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发奎纵有治军铁腕,怒斩何应钦侄子,但一生摇摆不定,结局惨淡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8 23:30 1

摘要:张发奎(1896年9月2日—1980年3月10日),这位国民党二级上将、北伐与抗日名将,30岁晋升军长,手下名将众多,众多开国将帅都曾在他手下任过职,如此了不起的大人物,其人生结局又指向何方呢?

清朝灭亡,袁世凯趁机篡夺革命成果,导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也造就了无数杰出的军事将才。

张发奎(1896年9月2日—1980年3月10日),这位国民党二级上将、北伐与抗日名将,30岁晋升军长,手下名将众多,众多开国将帅都曾在他手下任过职,如此了不起的大人物,其人生结局又指向何方呢?

投身行伍,北伐扬名天下

张发奎,籍贯为广东省始兴县,早年就读于始兴县立高等小学堂。在年仅14岁时,张发奎曾与一位李姓同窗共赴游泳之约,不幸李同学因水性欠佳而溺亡。为避免因此事引发的李父的纠缠与潜在陷害,张发奎被迫离开故土,踏上外出谋生之路。随后,他成功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堂,从而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

网络截图

历经数载寒窗苦读,张发奎自武昌陆军第二军官预备学校毕业,并重返广东,加入粤军队伍,初任排长一职。时值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此举遭到了众多军阀势力的强烈反对。张发奎毅然跟随粤军投身反袁斗争,并在战后因战功卓著而被晋升为上尉副官。此后,参与了驱逐盘踞广东的旧桂系军阀、平定陈炯明叛乱等重大战役,至东征之际,已晋升为旅长之职。

在征战过程中,张发奎展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他沉着冷静,率领部队屡战屡胜。战后,他更是被擢升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师长。北伐战争爆发后,张发奎麾下的第十二师与叶挺独立团共同担任北伐先头部队的重任,他们披荆斩棘,连战连捷,为后方主力部队铺平了前行道路。北伐之后,张发奎声名鹊起,于1927年初晋升为第四军军长,彼时年仅30岁。

张发奎才能出众,他领导的队伍战斗力强大,这得益于他严谨的治军之道和勇于担当的精神。他制定了四大禁令:禁止嫖娼、赌博、吸毒及擅离职守,并推行三大公开原则:各级领导的财政公开、赏罚公开及用人公开,违者绝不姑息纵容。

网络截图

无论是在平日还是战时,张发奎都关怀基层官兵的生活疾苦。一旦接到官兵反映的问题,无论自己多么繁忙,他都会优先解决这些问题,确保每个战士不受冻挨饿,伤病能得到及时救治。正因为心系将士,才使得军心凝聚,在战斗中所向披靡,捷报频传。

当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形成对峙之势时,正值国民革命军内部动荡不安之际,张学良联合吴佩孚残部,挥师南下。面对这一危急局势,武汉国民政府迅速调遣张发奎麾下的第四军、第十一军以及贺龙的独立第十五师,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在张发奎的统一指挥下,第二次北伐行动宣告展开。

在张发奎卓越的统帅之下,即便是少帅张学良二十五万大军亦难以匹敌,而吴佩孚所率的残余部队更是不堪一击,毫无战斗力可言。结果联军遭受重创,败退而归。张发奎因此威名远播,中原震动,成功取得了第二次北伐的决定性胜利。凯旋回到武汉后,他被擢升为第二方面军总指挥。

摇摆不定,与我党保持关系

自从中山舰事件后,国民党将领大多不再愿意任用共产党人。但张发奎是例外,他对共产党人进入他的队伍没有设防。就比如第四军的党员都被编入第12师。后来随着他职位的晋升,领导队伍越来越多,军队中的共产党员也越来越多,估计应该有2500到3000人左右。

这些人很多都是我党中的精英人才,可惜很多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牺牲,如蒋先云、恽代英、卢德铭、许继慎、叶挺等,幸存下来的很多都成为我军中高级将领,光成为开国元帅和大将的就有好十几个人。

网络截图

也正因为他的队伍中党员多,很多部队成了武装起义的中坚力量,如叶挺的24师、贺龙的20军、卢德铭的方面军警卫团、叶剑英的方面军教导团等,他们成为革命斗争事业的星星之火。

当贺龙、叶挺率领部队发动南昌起义后,张发奎仍对共产党员留有一席之地,为郭沫若等文化人士的撤离提供帮助就是最好的证据。同时还请郭沫若向贺龙、叶挺转达自己的意思,希望对方尽快撤出南昌,南下避免两军发生正面冲突。之后六七天内,张发奎都按兵不动,任由起义军全部撤离南昌,他才指挥部队进驻南昌城。

网络截图

后来他还果断采纳了叶帅的意见,将缴械的武汉分校的人员整编为方面军教导团,其中很多都是中共党员,在几个月后,这批人员成为广州起义的主力军。

直到广州起义发起,张发奎才指挥“围剿”起义军,并将起义军击败,此刻他才正式与我党关系破裂。此前跟我党就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友军关系。

严明军纪,怒杀何应钦侄子

张发奎统领军队向来善于团结部属、行军作战常身先士卒,在北伐战争中便被誉为“铁军英雄”。在抗日战争中,他更是统领过近50万国民党各个派系军队同日寇展开殊死战,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也是这位国民党硬汉将军,一次因严惩罚严重失职行为怒杀何应钦的侄子,在军界、政界掀起了不少的风波。张发奎敢于做出这样的决定,使他在军队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士兵们对他更加敬畏,彰显了他对严明军纪的一贯态度。这种威严使得他在指挥作战时能够令行禁止,队伍战斗力无形中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成为他掌握在手的克敌制胜利器。

网络截图

当时,张发奎担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驻扎在广西柳州。由于何应钦侄子工作严重失职,那小子时任中校军械库长,对库内连日发生渗水浸泡弹药事故放任不管,最终导致军械库发生大爆炸,造成12名官兵死亡,多人受伤。

面对如此严重的后果,在军中讨论处理意见时,张发奎顶住来自各方的阻力,力排众议,毅然决定严惩责任人,也就是军政部长何应钦的侄子。此举展现了其铁面无私、严明军纪的一面,但也因此与何应钦结下梁子。

是杀还是放呢?一般人还真有些难以定夺。可张发奎做到了杀伐果断,没有给何应钦周旋的余地。

毫无疑问,这也使得他与一些高层将领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特别是与军政部长何应钦的矛盾公开化,为日后的政治斗争埋下了伏笔。何应钦在国民党内的地位举足轻重,他对处理结果的不满和自己权力被藐视,无疑会对张发奎的政治前途产生不利影响。在日后的升迁、调任等关键节点上,张发奎可能会遭遇更多不该有的阻碍和困难。甚至背后有人会以“莫须有”的罪名,向张发奎故意发难、陷害。

网络截图

好在蒋介石还是重用张发奎这样有才能的将领,没有完全听信何应钦的谗言,何应钦想实施加害张发奎的计谋没有得逞。他的军事生涯还算一帆风顺。

张发奎依然担任着第四战区司令长官的要职,继续指挥部队抗击日军。在桂柳会战中,他肩负起了抗击日军的重任,尽管经历了桂林、柳州的失守,但他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能力仍然得到了肯定。此外,他在抗战期间还历任集团军总司令、兵团总司令等职务,军旅生涯依然一片坦途。在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内部的政治斗争加剧,张发奎的政治地位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也有学者认为,后来蒋介石一度把张发奎排除了权力中心,是何应钦从中作梗,其实不然。在孙中山过世后,张发奎一度跟随国民党内的“二号人物”汪精卫,而被长时间排斥于蒋介石的军事亲信之外;因“国难重于一切私怨”而摈弃前嫌、拥蒋抗日,又对国军将领中普遍的保存实力、军纪涣散不满;所以,蒋介石才下狠手,把他排斥在权力核心之外。

1949年3月,已是穷途末路的蒋介石才重新起用张发奎,任命他为陆军总司令。在1949年7月,国民党败退台湾前夕,张发奎辞去一切职务,明智地选择了前往香港定居,这一决定或许就与其在国民党内部微妙的政治处境有关。

张发奎军事生涯战功无数,但是经常摇摆不定,政治站位也出了问题。有一个时期,他既不想为老蒋国民党卖力,虽暗中帮助但不去向共产党靠拢,再三谢绝共产党的诚意邀请,偏偏追随那个大汉奸汪精卫,到头来结果便可想而知。

张发奎的一生,既有辉煌的战功,也有让人惋惜的失误,可谓是患得与患失交织,传奇与遗憾并存。

既曾协助过共产党,又曾跟他们正面交过锋。他是个纯粹的军事奇才,但在政治上却显得有些迷茫,并不是精明的政治家。所以他才没有选择老蒋、也没有选择我党,最终跟随了汪精卫,后在反蒋斗争中失败,大势已去的张发奎只好被逼职闲居。要不是站错了队,走错了路,他可能就成了开国元勋;要是他当时坚定支持革命到底,可能早就成了革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了。

他的经历就像一面镜子,告诉我们要坚守自己的政治立场,人生的抉择会极大地影响我们的命运。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张发奎的名字可能会被人遗忘,但他的人生故事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因为他不仅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更是一个让人反复琢磨、扼腕叹息的历史人物。

网络截图

来源:清茶文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