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儒家忠君思想在明朝君主专制制度发挥深刻作用和重大影响。明朝历史延续276年,出现了权臣当政、宦官专政的局面,没有出现汉唐时期皇帝被废立被杀害的局面,没有出现王朝被推翻的迹象,反而是皇权稳固,得以近300年的延续。主要在于思想性、制度性,也在于政治运行和变化的偶
儒家忠君思想在明朝君主专制制度发挥深刻作用和重大影响。明朝历史延续276年,出现了权臣当政、宦官专政的局面,没有出现汉唐时期皇帝被废立被杀害的局面,没有出现王朝被推翻的迹象,反而是皇权稳固,得以近300年的延续。主要在于思想性、制度性,也在于政治运行和变化的偶然性。
北宋时期确立的程朱理学,以及儒家思想忠君爱国数千年的浸淫日久,尤其是宋朝以来的纲常理论深入人心,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和广泛传播,产生了稳固的政治基础和社会根源,使忠于皇帝,就是忠于王朝,忠于国家,忠于民族,成为普遍的忠诚坚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
对于君王的忠贞不渝和改良式的提升,而不是革命性的推翻皇帝,建立新王朝。在于儒家思想的力量产生的巨大的维护君主权力的基础,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力,形成了基本的规则和价值标准,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尤其是明太祖推翻了蒙古王朝,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激发了民族自觉和自信心,更加维护王朝的稳定和发展。宋朝所确立的普遍教育原则,使平民百姓在思想上文化上更加武装到头脑,发挥稳固作用。
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朱熹雕像
明朝宦官专权乱政,更重要的在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大作用和威力,使宦官牢固难以执掌军政大权,难能形成忤逆之力。以宦官专政为例,明太祖立下铁牌,定下祖训命令内官不得干预朝政,以防范宦官群体对政治的影响和破坏。
并且为了打击权臣当政,罢中书废宰相建立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皇权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地位,完全凌驾于任何组织和个人之上,并建立锦衣卫特务机构,附属于皇帝之身,以维护君主专制权力。
这就确立了君权的组织架构和制度基础,使后世没有力量和能力颠覆动摇君主专权。但是明成祖朱棣4年后就破坏了明代主确立的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训,信任和重用在经验之役中立功的宦官。
一方面派遣内官监太监郑和六下西洋,另一方面建立另一特务机构东厂由宦官负责,并操控锦衣卫,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厂卫制度。也成为维护皇权的工具和手段,酷法政治的帮凶,制造冤假错案的凶手。
明朝宦官专政者大多没能善终,没有机会和能力左右支配皇帝,使王朝得以延续。明宣宗有教宦官读书识字,在晚年赋予司礼监太监代行皇帝批红权力,为明中期以后宦官专政干政乱政提供了政治基础和权力空间。也就出现了明英宗时期司礼监太监王振专政的局面,也是明朝专政第一人。十年时间,发生了土木堡之变,王振被部属杀死,没能使专政乱政持续下去。
明宪宗时期的御马监太监汪直干政乱政,新建立另一特务机构西厂,陷害忠良,制造混乱,后被罢职外放。明武宗时期的那关键太监刘瑾被称为立皇帝,掌握大权,陷害朝臣,飞扬跋扈,后被凌迟处死。
明朝宦官专政第一人司礼监太监王振像
明熹宗时期的阉党头目魏忠贤,被称为九千岁,权力巨大,祸国殃民。最终被明思宗崇祯皇帝罢官归乡,被迫自杀。四大宦官干政乱政者没有善终。但是王振和魏忠贤代行或窃取皇帝权力,开启或达到了宦官专权的顶峰,时间久了,权力膨胀就有可能危及皇帝。可惜历史没有假设,他们都是死有余辜。
权臣当政以奸臣严嵩和独裁宰相张居正为代表,严嵩谄媚惧怕皇帝,没有完全掌握军权政权,嘉靖皇帝足以控制严嵩,最终被免官。
张居正忠君爱国,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始终维护王朝的稳定和发展。更是从王朝的长远利益出发,改革进取,努力拼搏,使王朝更加强大,没有出现篡权谋利的想法和迹象。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在起作用,王朝稳定在曲折中进步延续。
来源:鹤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