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位身着粗布衣衫的官员正蹲在瓜田边,仔细观察老农往瓜坑里播下四粒瓜籽后,又添进三粒大豆。
北魏永熙三年(534 年)的一个冬日,高阳郡(今山东临淄)的田间地头覆盖着薄霜。
一位身着粗布衣衫的官员正蹲在瓜田边,仔细观察老农往瓜坑里播下四粒瓜籽后,又添进三粒大豆。
"大人何必如此辛劳?" 老农不解地问。
这位官员正是高阳太守贾思勰,他笑着答道:"农者,天下之大本。若不知稼穑,何以牧民?"
十年后,这段对话中蕴含的农耕智慧被写入《齐民要术》:"种瓜先下豆,以强助弱,苗易出也"。
这部完成于南北朝乱世的农书,汇集了六世纪中国北方农业的全部智慧,其 "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 的编撰原则,让它成为穿越千年的生存指南,比欧洲第一部系统农书早诞生一千二百余年。
一
贾思勰的仕途本可循着传统官僚的轨迹发展。
这位青州(今山东青州)出身的官员,在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的时代背景下出任高阳太守,却做出了迥异于同僚的选择 —— 将官署变成农业试验场。
他在府中开辟菜园,亲自种植蔬菜、圈养禽畜,甚至在院子里试种从各地收集的谷种。
当同僚嘲笑他 "舍金玉而逐耒耜" 时,他引用《尚书》"稼穑之艰难" 回应,认为 "安民之本,必资于农"。
在高阳郡的五年间,贾思勰创造了 "田间办公" 的理政模式。
他带着笔墨随从深入乡间,将老农的种植口诀当场记录,在蚕农的茅屋里观察缫丝工序,甚至跟着牧羊人学习牲畜疫病防治。
一次养羊试验让他收获深刻教训:他饲养的两百多只羊因干草被粪便污染而日渐瘦弱,经老农指点才明白 "羊性洁,恶污粪",由此总结出 "圈栏三日一除,干草高悬避污" 的饲养规范,这段经历被详细记载在《齐民要术・养羊篇》中。
这种 "躬行实践" 的精神,使他的农学知识远超当时的文人士大夫。
为解决北方百姓的御寒难题,贾思勰展开了跨越数省的实地考察。
在没有棉花的年代,北方冬季依赖麻织品保暖,但麻质粗硬且保暖性差。
他遍历晋东、晋南、冀中、豫北等地,最终在黄河流域发现 "纻麻宜温,柘叶可饲蚕" 的特性,推广 "桑柘间种" 模式,使农户既能养蚕织帛,又能收获麻纤维。
这种将植物特性与地域气候结合的智慧,正是《齐民要术》"顺天时,量地利" 思想的实践源头。
二
《齐民要术》最珍贵的贡献,在于系统收录了 45 条农谚,这些 "辞约旨微" 的民间智慧构成了古代农业的知识密码。
贾思勰对每条农谚都进行实地验证,再上升为科学规律。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这条引自《管子》的谚语,被他用两个历史故事生动诠释。
吴人李衡种橘千株,临终告诉儿子 "此千头木奴,岁上一匹绢";
樊重早年种梓树、漆树遭人嘲笑,多年后却因木材充足而受人求借。
通过这些案例,贾思勰将农谚升华为 "长远规划" 的治国理念,体现了 "农本思想" 的政治智慧。
书中对农谚的运用充满辩证思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本是《史记》赞美李广的典故,贾思勰却赋予其新内涵:"非直妨耕种,损禾苗,抑亦惰夫之所休息",用桃树李树吸引农人休憩的现象,警示 "五谷之田不宜树果" 的种植原则。
这种将文化典故转化为农业知识的能力,展现了他贯通文理的学术视野。
而 "智如禹、汤,不如尝更" 的农谚,则直白表达了他重视实践的科学态度,认为即使是圣贤智慧,也不如亲身经验可靠。
贾思勰特别注重农谚背后的生态哲学。
"虽有智惠,不如乘势;虽有镃錤,不如待时" 这条谚语,被他发展为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的耕作总纲。
在《种谷篇》中,他详细阐述如何根据 "上时"(最佳时机)、"中时"、"下时" 安排播种,如 "春冻解,地气始通,土一和解,急种黍",将农谚的时间智慧转化为具体的生产指导。
这种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与当代可持续农业理念惊人地契合。
三
北魏末年的战乱中,贾思勰辞去官职,专心整理十年考察积累的资料。
他在《齐民要术》序言中明言创作动机:"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酰、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这部十卷九十二篇的著作,涵盖了从粮食种植到酿造加工、从蔬菜栽培到畜禽养殖的全部农业生产知识,堪称六世纪的 "生存百科全书"。
书中记载的多项技术创造具有世界意义。
在作物轮作方面,贾思勰总结出 "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次之" 的轮作规律,比欧洲 "三圃制" 早一千多年确立科学轮作制度;
在嫁接技术上,他详细描述了 "梨接桃枝则甜,枣接棘针则坚" 的实践经验,记载的嫁接方法与现代果树嫁接原理基本一致;
在食品加工领域,他记录的 "作曲法"(酿酒酵母培养)包含 "阴干、暴晒、密封" 三个关键步骤,与现代微生物培养技术惊人相似。
四
《齐民要术》的价值在后世不断显现。
唐代编纂《四时纂要》时大量引用其内容,宋代官修《农书》将其列为核心参考,元代《农桑辑要》更是直接摘录其精华。
这部著作在日本江户时代传入后,成为德川幕府推广农业的指导手册,书中 "木奴千,无凶年" 的理念(种植千棵果树可保饥荒无忧),启发了日本的 "藩营农场" 制度。
现代农学史研究表明,书中记载的 20 多种作物栽培技术,仍在我国北方农村沿用。
来源:双木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