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爸妈那个年代在农村养一大家人是怎么做到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0 05:48 1

摘要:记得时候十一口人挤在一间半房里,每年欠生产队200多元缺粮款——这是60年代许多农村家庭的真实写照。在工分值钱的年代,一个正劳力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也难以养活一大家人。

爸妈那个年代在农村养一大家人是怎么做到的

现在和以前真的没法对比生活越过越好更不会忘记父母那代人的经历。

记得时候十一口人挤在一间半房里,每年欠生产队200多元缺粮款——这是60年代许多农村家庭的真实写照。在工分值钱的年代,一个正劳力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也难以养活一大家人。

家庭副业全靠养猪养鸡鸭鹅还有养其它的家禽成了活下去的希望。另外有些家庭靠做凉帽、做畚箕、打菜篮、编篦席…只要能赚钱的活都干。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物质极度匮乏。种田没有化肥,全靠积攒农家肥,运输全靠人力背。耕耘没有机械,全靠二牛抬杠耕地。除草没有化学剂,全靠人力去除杂草。活没少干,累没少受,却是吃不上穿不上。

生产队是五六十年代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农民们每天出工挣工分,到年底按工分分配口粮和收入。然而即使是最勤劳的庄稼把式,也难以靠工分养活一家人。

一家11口人,只有父亲一个正劳力,靠生产队那点工分是没法养活一家人的。那时候每个人一年分的小麦只有二三十斤,最多时分了四十多斤。玉米也不多,仅有五六十斤,常年主要以红薯干为主粮

红薯因为成本低产量高,成为了主要口粮。到了秋末,生产队开始刨红薯,家家户户都把红薯用自制的“擦刀”切成片,在地里晾晒。

那时没有天气预报,如果遇到阴雨天,红薯干就会霉烂。因为粮食紧缺,也舍不得扔掉,只能凑合着吃这些霉变的红薯干,因为好的全部交了公粮。

在艰难的岁月里,农村家庭不得不开辟各种副业来维持生计,打菜篮、做蕨粑、挖野菜只要能换点钱粮的活,家家户户都在做。

我家流水作业打菜篮。菜篮是一种由小竹和毛竹为材料编制而成上口大下口小的圆柱形的篮子。7岁那年,我就参与流水作业打菜篮,负责菜篮踏底这道工序。

打菜篮这活寒冬的时候,冰冷无比,手冻得像胡萝卜,生起冻疮。炎炎夏日,一家人都是大汗淋漓,热得不行。

有些家庭甚至靠挖野菜度日。为了苦撑卫生室,使其正常运转不瘫痪倒闭,我们夫妻决定**挖蕨做粑粑**。挖蕨饿了,就扯一把丝茅根放嘴里嚼;渴了,就抓一把雪往嘴里塞。晚上洗蕨做粑粑,双手拉出深深的口子。

在农村大家庭里,每个成员都要贡献自己的力量哪怕是刚刚懂事的孩子也要参与劳动。

兄弟姐妹流水作业,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完成任务后才能睡觉。由于房子小,门口的弄堂成了我的踏底工场。

孩子们也非常懂事从不多要一分钱。吃穿用到懂得结捡,不浪费粮食也体谅父母的不容易。

即使是年幼的孩子也要参与劳动,帮父母割猪草捡柴还有就是挖野菜接济粮食,保障一家人不被饿死

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农村主妇们精打细算的能力达到了极致。

母亲省吃俭用,一家人的日子还是过得栖栖惶惶。母亲没有文化,在村里却以非常的会过日子而著称。做衣做鞋的连一个布头都舍不得浪费,烧饼子、蒸窝头,按我们兄弟大小计划,给大儿子烧大一点的,二儿子次之,以后依次类推。

每家分的那点可怜的小麦,磨成面粉便贮存起来,省着细着,只有过年过节或家里来客人时才能吃。那时经济拮据,走亲戚也只是提着一篮子白面馒头去,回来时亲戚家只留下一半,剩下的一半又拿回来,但也得省着吃。

五六十年代的物价极低,但收入更是微乎其微。

什么都是一分一毛的糖一分一颗都还没钱吃

一只菜篮出了成本,毛利润有一毛左右,一天可以家庭副业收入就有三块多钱,交生产队缺粮款、交我们的学杂费足足有余。

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人们之间仍然保持着互助与关爱。

卖菜收入主要用于生产队日常开销——牲口吃药,饲养室买煤油点灯,夏收秋收购置农具。当然,社员谁家来了重要亲戚,给老师或驻队干部管饭,手头宽裕点,可到会计处交钱买一张菜票。

一般是五分,一毛,最多两毛。谁家给儿女订婚,举行见面仪式,两毛钱买几样菜蔬,可做四碟成品菜,够体面了!

队里入伏时种植一些白菜,萝卜到立冬前分给社员各户。老白菜种的晚,多数长不成卷心菜,只是一扑喇散叶子。大白菜,洋abbage(莲花白),只是叶子,还有萝卜叶子可捂酸菜。

那个年代,村里最高的建筑就是村口的卫生室,牆壁已经开裂,屋顶漏雨。其他民居要么是土坯泥房,要么就是草棚。

如今柏油路代替了泥土路,机械化耕作代替了人工劳作,但那段艰苦岁月中磨练出来的坚韧和智慧仍在乡村记忆里流淌。

现在的农民,从耕地播种到收割,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中间的管理过程也就是打打药、浇浇地。现在父母老俩口种了十多亩地,一年到头干农活的时间也超不过一个月。

但那些艰难岁月里的生存智慧,依然值得被记住。

来源:梅Shenggui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