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一名肿瘤内科医生。穿上白大褂的第四个年头,我依然常常在诊室的晨光里、病房的夜色中,被肿瘤患者眼底那复杂的情绪击中——有对生命的渴望,有对病痛的恐惧,也有被心理负担压得喘不过气的疲惫。也正是这份日复一日的共情,让“理解与陪伴” 这五个字,从最初的职业认知,慢
四年行医感患者心绪
我是一名肿瘤内科医生。穿上白大褂的第四个年头,我依然常常在诊室的晨光里、病房的夜色中,被肿瘤患者眼底那复杂的情绪击中——有对生命的渴望,有对病痛的恐惧,也有被心理负担压得喘不过气的疲惫。也正是这份日复一日的共情,让“理解与陪伴” 这五个字,从最初的职业认知,慢慢沉淀为从医路上最坚定的初心。
医者使命与温度
医生的使命,从来不是单一的“治病”。在肿瘤内科这个特殊的领域,我们面对的不仅是顽固的癌细胞,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在漫长治疗中需要支撑的家庭。这里的治疗没有“速战速决”,化疗的周期、靶向药的调整、免疫治疗的监测、内分泌治疗的随访,少则数月,多则数年。我们与患者的相处,更像是并肩作战的伙伴,我的感悟是:要不断精进技术,在每一次方案调整中寻找“最优解”;要培养科研思维,在不断探索中为患者争取更多希望;但更重要的,是守住人文关怀的温度,记得“不仅是治病,更是治人”。
读懂陪伴的重量
特鲁多医生那句“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我曾在课本上读过无数次,但是直到2021年那个国庆节前夕,才真正读懂了它沉甸甸的分量。那时我还在乳腺外科工作,遇到了一位年轻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她才二十多岁,本该是人生最明媚的年纪。手术前一天,她拉着我的手,眼神里满是怯意,声音轻轻的:“刘医生,明天做手术的时候,你能不能陪我进去?我有点怕。”我愣了一下 —— 我是内科医生,进手术室也帮不上手术操作的忙。可看着她眼里的依赖,那句“不行” 怎么也说不出口。我握着她的手点点头:“别怕,明天我陪你。”手术当天,我陪着她从病房走进手术室,轻声安抚她直到麻醉生效,她的眼睛慢慢闭上,我才悄悄退到角落,安静地看着手术团队有条不紊地操作。当术中冰冻结果出来显示“未见肿瘤细胞” 时,我悬着的心一下子落了地。原来“陪伴” 从来都不是虚无的安慰,它能变成患者术前的定心丸,能变成家属术后的强心剂,能让那些看不见的温暖,在某个瞬间突然具象化。
点滴处践行初心
如今这份“陪伴” 的初心早已渗透到肿瘤内科工作的点滴中……给患者做手臂输液港植入,在穿刺时轻声跟他们聊天,分散他们的注意力;陪着行动不便的老人去做心电图,帮他们拉好衣服的拉链,叮嘱他们“别着凉”;在放疗定位、复位时守在旁边,告诉他们“放轻松,很快就好”。晚值班时听听患者或家属唠唠家常,听他们讲述各种的不开心,帮助他们释放心理压力。他们一声声“刘医生对我真好,我找刘医生,谢谢刘医生”的回应比任何荣誉都让我觉得温暖。
坚守初心向未来
回望这四年的从医路,我依然会在面对疑难病例时焦虑,会在看到患者痛苦时心疼,但我从未动摇过当初选择这条路的决心。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带着这份初心,在临床医学的道路上不断精进,在人文的路上始终温暖。
供稿:六盘水市人民医院 刘娟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文章主要用于传播正能量,宣传健康资讯和发布六盘水卫生健康系统动态,除注明转载外,均系本单位供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和引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站将根据需要全部转载或部分摘录、引用未作版权声明的文章,以传播优秀资讯。转载文章若有侵权,请相关所有权人及时联系删除。谢谢合作!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