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这样抽烟,肺就废了!医生:3个吸烟习惯,是在给肺部动刑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4 18:04 4

摘要:吸烟这事儿,很多人都觉得没啥,抽了几十年,身体也没啥大毛病。可别忘了,肺不像牙疼、胃胀那样有“预警”,它坏起来悄无声息,但一旦出事,往往就是大麻烦。

吸烟这事儿,很多人都觉得没啥,抽了几十年,身体也没啥大毛病。可别忘了,不像牙疼、胃胀那样有“预警”,它坏起来悄无声息,但一旦出事,往往就是大麻烦。

最近几年,临床上不少医生都在提醒,吸烟不是简单的“上瘾”,而是实打实地在耗光你的肺功能,尤其是有些特别糟糕的吸烟习惯,简直就是在给肺“动刑”。

很多人可能觉得,只要不是一天两包,偶尔抽几根,问题不大。但现实是,肺部的耐受能力远比你想得要差。尤其是以下这几种吸烟方式,正在悄悄把肺一步步逼向崩溃的边缘。

有些人喜欢清早一起床就抽烟,说是“提神醒脑”,其实这时候肺刚从一整晚的“休息”中苏醒,气道黏膜还很脆弱,就像刚洗完澡的皮肤一样敏感。

这时候一口烟进去,就好比用砂纸在肺里来回蹭,刺激性最强。早上第一根烟,不仅伤肺,还会让血压飙升,心率加快,心脑血管也跟着遭殃,尤其是中老年人,风险更高。

还有人喜欢饭后一根烟,说是“助消化”,其实完全是误区。饭后血液大多集中在胃肠道,烟一抽,尼古丁会让血管收缩,反而影响消化系统的血流量。

更关键的是,这时候肺部也会因为吸烟而加强呼吸频率,把更多毒素吸进去,相当于“加倍伤害”。研究发现,饭后吸烟吸入的有害物质浓度,比平时高出不少。

最让医生头疼的是那种“深吸慢吐”的吸烟方式。有人以为这样“过瘾”,其实是让烟雾在呼吸道里停留更久,毒素沉积得更彻底

特别是焦油,它就像马路上的沥青,一旦粘上肺泡,洗都洗不掉。时间长了,肺泡弹性下降,清除功能减弱,人就会开始咳、痰、喘,走几步路就累个半死。

现在不少人对烟草的认知,还停留在“肺癌”的层面。吸烟对肺的伤害远不止癌症那么简单。比起癌症,更常见的是慢性阻塞性肺病,也就是老百姓说的“老慢支”或者“肺气肿”。

这类病不容易被察觉,早期就是偶尔咳嗽、偶尔痰多,很多人都不当回事。但一旦进展到中晚期,就像肺被慢慢堵住了,想呼吸却吸不进去气,整个人像被按在水下,喘不上来。

根据2023年发布的《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蓝皮书》,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慢阻肺的患病率已经超过13.7%。而在这些确诊患者中,超过70%有明确的长期吸烟史

很多人直到肺功能只剩一半,才发现自己原来不是“年纪大了喘”,而是肺已经被烟熏得快不行了。

除了慢阻肺,吸烟还会带来一种很隐蔽但危险的情况——肺泡破裂。这种情况在医学上叫“肺大疱”,简单说就是肺里面出现了像气泡一样的空洞。

吸烟者因为气道炎症反复发作,肺泡壁会被慢慢“吹破”,最后形成一个个废弃的气泡。这些气泡不但不能换气,还会占据正常肺组织的位置,让人一点点丧失呼吸力

有意思的是,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吸烟对肺的影响还有“遗传级别”的后果。

2021年一项发表于《柳叶刀·呼吸医学》的研究指出,长期吸烟会改变肺组织的基因表达方式,哪怕你后来戒烟,这些“坏基因”的表达也不会完全逆转。换句话说,烟不仅伤自己,还可能给下一代埋下健康隐患

有人可能会说,现在不是还有电子烟么,不点火的应该好些吧?其实这也是个大误区。电子烟虽然没有明火燃烧,但里面的尼古丁浓度往往更高,而且还含有丙二醇、甘油等成分,高温雾化后会生成甲醛和乙醛等有害物质。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20年就明确指出,电子烟同样会引起肺部炎症和气道损伤,尤其对青少年肺发育有明显影响。

再说个冷门的知识点,很多人不知道,吸烟会让肺部免疫力变差。正常人的肺里有很多“清洁工”细胞,专门负责清理灰尘和细菌。

烟雾会麻痹这些细胞的清扫功能,让肺变成一个“垃圾堆”。一旦遇到病毒或者细菌入侵,身体就很难第一时间反应过来,这也是为什么吸烟者更容易得肺炎,而且一得就重,恢复慢。

医生最怕的不是那些重度烟民,而是那些“自以为抽得不多”的人。因为他们常常掉以轻心,错失了早期干预的机会。

临床上很多患者,就是在肺功能已经下降了三四成后,才开始追悔莫及。那时候,即使马上戒烟,受损的肺功能也很难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了。

还有一点需要提醒的是,吸烟跟新冠、流感等病毒感染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国外好几项临床研究都发现,吸烟者在感染新冠后,住院率、重症率、死亡率都明显高于不吸烟的人。

原因很简单,肺本来就被烟熏得千疮百孔,再遇到病毒攻击,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说到底,肺就像一块被反复碾压的海绵,它可以承受一时的伤害,但经不起长期的折磨。很多人觉得抽烟是“解压”,但其实肺才是那个偷偷替你承受压力的器官。等到你真的感受到喘不过气来时,往往已经晚了。

现在不少国家都在推行无烟政策,不是为了限制自由,而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医学证据摆在那里:吸烟对肺的伤害是全面的、长期的、不可逆的

这种伤害不仅存在于肺,还有可能波及心脏、血管、免疫系统,甚至是大脑。2024年一项发表在《美国医学会神经病学杂志》的研究发现,吸烟者发生认知障碍和早发痴呆的风险也显著增加。

虽然现在戒烟门诊越来越多,戒烟药物和手段也不断进步,但真正起作用的,还是人的那份“觉悟”。你得先知道自己在“抽”的不是烟,是肺,是年纪,是未来还能自由呼吸的每一天。

如果你身边有人还在抽烟,不要简单说“戒烟吧”,而是告诉他:肺不是用来“试错”的,等出问题了,后悔都来不及。每一根烟,都是在给肺部加一块“负担”,抽得越多,肺就压得越沉,直到有一天它再也“喘”不过气来了。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3,46(4):241-256.

来源:伍医生健康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