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粮食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就拿2023年来说,澳大利亚的大麦减少了惊人的29%,而小麦更是减少了33%之多。
文|知史通今
编辑|知史通今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粮食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就拿2023年来说,澳大利亚的大麦减少了惊人的29%,而小麦更是减少了33%之多。
为此我国未雨绸缪,从几年之前就开始对沙漠农业进行研究,力求提高粮食产量。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竟然阴差阳错的解决了世界性难题。
说到提高粮食产量,按理来说最先想到的应该是使用高产技术合理利用每一片土地,可是土地也需要休息,频繁的耕种可能会对肥沃的土壤造成不利的影响。
于是,干脆从问题本身出发,直接增加可耕种的土地。从这方面来说,我国现有的耕地数量大致都已经定型了,从哪里再去找出来新的呢?难不成要把城市推平变成耕地吗?
当然不是!其实有庞大的土地面积被我们下意识忽视了,那就是沙漠。
这个地方面积广阔,在我国就足足有70万平方千米,除此之外还有50多万平方千米的戈壁,从全球范围来看,沙漠占比竟然达到地球总面积的五分之一,而且这里没有住人,不需要人们搬家,这里没有树木,不会减少森林面积,多好的“种地仙境”啊。
唯一的问题就是沙漠环境有些恶劣,干旱缺水、盐碱化、缺乏养分等问题让在沙漠种庄稼成为了天方夜谭,但是这么大的土地面积被闲置确实可惜,不如着手去研究一下。
说干就干!专家们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麦盖提县选为试验点,三面环绕的沙漠给研究带来了不小的难度,除此之外15万亩的重度盐碱地和46万亩的轻度盐碱地再加上远远高于蒸发量的降水量也让研究变得前途未卜。
发现问题之后应该做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退缩,专家们深刻践行着这一点。
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沙漠流动性太大这一问题,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流沙,人都能陷进去就更不要说种子,可能在种进种子之后的下一秒那你就不知道种子跑到那里去了。
在这个问题上专家选择的解决方案是“增加有机质施用”和“使用固沙保水剂”。将沙土中的有机质含量增加到百分之三就可以让它变成含有机质土,有机质土可以让贫瘠的土地变得更有活力,那么庄稼所需要的养分就有着落了。
固沙保水剂更是一种植物微型水库,在水源极度匮乏下,它能锁住本就不多的水分,在锁水的同时还不耽误空气在土壤中流通。
当前一个问题解决了后面的问题也会接踵而至,“固沙”解决了,那么我们迎来了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缺水!
水乃万物之源,没有水就算有再肥沃的土壤也无济于事。这个时候,大家所熟悉的滴灌技术就用的上了。
滴灌技术简直就是干旱地区的救赎,对水95%的超高使用率不管是谁来了都要说一句“强”!再加上将滴灌技术和施肥进行结合,使肥料溶解在水中和水一起进入到灌溉系统当中,实在是奇思妙想。
在种植条件差不多被解决后,专家们的目光停留在了小麦品种上面。一般的小麦品种肯定不好适应这种艰难的环境,但是“新东20”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它是专门为干旱地区所研究的小麦品种,不仅有耐旱能力,还有着极其厉害的抗盐碱能力,有着“沙漠战士”的美称。
既然肉眼可见的问题都有了应对方法,专家们就开始着手进行耕种,通过对各种数据的严格把控,种子终于被播种下去了。专家们想象着小麦茁壮成长的样子,又看着面前还没有反应的麦田,不由得担心。
让大家高兴的是,专家的担心是多余的,麦子长势很好,它们不仅长了出来,还长得很棒!
仅仅是种子产量就惊人的达到了290公斤,只是看这个数据可能看不出来有什么震惊的,换个说法,290公斤是我国平均每亩小麦产量的二倍!这只是震惊世界的第一步罢了。
经过我国对这方面不间断地研究,我们发现麦秸秆也是有重要作用的,它在腐烂之前可以形成草方格,防风固沙;在腐烂之后,能够增加土壤的有机物,提升土壤肥沃程度。
与此同时,专家们研究的“京麦183”也有了进一步进展,这个品种不但有“新东20”的优点,更令人震惊的是,它能够削减土壤的盐碱程度。
一点一点减弱土壤的盐碱程度,现在可能看不出来什么,但是要是种5年种10年呢,或许在未来某一天,我们就能看到沙漠长出绿植。
这不仅仅对我国粮食产量和沙漠治理有着积极的作用,甚至可能会直接影响世界的荒漠化进程!
这一成果一经发现就立刻引来了多个国家的注意,他们纷纷表示自己很看好这一成果,期待和中国进行更加密切的探讨和研究。
中国对全球荒漠化的治理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不仅能让我国农业向前迈进一大步,更能增加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毕竟不仅仅只有我国有沙漠戈壁,在世界范围内荒漠化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持续的研究之下,我国种植技术和能力将不断上涨,如果沙漠地区都能以这种方式进行合理利用,那么全球粮食问题将迎刃而解,土地荒漠化问题也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对全球荒漠化的治理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不仅能让我国农业向前迈进一大步,更能增加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场研究成为了全球所关注的焦点,除此之外,因为不同的沙漠有着不同的特征,更需要有不同的治理手段,我们也必将持续研究出更多的治理方法,为全球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大众日报2024-06-25(“沙漠小麦”亩产294公斤,如何做到的?)
环球网2024-06-23 (黄沙→绿洲 沙漠种麦人教你如何种麦治沙)
来源:知史通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