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百万年薪去种地!央视名嘴李七月:我在农村找到人生第二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9 10:41 1

摘要:曾穿华服站聚光灯下的李七月,竟踩着带泥的皮鞋钻进玉米地,被笑“浪费央视门面”。

央视美女主播突然“消失”在镜头前。

有人猜测她被“流放”、自降身价!

曾穿华服站聚光灯下的李七月,竟踩着带泥的皮鞋钻进玉米地,被笑“浪费央视门面”。

谁能想,这个被质疑的姑娘,让农业节目收视率飙升27%。

一条视频卖出12万斤苹果,用诗词带火农产品!

从被嘲到成“文化助农”标杆,她究竟经历了什么?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2025年春的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李七月踩着沾有泥土的酒红色皮鞋走上讲台时,台下资深媒体人纷纷挺直脊背。

作为农业频道《中国三农报道》的当家主持,她接手后节目收视率较前三年飙升27%,成为首个破圈的“新农人文化IP”。

社交平台上,千余条蹲守田埂讲解二十四节气的短视频累计播放量过亿。

每条视频的助农链接下,陕西柿饼、东北大米等农产品经她用诗词推荐后常常卖断货。

谁能想到,这个被农业农村部点赞的“文化助农”标杆,三年前还因频繁出没田间地头被质疑“自降身价”。

当同行在晚会上穿着华丽礼服说漂亮话时,她素面朝天钻进玉米地,被嘲“浪费央视门面”。

转折点出现在陕西苹果滞销的那个春分。

她站在雪白的苹果花海中,以杜甫“露从今夜白”为引。

“关中平原的阳光,都藏在这青果子里,成熟后定是甜透心的故乡味。”

这条不足两分钟的视频,半小时就卖出了12万斤苹果。

让果农第一次看见古诗里的增收密码。

她的“节气文化课”系列更成现象级内容。

惊蛰当天,镜头跟拍她蹲在翻耕的菜地里。

手中蚯蚓与破土菜苗相映,笔记本上记满《齐民要术》农谚与现代农技对照。

“《月令》说‘震为雷,万物出乎震’,泥土下的动静,就是春天给农人的信。”

这些田埂上的科普,让城市观众感受到“白露收清露,秋分割水稻”的农耕诗意。

更让山东大棚户跟着节气指南将黄瓜上市期提前半个月,多赚两万元。

千县跋涉铸底色

聚光灯下的蜕变,始于泥土里的深耕。

1987年出生在哈尔滨郊区的李七月,童年最深刻的记忆是帮父母给玉米地浇水时,听着广播里的主持人说话。

当别的女孩抱着洋娃娃撒娇,她却在灶台边背唐诗,在院子里的晾衣绳下练习朗诵。

15岁那年,父母咬牙拿出半年积蓄给她报播音班那天。

她在日记本上写,声音是可以长出翅膀的。

这份对舞台的渴望,让她以全省文科前50名的成绩考入中传。

初入大学时,她带着东北口音的普通话被嘲笑“像播二人转”。

于是,她每天清晨6点在天台练绕口令,直到舌头磨出泡。

经过一年刻苦训练,她在大二拿下全国大学生朗诵比赛金奖。

2011年首届央视主持人大赛是她的第一次破茧。

当杨帆、张蕾等劲敌用华丽辞藻征服评委时,她却穿着朴素白衬衫讲述早间新闻经历。

凌晨4点的直播间暖气总坏掉,但观众的早餐需要准时响起的新闻声。

这份真诚打动了董卿,却也让她在央视迎来“蘑菇式”成长。

当别人在演播室光鲜播报时,她被派去《远方的家》做外景记者,两年走了1000多个县。

在云南山区采访时,她背着20斤的设备徒步十小时,累得坐在地上仍坚持录制。

镜头里却依然笑着说那里的云雾比诗句里写的还要温柔。

真正让观众记住她的,是《等着我》的寻人现场。

一位老人颤抖着拿出褪色布娃娃寻找失散30年的女儿。

李七月蹲下来轻轻握住老人的手,说布娃娃的辫子和老人鬓角的白发一样,都是时光留下的记号。

那一刻,镜头捕捉到她泛红的眼眶。

也让观众发现:比起华丽的主持技巧,能让陌生人敞开心扉的共情力,才是最珍贵的天赋。

田埂上的记录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的舞台,李七月迎来职业生涯的高光与暗礁。

她穿着水墨色旗袍朗诵《蒹葭》,评委席上是董卿毫不掩饰的赞赏。

“她让我看到文艺主持该有的温度,不是表演,而是让观众相信‘所谓伊人,就在灯火阑珊处’。”

但朱迅却给出全场最低分,网络瞬间炸开了锅。

有人说她输给了“人情分”,有人惋惜“才女遇冷”。

但她只是在微博写下,每个分数都是镜子,照见的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这个“新起点”,是所有人意外的农业频道。

当《中国诗词大会》弹幕刷着“董卿接班人”时,她已扛着摄像机出现在山东寿光的蔬菜大棚。

面对“央视把才女流放了”“农业节目配不上她的才华”的质疑。

她只是跟着老农蹲在菜地,用《齐民要术》“顺天时,量地利”解读番茄授粉。

三个月后,她主持的《大地讲堂》收视率飙升27%。

人们终于发现:那些在田间积累的泥土气,反而让她的文化底蕴有了扎根的土壤。

如今的李七月,早已褪去“甜美女主持”的标签。

在青岛马拉松现场偶遇她的观众发现,这个曾经在镜头前精致优雅的主播,穿着运动鞋在田埂奔跑时更显光彩。

她会在直播中为滞销的蜂蜜写藏头诗,会带着小朋友在稻田里讲解“谁知盘中餐”。

也会在深夜的微博分享助农成功的喜报。

比如今天帮陕北大叔卖8000斤小米,他说要给孙子买新书包。

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却拼凑出一个媒体人最本真的模样。

他们不是站在聚光灯下的明星,而是蹲在土地上的记录者。

结语

从演播厅走向田垄,李七月褪去了高跟鞋的精致,带着诗词钻进菜地。她把节气编成农人的实用经,让古诗变成滞销农产品的破局密码。曾经被质疑“自降身价”的选择,如今用27%的收视飞跃、千万斤滞销农产品的逆袭证明:真正的光芒从不挑舞台。她蹲在地里帮农民说话时,肚里的知识照样能发光。

参考文献:

1.环球网:《这个哈尔滨姑娘大获董卿赞赏,她刚夺得“央视主持人大赛”单场第一》2019-11-21

2.央视网选:《寻人团团长李七月:但愿所有分别都能后会有期》2019-05-02

3.央视网:《李七月》2024-09-06

来源:吃瓜少女孙答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