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5年第7期发表了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编写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25)》(以下简称“《指南》”)。《指南》主要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指征与风险评估、策略选择、重要技术、并发症防治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5年第7期发表了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编写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25)》(以下简称“《指南》”)。《指南》主要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指征与风险评估、策略选择、重要技术、并发症防治、抗栓治疗、其他药物治疗等方面给出推荐意见,突出了新技术、新药械的临床应用,旨在为我国PCI严格手术指征和规范实施提供参考和指导。
《指南》明确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PCI指征定义。对于有典型心绞痛症状的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虽可采用无创冠状动脉影像学检查进行筛查,但冠状动脉造影依然是确定冠状动脉病变及其狭窄程度的通用标准,国际上通常将目测非左主干冠状动脉狭窄≥70%,左主干狭窄≥50%定义为显著狭窄。在我国,PCI的临床指征包括:心肌缺血症状典型的显著狭窄[非左主干>70%和(或)左主干>50%]以及心肌缺血症状不典型的严重狭窄(非左主干≥90%)病变。对于此类患者,PCI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和(或)改善预后。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将50%~70%的中度狭窄视为非左主干临界病变,一般无PCI指征,但若有负荷试验心肌缺血的证据,或达到冠状动脉功能学或腔内影像学检查相应的标准,便有PCI指征。《指南》进一步明确了SCAD、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策略选择。
重要技术方面,《指南》更新了动脉入路选择。经典入路是经股动脉穿刺并置鞘,但近年已将经桡动脉入路作为首选推荐。经尺动脉和近年使用的远桡动脉入路可作为桡动脉入路的补充;经肱动脉入路只在经股、桡动脉均失败后选择,且需由高年资(独立术者年限>5年)PCI术者实施或指导实施。《指南》对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及功能检查、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药物洗脱球囊扩张术、经导管血栓抽吸术、钙化病变预处理技术、机械循环辅助等方面均做了详细介绍。
《指南》还对冠状动脉相关并发症,出血、血栓和栓塞,穿刺血管并发症,对比剂并发症等方面进行了多处更新。《指南》指出,PCI虽技术成熟,但从穿刺入路动脉到PCI的操作全过程中,相关器械均可能对入路血管和冠状动脉造成损伤,产生严重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需警惕防范、及时发现和紧急救治,以确保患者安全。
编辑 | 左舒颖
责任编辑 | 左舒颖
审核 | 刘红霞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5年15期第9版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编辑:中华医学信息导报编辑委员会
地址:100052,北京市西城区东河沿街69号
总编辑:饶克勤
编辑部主任:韩静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