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凝结着中华文明几千年健康养生的理念和博大生活智慧,既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特性,又具有贴近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简便廉验的特点和优势,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近期我省出台的《关于推进全省中医生活化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全省中医融入生活,生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凝结着中华文明几千年健康养生的理念和博大生活智慧,既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特性,又具有贴近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简便廉验的特点和优势,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近期我省出台的《关于推进全省中医生活化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全省中医融入生活,生活融入健康进行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是文化、健康直达基层的具体举措,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
所谓中医生活化,即将几千年中医的理念、养生保健和预防知识方法和技术经由现代阐释与转化,成为我们的日常行为、饮食习惯以及居住环境相结合日用而不觉的生活方式。
传统通过现代阐释获得新生,现代经由传统滋养实现超越。
首先中医理念融入生活。中医药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其“治未病”的防治理念,“因时因地”的四季节气养生理念,“食饮有节”的营养理念,“起居有常”的作息理念,“养德养生、养气养神”的保健理念,以及其简便廉验的技术方法,在守护广大群众身心健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进中医生活化,就是使中医的理念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哲学智慧和人文精神,更好地涵养道德品行,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汇聚向上向善力量。
其次,中医思维方式的生活化。中医不仅是治病医学,更是生命成长系统,会带来生命的整体提升和超越。一方面,中医思维方式中所蕴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着百姓的生活观念,是生活的思想指南。无论是“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的从医之道,“执两用中、守中致和、阴阳调和”的思维方式,还是“道法自然、药取天然、天人合一、心身共养”的系统观念,“济世救人、以人为本、崇德厚生”的价值理念,这些中医的思维方式已经深深扎根于老百姓的生活观念中。
另一方面,中医药思维方式广泛渗透到了百姓的饮食、运动、起居、形神等方方面面,成为生活的行动指南。例如,饮食宜节,起居有常,即按照时辰阴阳变化的规律来作息,如睡子午觉、春日夜卧早起等;不妄作劳,即运动、劳作不宜太过,可因人而异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形与神俱,即生活中身心兼顾等等。这些思想观念以健康的思维方式塑造着百姓的生活方式,引领人们用健康的生活行为来铺就养生之路。
再次,中医调理调适的生活化。长久以来,人们对于中医的理解往往在于“治病医术”,认为“看中医”就是去治病,事实上,中医不仅是“治病医术”,早已走进寻常百姓家,是提高生活品质的调理养生之术。如老百姓得了口腔溃疡、尿黄,首先判断自己有没有“上火”,进而调整饮食,忌酒、忌辛辣、多吃水果;还有老百姓祛暑所熬制的绿豆汤是由消热解毒的传统方剂化为人们夏季常喝的汤茶;也有老百姓生活中自学一些简单的中医自我保健方法如按摩、推拿、拔罐等,缓解肌肉疲劳,或是很多民间疗法如挑疳积、刮痧、自采草药煎服等,在一些地方十分盛行。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索将中医的调理调适融入日常生活。
还有,中医表达方式的生活化。广大中医从业者是中医生活化的重要推动者,而中医药的诊疗、养生保健等大多出自《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医学宝典,医者无论从事诊疗活动还是做中医科普,其语言表达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医生活化的质效。阴平阳秘、藏象等述说,远没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直白易懂。尤其在新媒体时代,传播方式日益新兴多元,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把握受众心理和传播规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中医药,增加中医药文化的趣味性,让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