地方。建国,你也回去好好跟你媳妇谈谈,毕竟是亲生母亲啊!"

王建国没再多说什么,悻悻地走了。婆婆也甩袖而去,临走前还意味深长地说:"小辉,你自己掂量着办!"

那晚小辉加班到十一点多才回来。他轻手轻脚地进门,以为大家都睡了,却听到客厅传来低低的啜泣声。折叠床的弹簧"吱呀"响了一下,大伯母坐了起来,在昏暗的月光下抱着那个布包低声啜泣。

"不想成为任何人的负担..."大伯母喃喃自语,"可我这把年纪,又能去哪儿呢?"

小辉站在门口很久,不忍打扰。他的脑海里浮现出童年的一幕:那年他八岁,发了高烧到四十度,父母恰好下乡收麦子去了。是大伯母背着他走了五里山路到卫生所,一夜没合眼地给他物理降温,喂药,直到烧退。那时的大伯母,还是个精神矍铄的中年妇女,眼神里满是关切和担忧。

小辉悄悄退回卧室,翻出一个尘封多年的铁皮盒子。里面有他上学时的奖状、照片,还有一封泛黄的信。那是他读高中时,大伯母偷偷塞给他的钱和一封鼓励他好好读书的信。那时候家里条件差,父母想让他初中毕业就去打工,是大伯母坚持要他继续读书...

第二天早上,小辉破天荒地起得特别早,帮大伯母端来了热腾腾的粥和刚从早市买回的油条。

"大伯母,您就安心住下吧,这里就是您的家。"小辉的声音坚定而温和,眼里噙着泪花。

大伯母惊讶地看着他,眼里闪烁着不敢相信的光芒:"小辉,你..."

"您曾经那么照顾我,现在该我照顾您了。"小辉握住大伯母的手,"您别担心,我会跟我妈解释清楚的。"

那段时间,小辉确实开始变得勤快起来。下班回家会主动帮忙做家务,周末还带大伯母去公园散步。他特意买了一台录音机,录了一盘评书带子给大伯母解闷。家里的氛围渐渐变得轻松起来。

春节前夕,我精心准备了一桌子菜,准备来个团圆饭。我邀请了婆婆,也请了大伯母的儿子一家。万万没想到,婆婆来了,王建国一家却爽约。

婆婆一进门,看到满桌子菜,又看看坐在沙发上帮邻居小孩织毛衣的大伯母,脸色并不好看。

"妈,快坐!"小辉热情地接过婆婆的外套,"今天可是大年三十,咱们好好吃顿团圆饭!"

"我不想跟她一起吃饭。"婆婆拉着小辉小声说,"建国一家都不来,多尴尬!"

这次,小辉没有妥协:"妈,大伯母就是我的亲人,我家就是她的家。您要是不愿意,那就请回吧。今天可是除夕,咱能不闹别扭吗?"

婆婆没想到儿子会这么坚决,愣了一下,悻悻地坐下。饭桌上气氛有些尴尬,都是我和小辉东拉西扯地找话题。

正吃着,大伯母突然起身,从柜子里拿出一个红色的小本子,递给小辉:"小辉啊,这是我这些年攒的一点钱,不多,两万块。你不是想自己开个贸易公司吗?拿去做本钱吧。"

小辉惊讶地接过存折,翻开一看,里面竟然记录着从他上高中开始的存款记录。每个月一小笔,从未间断,十几年下来,竟然积攒了两万多元——这在九十年代末,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大伯母,这..."小辉眼睛湿润了。

大伯母慈爱地笑了:"你忘了吧?当年你上学,家里困难,是我偷偷塞给你学费和生活费。那时候你爸妈不同意你念高中,想让你早点出去打工挣钱。我就想,咱们家总得出个大学生,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小辉眼眶湿润了,他记起来了。如果不是大伯母的坚持和资助,他可能早已辍学,哪有今天的工作和生活?而这么多年,大伯母从未提起过这些事,一直默默付出,不求回报。

婆婆听到这些,脸上的表情变了又变。她看着大伯母,眼里闪过一丝愧疚和复杂。

"其实...当年我和你爸也是没办法。"婆婆轻声说,"家里条件差,你还有个妹妹要上学..."

"妈,我知道。"小辉点点头,"但大伯母的恩情,我这辈子都忘不了。"

春节过后,小区举办了一场社区活动日,表彰一些模范居民。大伯母因为热心帮助邻居,被推举为"模范邻里",获得了一面锦旗。她站在台上,腼腆地笑着,领了一束鲜花和一本荣誉证书。

让人意外的是,王建国居然来了。他站在人群后面,看着台上光彩照人的母亲,眼神复杂。活动结束后,一位老人在下台阶时不慎摔倒,大伯母立刻上前搀扶,细心照料。婆婆刚好也在现场,看到这一幕,默默地站在远处,眼神复杂地看着大伯母,似乎在重新审视这位老人家。

那次活动后,王建国带着妻子刘月红来看望母亲。刘月红一开始还是一副高傲的样子,但看到小区里那么多人尊敬大伯母,态度也软化了不少。

"妈,对不起,我那天是太着急了..."刘月红难得地道了歉。

大伯母宽容地笑了笑:"孩子,我不怪你。每个人都有脾气,我这把年纪,能理解。"

王建国提出要接母亲回家住,却被大伯母婉拒了:"你们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生活,我在这儿挺好的,和小芳他们处得来,也帮得上邻居们,感觉自己还有用。"

这一年,小辉的事业有了起色。在大伯母那笔钱的支持下,他开了一家小型贸易公司,专做外贸生意。我也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帮他打理公司的账目。生意慢慢做大,我们的生活条件也好了起来。

第二年春天,我们买了新房,是个三居室的电梯房,宽敞明亮。搬家那天,全家人都来帮忙。连婆婆都主动提出要来"出工"。

我们特意为大伯母布置了一间朝南的卧室,窗台上摆满了她喜欢的绿植。房间里有一张舒适的单人床,一个大衣柜,还有一张书桌和一把摇椅。墙上挂着她和大伯的老照片,经过精心修复和放大,色彩鲜活如新。

乔迁之日,全家欢聚一堂。婆婆亲自下厨,做了一桌拿手好菜。王建国带着妻子女儿来祝贺,邻居们也都送来了礼物和祝福。院子里支起了几张大圆桌,气氛融洽,宛如一个真正的大家庭。

饭后,大伯母拿出那个绣着桂花的布包,从里面取出一张泛黄的全家福,是几十年前拍的。照片上,年轻的大伯和大伯母站在中间,周围是一大群亲戚。

"记得这张照片吗?"大伯母指着照片上一个瘦小的男孩,"这是小辉,那年才五岁。"

小辉凑过来看,笑着说:"我记得,那天是大伯六十大寿,全家人都来了。您做了一大桌子菜,我吃了三碗米饭呢!"

"是啊,那时候多好啊,一家人和和美美的。"大伯母感慨地说,眼睛里闪烁着回忆的光芒。

那天晚上,大伯母站在新家的阳台上,望着满月,轻声对我说:"小芳,这一生,我没什么遗憾了。能在晚年遇到你们这样的好孩子,是我的福气。"

"大伯母,这是我们的福气才对。"我握住她的手,感受着那份踏实的温暖。

"你知道吗,真正的家人,不是血缘给的,而是心灵相依的温暖。"大伯母微笑着说,眼里闪烁着满足的光芒,"有人关心,有人尊重,有事可做,有爱可给,这就是最好的晚年。"

月光洒在她银白的头发上,勾勒出一个温暖而坚强的剪影。我想,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一颗真诚相待的心更珍贵。善良的付出,终会收获温暖的回响,就像阳光照进屋檐下的每一个角落,温暖而持久。

来源:恋过的美丽风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