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什么?因为太多企业,尤其是那些正站在数字化转型十字路口的制造企业,正面临着一种普遍的困境。一方面,市场上的声音震耳欲聋,各种平台概念、技术名词——什么数字孪生、PaaS、SaaS、边缘计算 ——铺天盖地而来,让人眼花缭乱;另一方面,自己内部的需求却像一团迷雾
在今天,我们聊一个——说实话,有点被聊“烂”了,但又不得不聊的话题:工业互联网平台。
为什么?因为太多企业,尤其是那些正站在数字化转型十字路口的制造企业,正面临着一种普遍的困境。一方面,市场上的声音震耳欲聋,各种平台概念、技术名词——什么数字孪生、PaaS、SaaS、边缘计算 ——铺天盖地而来,让人眼花缭乱;另一方面,自己内部的需求却像一团迷雾,模模糊糊,抓不住重点。
于是,选型,这个本该是战略决策的动作,很多时候,就变成了一场豪赌。
赌赢了,一飞冲天。赌输了呢?投入的不仅是真金白银,更是宝贵的时间窗口和团队的信心。这代价,太沉重。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能让我们拨开云雾,看清本质,从而做出一个——不敢说100%完美,但至少是“不后悔”的决策?
经过长期的观察与思考,我们认为,答案是有的。关键在于,你必须跳出单纯比较“功能清单”的低维度陷阱,而是从三个更宏大、更根本的维度去审视和评估。
第一维度:业务价值维度 —— 回归原点,你究竟要解决什么?
我们先来做一个思想实验。
想象一下,你走进一家五金店,想买一个工具来挂一幅画。你是直接冲向最贵、功能最全的那把电钻——哪怕它能钻穿钢板——还是会先问问自己,“我只是想在石膏墙上打个孔”?
这听起来很可笑,但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选型中,类似的场景却在反复上演。许多企业被那些听起来无比强大的技术能力所吸引,却忽略了最根本的问题:我,到底要用它来解决什么业务问题?
平台的价值,最终要通过业务场景来体现 。是想提升设备综合效率(OEE)?还是优化供应链协同?亦或是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可追溯?这些问题的答案,直接决定了你需要的平台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因”。
一个强调设备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平台,和一个侧重于供应链资源配置的平台,其底层的逻辑、数据的颗粒度、应用开发的侧重点,必然是天差地别。因此,选型的第一步,绝不是看平台方给了你什么,而是彻底搞清楚——你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循“业务适用原则” 进行一次由内而外的自我剖析。这个过程,可能会很痛苦,因为它会逼着你去直面那些长期被“习以为常”所掩盖的管理顽疾和流程漏洞。
但这个过程,绝对值得。
是否存在一种可能性:我们今天之所以在选型上感到迷茫,恰恰是因为我们试图用一个外部的、看似万能的“技术解”,去掩盖一个内部的、亟待梳理的“管理题”?我们追逐的那个“平台”,或许只是一个更高级的“工具箱”,而我们真正缺失的,是那份能指导我们正确使用工具、梳理业务流程的“说明书”和“方法论”。如果连要解决的问题本身都定义不清,再强大的平台,最终也只会沦为一个昂贵的摆设。
第二维度:技术架构维度 —— 既要“顶天”,也要“立地”
好了,当我们明确了业务目标,接下来,自然就要审视平台的技术实力。
这是一个极其容易陷入误区的环节。一方面,我们不能被天花乱坠的营销说辞迷惑;另一方面,又不能因为自身技术储备不足而无法做出专业判断。
这里的核心,我们认为,在于把握两个关键点:“顶天”与“立地”。
“顶天”,指的是技术架构的前瞻性与开放性。一个优秀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其技术底座——通常我们称之为PaaS层 ——必须具备高度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它是否采用了云原生的架构?它对数据的处理能力、算法的承载能力如何?它的接口是否友好,能否方便地与企业现有的ERP、MES等系统进行集成?
这些问题,关乎的不仅仅是平台当前的功能,更是它未来的生命力。因为数字化转型,它不是一个项目,而是一个持续迭代、不断演进的过程。
然而,“顶天”固然重要,“立地”——也就是技术的成熟度、稳定性与安全性——则是一切的基石。根据国家标准《工业互联网平台选型要求》(GB/T 42562-2023)的指引,对平台关键技术能力、部署实施能力和安全防护能力的评估,是选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
一个技术概念再新潮的平台,如果连最基础的数据连接都频繁中断,如果系统三天两头出现宕机,如果连基本的网络安全防护都做不到位 那么它所描绘的任何宏大蓝图,都无异于空中楼阁。
我们不妨大胆地提出一个疑问:当我们评估一个平台的技术架构时,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否过于集中在那些“看得见”的酷炫功能上,而忽视了那些“看不见”的——比如平台的代码质量、系统的容错机制、数据灾备的逻辑,以及面对安全攻击时的响应速度?我们今天所选择的这个技术架构,在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之后,是会成为支撑企业敏捷创新的坚实地基,还是会变成一个积重难返、难以维护的“技术孤岛”?这之间的差别,往往就藏在那些不被我们重视的“立地”细节里。
第三维度:生态演化维度 —— 选择平台,更是选择一个“朋友圈”和未来
如果说,业务维度决定了我们“为什么出发”,技术维度决定了我们能“走多快”,那么生态维度,则决定了我们能“走多远”。
这可能是三个维度中最容易被忽略,但从长远来看,却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工业互联网平台,它本质上不是一个一次性交付的“产品”,而是一个持续生长的“生命体”。它的价值,不仅仅来自于平台供应商自身的技术研发,更来自于其周围所凝聚的生态力量,包括开发者社区、合作伙伴、解决方案提供商,以及广大的用户群体 。
一个平台的生态越繁荣,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当你遇到一个独特的业务难题时,很可能在这个生态里已经有人开发出了相应的工业APP,你不需要从零开始;意味着当你的团队需要技术培训时,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社区支持;意味着平台本身在持续地吸收来自各行各业的实践经验,从而不断地自我迭代和进化。
因此,评估一个平台,你不能只看它的产品手册,你还要去观察它的“生态健康度”。它的实施交付能力如何 ?它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怎么样 ?它是否在积极地培育和赋能开发者?它对合作伙伴的开放程度有多高?
选择一个平台,本质上,是在选择一个长期的合作伙伴,是在选择加入一个“朋友圈”。这个朋友圈的质量、活力和发展方向,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数字化转型的天花板。
所以,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我们评估一个平台的终极标准,不应仅仅是它“现在”拥有什么功能,而更是它能“链接”到多少资源,以及它在“未来”可能演化出多少种新的能力?我们购买的,不应该只是一个软件授权,而应该是一张通往更广阔的数字化世界的“门票”。这张门票的价值,最终取决于那个世界本身的丰富度和成长性。
总而言之,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选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考验的,是一家企业的战略定力、业务洞察力与技术前瞻性。
从业务价值出发,确保方向正确;
以技术架构为基,保障行稳致远;
用生态演化的眼光,拥抱无限未来。
只有建立起这样一套立体的、多维度的评估体系,我们才能真正穿透那些纷繁复杂的技术表象,抓住问题的本质,从而做出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明智决策。
毕竟,在数字化转型的漫长征途上,选择,永远比努力更重要。
来源:思为交互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