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造林绿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城市发展的需要,更是民心所向。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市动员、全民参与开展义务植树活动,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以更大力度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孙娅玮)造林绿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城市发展的需要,更是民心所向。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市动员、全民参与开展义务植树活动,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以更大力度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从弹筝湖到龙隐寺,从望驾山到十里铺,从安国白杨林到白水焦庄……满眼皆绿、处处皆景。东西跨度60多公里,分三条轴线,由西到东,从山底到山顶,栽满了油松、云杉、刺槐、山毛桃等各类苗木,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高质量绿化平凉中心城区南北面山12.3万亩,面山绿化覆盖率由5%提高到72%,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58平方米,初步构建了中心城区南北面山生态大背景和城市绿色生态圈。
春日的阳光洒在安国镇白杨林村“平凉日报微友林”,2000余棵松树迎风舒展枝叶。这片郁郁葱葱的林子,开始于2018年4月1日。7年来,通过“认领一棵树同植一片绿”平凉日报微友植树造林活动,使最初的200名志愿者发展成上千人,让当初种下的300棵幼苗变成2000株绿荫。由一棵树到一片林,七年坚守见证市民生态意识的拔节生长。
市民生态意识的提高是我市不断创新全民义务植树形式的成果。我市深入推进“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积极组织线上线下活动,持续开展森林城市、森林小镇和森林乡村建设,推进绿化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营区、进厂区、进矿区,让“人人参与”的植绿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实现车在林中行、人在画中游。
“为广泛动员全社会全面履行义务植树法定职责,实行了领导带头、率先垂范,采取项目支撑、财政补助、部门助力、投工投劳的方式,深入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市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先后有67万干部群众完成义务植树614万株,建成崆峒镇西沟村圆顶山、华亭市皇甫山、泾川县汭丰镇龙王村西岭、灵台县西屯镇穆村—任家坡村、崇信县锦屏镇散花沟等义务植树基地11处1.7万亩。
三分造,七分管,播绿更需护绿。
——制定林长制改革提质增效工作方案,推行“四单一函”机制,健全完善林长组织、责任落实、制度保障、考核评价、智慧管理“五大体系”。
——加强新造林管护,对新造幼林地全面落实封山育林措施,加大退化林改造修复,开展森林抚育管理,及时补植补造,提高成活率和保存率。
——依法依规严格监督执法,切实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强化野外火源监管,严肃查处乱砍滥伐、非法开垦、非法侵占林地等违法行为。
——健全完善林草资源管护制度,严格落实封山禁牧措施,落实管护责任,保护造林绿化成果。
从全面落实《平凉市科学绿化实施意见》,到制定印发《平凉市2024年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实施方案》,绿色平凉“蓝图”正在一点一点展现……
从我市被纳入“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到平凉市陇中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项目建设,平凉“扩绿”的脚步没有停歇……
我市抢抓战略机遇,以大项目支撑大发展。创新管理模式,采取“项目法人管理、委托县(区)实施、市级统一报账”的办法,严格落实“一包三年,包栽保活”工作机制,按照挖好一个标准坑、栽好一棵优质苗、浇足一桶定根水的标准,采用大规格苗木栽植,全力推进平凉市陇中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项目建设,去年完成造林封育21.4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04万亩、退化林修复15.66万亩、封山育林3.72万亩。
通过坚持不懈努力,全市有林地面积由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130万亩增加到555.3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7.8%提高到33.8%,林草覆盖率46.07%,城乡生态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等称号。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发展谋划之年。全市将聚焦“三区一城市”目标定位,以林长制为引领,以“三北”国家重点林草项目为支撑,以全民义务植树为抓手,推动国土绿化由“大写意”向“工笔画”转变,让绿色成为平凉高质量发展最靓丽的底色。
来源:平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