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青岛农业大学园林与林学院“绿染塞罕,林韵中国”绿色发展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赴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开启以“弘扬塞罕坝精神、调研生态环境、宣讲环保理念”为核心的暑期社会实践之旅,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青年智慧。
近日,青岛农业大学园林与林学院“绿染塞罕,林韵中国”绿色发展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赴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开启以“弘扬塞罕坝精神、调研生态环境、宣讲环保理念”为核心的暑期社会实践之旅,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青年智慧。
此次实践团赴塞罕坝开展“生态+文化”双线研学活动,先后参观塞罕坝生态馆、围场博物馆及林管局展览馆。通过图文实物和沉浸影像,成员系统了解塞罕坝由荒漠变为林海的生态历程,深入学习抗旱造林、引种驯化等关键技术贡献,并在围场博物馆探究木兰围场历史与满族服饰文化,深刻感受地方历史与民族艺术的融合魅力,实现了生态意识与文化认同的双重提升。
实践团专访塞罕坝“林一代”于春与“林二代”杨春,聆听两代务林人扎根林场、接力守护的奋斗故事。于春回顾建场初期在艰苦环境中人工背苗、反复试验的艰难历程,展现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的塞罕坝精神;杨春则从现代林业角度,介绍了森林结构优化、智慧林场建设等创新实践,强调科技营林与可持续发展。两代人的讲述不仅重现了塞罕坝从荒漠到林海的伟大变迁,也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的代际传承,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深入每位成员心中。
另外,实践团还邀请到森林经营专家开展专业知识讲座,实践团队员结合专业知识,与专家开展深度交流与讨论,真切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画纸上的塞罕坝有会唱歌的小河和眨眼睛的星星!”七岁的朵朵举着蜡笔画对志愿者说。实践团走进社区,生态保护宣讲、画出我心中的塞罕坝和环保知识竞赛三大活动正如火如荼展开。在“画出我心中的塞罕坝”区域,五彩画笔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碰撞出火花,白桦林、鹿群与风车在画纸上渐次浮现。知识竞赛环节更是欢笑不断,小朋友们抢答时踮起的脚尖和高举的手臂像破土而出的春笋。活动中特别注重生态理念的生活化转化,引导孩子们在游戏间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意。此系列互动不仅播种了环保意识,更培育了观察自然的慧心,让生态文明的种子在童心中生根发芽。
实践团成员深入塞罕坝“一棵松”点位,抚摸着粗壮的树干,眺望漫山遍野的林海,切身感受从“一棵松”到“百万林”的生态奇迹,深刻领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意义,也坚定了传承精神、接续奋斗的决心。
来源:承德网媒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