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实话,今天看见全红婵哥哥全进华做的那道白斩鸡,我是真的有点愣住。不是说我挑刺啊,毕竟我只是个不会做菜的女生,但就连我都知道一些关键步骤不能省。可偏偏他做的时候,真的把“细节”给忽略了。
全红婵哥哥翻车?白斩鸡没做“三提三浸”,网友:细节全丢了!
说实话,今天看见全红婵哥哥全进华做的那道白斩鸡,我是真的有点愣住。不是说我挑刺啊,毕竟我只是个不会做菜的女生,但就连我都知道一些关键步骤不能省。可偏偏他做的时候,真的把“细节”给忽略了。
先说一个最要命的地方——“三提三浸”。这可是做白斩鸡的灵魂!正常的流程应该是把鸡放进开水里,水一滚立刻提起来,再放下去,反复三次,让鸡肉受热均匀,肉质才会紧致。可全哥呢?他把鸡丢进开水里提了一下,然后就盖上锅盖,等着慢慢煮。我看着就想说,这哪里是白斩鸡?这分明是“水煮鸡”。
我平时在家看哥哥做菜,尤其是鸡鸭类的,都会特别注意火候。白斩鸡这种看似简单的菜,其实全靠细节。三提三浸是为了锁住鸡皮的弹性,也是为了让鸡肉口感更有层次。少了这个步骤,出来的鸡肉要么柴,要么皮松散,入口就差那点劲道。所以评委后来说“差点意思”,我觉得还挺中肯。
再说煮鸡的水。就算是清水煮,也该加点葱段和姜片吧?这不光是去腥,也是为了让鸡肉更有清香味。可是全哥这次竟然直接用的白水,啥都没放。难怪最后端上桌的时候,光看颜色就觉得清淡无味,完全没有那种扑鼻的香气。广东人烹制白切鸡,着实追求原汁原味。然而,所谓“原味”并非意味着全然不添加任何佐料,如此理解,未免过于绝对了吧?你至少葱姜要走个形式呀。
还有一个让我忍不住吐槽的点——佐料。于广东人而言,白切鸡的灵魂藏于蘸碟之中。姜葱油的浓郁、蒜蓉酱的香辣、酱油汁的醇厚,三者相辅相成,每一味都是成就这道佳肴不可或缺的关键。可全哥呢?他的大蒜连切都没切碎,只是随手拍了几下。拜托,大蒜不拍碎,怎么出香味?轻轻一拍就拿去拌酱,最后肯定只有蒜味的“影子”,根本没法激发那种浓郁的冲击感。吃白斩鸡,蘸料香不香,能直接决定整道菜的高度。
其实说到底,做菜真的就是细节决定成败。我虽然平时不下厨,但耳濡目染,看哥哥做饭,多少也学到点门道。我们家是广西桂林人,可能做法上跟广东会有点差异,但我敢肯定,一只鸡要想做得好吃,火候、步骤、调味一个都不能乱。就像白斩鸡,鸡肉的弹性来自“三提三浸”,香气来自葱姜水,最后的点睛之笔在于蘸料。少了任何一个环节,味道都会打折扣。
我倒是理解全哥,他坚持用180天的老鸡,说是肉质更紧实,皮更脆,这是广东的传统。但光有好食材,还得搭配正确的做法。要不然,就像这次一样——端上桌子,鸡肉硬是硬了,香气却没出来,评委一吃,直接摇头。
说实话,这次翻车不见得是坏事。因为它让很多人重新开始讨论“白斩鸡到底该怎么做”。有人说广东的做法才是正宗,走地鸡必须老;也有人觉得口感太硬,还是北方那种童子鸡更嫩滑。其实啊,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在于传承和尊重。全哥守住了广东的习惯,可惜在舞台上,评委只认通用标准,两者一碰撞,自然就显得尴尬。
但换个角度看,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成功?比赛虽然输了,却让大家看到了广东饮食文化的独特。现在网络上热闹讨论,反而让更多人对白斩鸡感兴趣。这不就是文化传播吗?有些东西,输赢不是最重要的,把家乡味道端上全国舞台,才是最大的底气。
所以呀,我并不觉得全红婵哥哥“丢脸”。相反,我挺佩服他的。只是下次要是真想把白斩鸡做到极致,麻烦一定记得——三提三浸、葱姜水、蒜要剁碎!别让细节毁了整道菜,这才是真正的地道与传承。
来源:翰堂寒江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