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家冯唐说过:“最好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能够达成相互滋养,如此,这些非常重要的关系,才能陪伴你走很久。”
作家冯唐说过:“最好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能够达成相互滋养,如此,这些非常重要的关系,才能陪伴你走很久。”
生活中,一些人在糟糕的关系中泥足深陷。
有人宁可压抑自己,也要讨好他人;宁可委屈自己,也要顾全别人;宁可锥心蚀骨,也绝不离开令人痛苦的人和事。
忽略自己的感受,置顶他人的感受;无视自己的需求,满足别人的要求,就会陷在畸形的关系中,痛苦内耗。
做到尊敬却不奉承、讨厌却不揭穿、缘尽却不执着,才是成年人应有的社交观。
1. 尊敬却不奉承
教育家徐特立曾说:“卑己而尊人是不好的,尊己而卑人也是不好的。”
面对强者,许多人总会不自觉地认为自己矮人一截、低人一等,因此,费尽心机奉承对方、用尽手段讨好对方。
殊不知,自己点头哈腰、卑躬屈膝的模样,正是强者所厌恶与排斥的。
强者真正欣赏、想要有所往来的,永远都是和自己齐头并进、旗鼓相当的人。
朱自清与闻一多同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与学者。
两人初遇时,同在清华大学任教,而且朱自清此时还兼任中文系主任。
闻一多尊重有度,不因朱自清“官高一级”而阿谀奉承对方、刻意接近对方。他还曾因性格耿直,在聘请中文系教授一事上,与朱自清产生隔阂,引起对方的不满。
关于此事,朱自清耿耿于怀,并在日记中写道:“我坦率地要求他若有什么主张,首先应与我商量……”
但一段时间相处下来,朱自清发现两人虽然性格迥异,但在治学态度上出奇一致的严谨。
于是,他们共同探讨文学与学术问题,取长补短、相互扶持。
朱自清不仅在翻阅闻一多的手稿时受益匪浅,还主动承担了对方遗稿的编辑重任。
中国古代文集《菜根谭》有言:“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圆滑而留天真。”
了解社会的复杂与人情世故是为人处世的必备技能,可一旦过了头,就会变得谄媚且虚伪。
放低姿态的谄媚,既拉低了自己的身价,又给了别人蔑视你的机会。
人无刚骨,安身不牢。
人活着,要有自己的风骨,否则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哪怕世途多艰险,人情多复杂,愿我们都能做一个自在从容,不卑不亢的人。
2.讨厌却不揭穿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即使我们不想也不愿遇到一些看不惯的人,但总是不经意间碰到。
年少时,我们心无城府又口无遮拦。厌恶一个人,总会以最恶毒的言语攻击对方,甚至不顾一切都要与对方撕破脸面、大打出手。
直到我们头撞南墙,尝尽苦果后,才明白此举只会给自己招致灾难,让自己陷入难堪且无助的境地。
面对讨厌的人或事,真正高明的做法恰如鬼谷子所言:“觉人之伪,不形之于色;吃人之亏,不动之于口。”
知道此人的虚伪,也清楚自己有多么讨厌对方,但没有必要与其翻脸。
晚清名臣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有人写了篇名为《不动心说》的文章,举荐自己。
文中称赞自己品行端正,不为利益所动,不因诱惑变节。
这篇文章恰好被曾国藩的幕僚李眉生看到,他直言此人太过虚伪,并当场拆穿。
深知官场险恶的曾国藩有心提醒:“我何尝不知道此人言行不一,但你公开揭穿他,既拂了他的脸面,又给自己埋下了祸端。”
有句话说得好:“讨厌一个人,用不着翻脸。只要忽视并看清他就可以了,把关注点回归到自己身上,对自己要求高,我们就会越来越好。”
成年人的清醒,恰好在于不与三观不合的人争辩,不与烂人烂事纠缠。
当你专注提升自己,一心强大自己时,那些讨厌的人早已消失在你的世界中。
3.缘尽却不执着
丰子恺说过:“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世间万物皆因缘和合而生,缘来则聚,缘去则散。
有分别,就有重逢;有相遇,就有错过。
许多人出现在你的生命中,只能陪自己走一段路。
当这段缘分走到尽头时,与其痛苦惋惜,折磨自己,不如洒脱放手,各自安好。
鲁迅曾看完《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后,大赞其作者是位文学天才,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胡适。
机缘巧合下,两人相遇相识。
尽管两人的文章风格迥异,一位犀利,一位朴实,但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倡导创新,反对传统文学。
他们很快成为知己,并肩作战。
但好景不长,两人因在一次事件中持不同态度而变得疏离。
胡适主张和平解决,但鲁迅则主张采取激进手段。
不仅如此,在救国之道的选择上,两人也产生了分歧。
两人的友谊因共同的追求相知,因不同的选择渐行渐远。
但他们并不执着,各自在擅长的领域书写传奇。
这世间,谁也无法陪伴谁一辈子。同行一段,足矣。
但若是过于执着稳定且长久的关系,只会徒增你的烦恼与忧愁。
有句话说:“我用真心待你,但不执着于你,活在缘分中,而非关系里。”
缘聚时,珍惜彼此,真心相待;缘散时,释然放手,默默祝福。
作家林清玄说过:“世间最难的学问,是与人相处的学问。”
人生在世,难免不与人打交道,但无论和谁相处,都要保持清醒,不要因外界的声音、他人的评价,压抑、委屈、改变自己。
当你头脑清明了,就会懂得:社交中,人格的独立,个体的完整,永远是最重要的。
只有我们自己完整且独立了,才能以超然物外的眼光看透复杂的人际关系。
到那时,在任何关系中,我们都将无坚不摧。
作者简介:程予珏,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一审 | 赵怡云
二审 | 薛竹影
三审 | 焦美红
来源:书报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