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条名为《汝瓷》的视频在被人民日报转载了。视频中,年轻匠人山白身着素衣,以传统技法烧制天青釉瓷器。泥与火的交融、釉色开片的瞬间、器型流转的光泽,让数百万网友直呼“美到窒息”。
近日,一条名为《汝瓷》的视频在被人民日报转载了。视频中,年轻匠人山白身着素衣,以传统技法烧制天青釉瓷器。泥与火的交融、釉色开片的瞬间、器型流转的光泽,让数百万网友直呼“美到窒息”。
图片素材来源于抖音截图
图片素材来源于抖音截图
而在这条视频的评论区,一条提问引发热议:“这么美的技艺,如何避免被抄袭?”这恰恰将非遗传承推向了一个更深层的议题——当传统文化遇上现代知识产权保护,我们该如何守护匠心的“天青色”?
图片素材来源于抖音截图
一、汝瓷:从宋徽宗“雨过天青”到短视频时代的破圈
汝瓷,始于北宋,因“雨过天青色”的釉色被宋徽宗奉为御瓷之首。千年后,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曾一度面临断代危机。而山白的视频之所以能引发共鸣,正是因为他在传统与潮流之间找到了平衡:
用现代镜头语言激活古老技艺:短视频的碎片化传播放大了汝瓷烧制中“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视觉奇观,让年轻人直观感受到非遗的“高级感”。
匠人IP打造文化符号:山白不仅展示技艺,更以“当代汝瓷守艺人”的形象传递坚守与热爱的价值观,让非遗从“博物馆展品”变为有温度的生命体。
二、非遗商标注册:为千年技艺穿上“法律铠甲”
汝瓷走红后,市场上迅速出现大量仿制品。某电商平台甚至出现“99元包邮汝瓷套组”,粗制滥造的产品严重损害了汝瓷的文化价值和市场生态。这暴露出非遗传承中一个长期痛点: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让传统文化沦为商业乱象的牺牲品。
非遗商标注册,正是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
地域品牌保护:如“汝州汝瓷”地理标志商标,可防止非原产地商家滥用“汝瓷”之名,维护原真性;
匠人独创性确权:山白独创的釉色配方、器型设计,可通过商标、专利进行确权,避免创意被盗用;
文化溢价赋能:带有官方认证商标的汝瓷,能形成“非遗正品”消费认知,提升市场竞争力。
(案例链接:宜兴紫砂、景德镇瓷器均通过地理标志商标实现产值翻倍)
三、非遗IP化:让传统文化在商业中“活”起来
知识产权保护并非要将非遗束之高阁,而是为了更可持续的传承。参考故宫文创、敦煌IP的爆款逻辑,非遗商标完全可以成为文化破圈的杠杆:
跨界联名:汝瓷商标+茶饮品牌推出“天青釉限定杯”,用潮流载体触达新人群;
数字资产开发:将汝瓷经典纹样进行商标备案,开放给游戏、元宇宙场景使用;
体验经济赋能:以“非遗工坊”商标认证线下体验空间,打造沉浸式文化消费。
正如山白在采访中所说:“商标不是枷锁,而是为了让真正的手艺人有尊严地活下去。”
四、政策红利:国家非遗保护2.0时代已来
202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文旅部发布《关于加强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
建立非遗名录与商标注册联动机制;
支持非遗传承人申请“老字号”“地理标志”;
严打恶意抢注非遗商标行为。
政策“组合拳”下,非遗正从“被动抢救”转向“主动确权”,而每一个关注、转发、消费非遗的普通人,都在成为这场文化保卫战的参与者。
尚尚总结:
山白的汝瓷视频,让我们看见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惊艳生命力;而商标与知识产权的介入,则为这种生命力加上了“不会消失的密码”。非遗的传承,从来不只是匠人的独行,而是法律、商业、传播与公众意识的合力共筑。下一次当你为一件汝瓷作品心动时,不妨多看一眼底部的商标——那里烙印着千年窑火的故事,也写满了这个时代对文明的敬畏。
想要快速切入市场,得有个好商标好名字,欢迎留言咨询~
注:(尚标原创,转载备注出处)
来源:尚标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