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扬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外部压力加大、风险挑战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加压奋进、实干争先。全市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稳中向新、稳中向优的发展态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扬州新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2024年,扬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外部压力加大、风险挑战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加压奋进、实干争先。全市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稳中向新、稳中向优的发展态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扬州新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809.6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6.72亿元,同比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3653.54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3809.38亿元,增长5.7%。
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6.28万户,其中,新登记企业(含分支机构)2.60万户,新登记个体工商户3.67万户,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90户。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41万人,面向城乡劳动者、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4万人次,创业带动就业3.43万人,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82万人。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0%,非食品价格上涨0.3%。
二、农林牧渔业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88.33万亩,同比增长0.3%,其中,夏粮播种面积270.11万亩,同比增长0.4%;秋粮播种面积318.22万亩,同比增长0.2%。全年粮食亩产492.20公斤,全年粮食总产289.58万吨。全年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100.58万亩,同比增长1.9%;全年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64.21万吨,同比增长3.6%。水产品总产量42.8万吨,同比增长3.1%。
三、工业
全市4348家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按门类分,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
六大主导产业集群产值同比增长4.8%,对全部规上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达90%以上。其中,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同比增长12.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同比增长10.1%,高端装备产业同比增长8.8%,新能源产业增长4.9%,生命健康产业同比增长0.4%。
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373.5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5.1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1%;第二产业240.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7%,其中工业用电238.1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9%;第三产业65.6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9%;城乡居民生活用电61.7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8%,其中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8.7%。
五、国内贸易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70.54亿元,同比增长6.6%,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7.3亿元,同比增长12.1%。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限额以上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018.58亿元,同比增长11.2%;限额以上乡村消费品零售额88.72亿元,同比增长24%。
六、开放型经济
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231.3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出口996.3亿元,同比增长17.0%;进口235.0亿元,同比增长14.4%。
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881.6亿元,同比增长10.7%,占比71.6%;加工贸易进出口285.1亿元,同比增长35.7%,占比23.2%。
全市实际使用外资13.14亿美元,同比增长7.7%。从产业分布看,制造业使用外资6.18亿美元,高技术产业使用外资2.24亿美元。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市货运总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完成2亿吨和822.91亿吨公里,分别增长2.2%和5.8%;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完成2012.1万人和5.86亿人公里,分别增长23.3%和4.2%;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6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80.33万标箱。扬泰机场新开通2个国内通航点,累计开通通航点40个,其中国内38个,国际(地区)2个;机场累计完成旅客吞吐量364.86万人次,增长11.8%;完成货邮吞吐量1.26万吨,增长19.3%。全市新增汽车6.61万辆,全市机动车保有量122.45万辆,同比增长5.7%,全市机动车驾驶人总数176.73万人,其中汽车驾驶人168.34万人。
全市邮政通讯业务收入124.50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通讯业务收入70.66亿元,同比增长7.9%;邮政业务收入53.84亿元,同比增长6.1%。年末电话用户653.37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576.52万户,同比增长2.3%。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73.45万户,同比增长5.9%。
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929.81万人次,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1922.62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036.88亿元。全市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59家,省级旅游度假区4个;省级以上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含创建单位)6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12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以上旅游休闲街区3个,其中国家级2个。
八、财政、金融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1.18亿元,同比增长3.9%。税收收入279.71亿元,同比增长1.0%,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77.4%。主体税种中,增值税131.42亿元,企业所得税30.38亿元,个人所得税11.97亿元。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28.73亿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3.37亿元,公共安全支出43.28亿元,教育支出104.27亿元,科学技术支出16.72亿元,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11.95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0.23亿元,卫生健康支出56.41亿元,节能环保支出17.68亿元,农林水事务支出70.28亿元,交通运输支出28.47亿元,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12.77亿元,住房保障支出54.49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501.05亿元。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0817.16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住户存款余额6655.69亿元,同比增长13.3%。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0976.02亿元,同比增长12.5%。
年末全市证券机构合格主资金账户105.98万户,比上年末增加7.39万户,同比增长7.5%。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58.50亿元,同比增长53.0%。证券交易额 24011.03亿元,比上年增加4532.57 亿元,增长23.3%。
全市各类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261.31亿元,同比增长12.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0.37亿元,寿险保费收入170.93亿元,健康险保费收入36.59亿元,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3.43亿元。累计赔付支出102.95亿元,同比增长20.0%。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35.77亿元,寿险赔付支出55.99亿元,健康险赔付支出9.35亿元,意外伤害险赔付支出1.84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市完成专利授权量19045件,发明专利授权4315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2.65件。
全年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32家,获批1家省独角兽企业、6家潜在独角兽企业、35家省瞪羚企业,组建22家创新联合体、集聚创新主体超160家。
年末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744所,其中普通高校8所、技工院校12所、中等职业学校9所、普通中学166所、小学179所、幼儿园361所。在校学生69.1万人,毕业生19.4万人,招生18.3万人,拥有专任教师4.9万人。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全市共有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8个,登记备案的国有登记注册博物馆17个(含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全市建成开放城市书房70家、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333个。
全年举办扬州鉴真半程马拉松赛、大运河城市足球精英邀请赛等全国性及以上赛事活动33项次,省级赛事活动超100项次,全年市外来扬参赛观赛人数超35万人次。
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184个,其中医院10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8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30782张,其中医院拥有病床21255张。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6244人,其中医院卫生技术人员18566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608人,妇幼卫生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392人。全市共有乡镇卫生院53个,床位数5295张,乡镇卫生技术人员5828人,乡村医生966人。
十一、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
全市新增城市道路45.93公里。新建(提升)各类公园20个,新增绿地196公顷。建成海绵示范项目50个、排水达标区11个。改造老旧小区133个,整治“飞线充电”小区106个,增设电动自行车充电端口10186个,完成既有住宅加装电梯50部。建成“乐享园林”项目13个,新建提升城市绿地面积200万平方米。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442.18万人。年末常住人口458.6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3.5%。城镇地区常住人口为337.13万人;乡村地区常住人口为121.55万人。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439元,同比增长5.7%,其中工资性收入30543元,同比增长6.5%;经营净收入7786元,同比增长4.3%;财产净收入3742元,同比增长2.6%;转移净收入8368元,同比增长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614元,同比增长5.0%,其中工资性收入36401元,同比增长5.9%;经营净收入7816元,同比增长3.6%;财产净收入5378元,同比增长1.7%;转移净收入10019元,同比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07元,同比增长6.7%,其中工资性收入19795元,同比增长7.0%;经营净收入7730元,同比增长5.7%;财产净收入742元,同比增长5.2%;转移净收入5340元,同比增长7.5%。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2483元,同比增长7.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5572元,同比增长6.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816元,同比增长9.6%。
年末全市城乡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325.48万人、433.97万人、100.72万人、82.6万人和101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每人每月220元提高到240元。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710元。城乡低保月人均标准提高到830元。
注:
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部分指标数据因统计口径调整,较上年不具可比性。
来源: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