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五点的农贸市场,王阿姨攥着退休金本,踮脚张望着货架顶层,玻璃柜里,一颗颗“水果西兰花”泛着诡异荧光,标价牌上“膳食纤维含量相当于吃掉15根香蕉”的字样刺得她眼眶发酸。
凌晨五点的农贸市场,王阿姨攥着退休金本,踮脚张望着货架顶层,玻璃柜里,一颗颗“水果西兰花”泛着诡异荧光,标价牌上“膳食纤维含量相当于吃掉15根香蕉”的字样刺得她眼眶发酸。
这是她第三次被水果骗局割韭菜了——去年买回的“藏乌梨”切开后发黑腐烂,前年景区买的“金西梅”甜得齁嗓子,如今连菜市场都开始用“水果”二字忽悠人,央视最近曝光的五大骗局,揭开了水果市场光鲜表象下的肮脏交易,更折射出消费者在信息时代下的无奈与困境。
那么这些骗人的水果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吃了会又什么危害?
在2021年的夏天,杭州的林女士在直播间被“糖分爆炸桃”吸引,主播举着裂口流蜜的桃子高喊,百分百是自然爆裂,营养是普通桃子的好几倍,当然价格也是普通桃子的好几倍,收到货后,她发现这些桃子表皮布满霉斑,掰开后果肉干瘪发苦,甚至夹杂着黑色斑点。
原来,所谓“爆炸桃”不过是冬桃因雨水过多膨胀裂口的次品,商家却将其包装成“网红水果”,裂口处发霉后仍以“吸收天地灵气”的名义高价售卖,实验研究数据显示,霉变水果含黄曲霉素,致癌风险增加20倍。
而这种桃子却在网上成了抢手货,自其2021年在互联网上爆火以后,有些直播间一天就可以卖出五万斤左右,实际上却是商家把坏的桃子更换了一个名字。
林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在云南某水果批发市场,记者暗访发现,商家将裂桃浸泡在糖精水中,再加上防腐剂,短短三小时就能加工出上百斤,糖衣爆桃,这些桃子最终流向景区和社区团购,成为中老年人的健康陷阱。
在成都的宽窄巷子里面,一位来自重庆的刘大爷攥着40元买来的“金西梅”,满脸期待地咬下第一口,晶莹剔透的果肉瞬间在嘴里爆开,甜得发苦的汁水让他猛地咳嗽,摊主笑着解释:“这是高原特产,甜过初恋!”
可刘大爷不知道,这所谓的“金西梅”实则是未成熟的小桃子,经糖精、色素和防腐剂腌制后制成,成本不足5元一斤,长期食用的话会损害人的肝肾,而景区里售价40元一斤的“宝石果”,不过是商家收割游客钱包的“糖衣炮弹”。
更讽刺的是,这种骗局竟被包装成“扶贫助农”,某短视频平台博主宣称,金西梅是云南山区特有品种,收购价高达8元/斤,带动了当地果农脱贫,然而林业部门调查发现,云南从未种植过金西梅,所谓“扶贫果”不过是普通桃子的化学加工品。
在西藏林芝的直播间里,一名主播手持乌黑发亮的“藏乌梨”高喊:“青藏高原富硒神果,抗癌抗衰,30元一个!”山东临沂的赵女士心动不已,一口气买了六个,切开后,她发现果肉发黄流水,物流单号显示发货地竟是山东临沂。
原来,这种“高原黑梨”不是种出来的,其实是普通梨经高温烘烤染色而成,成本不足2元,高温处理还可能产生致癌物,西藏农业农村厅调查后明确表示,当地从未种植过所谓“藏乌梨”,青藏高原本地只有雪梨。
这种骗局利用消费者对高原特产的迷信,将普通水果加工成“抗癌神器”,单颗利润高达百倍,更恶劣的是,部分商家将发霉变质的梨子染色后二次销售,直接威胁消费者健康。
在海南三亚的芒果园里,果农阿强看着树上歪歪扭扭的畸形果直叹气,这些因光照不足发育不良的“辣椒芒”,果核细如牙签,果肉稀烂酸涩,本该被淘汰,可到了电商平台,它们却成了“稀有品种”,售价20元/斤,被包装成“果中爱马仕”,网友调侃:“买辣椒芒的,都是被外形骗的冤大头。”
广东的陈女士网购了一箱辣椒芒,收到货后气得摔了手机:“这哪是芒果?分明是穿辣椒皮的土豆!”她向平台投诉,却被告知“外形独特是特色”,事实上,这些畸形果多来自广西、云南的种植基地,商家通过修剪、打蜡后高价卖出,利润率超300%。
云南丽江的古城里,游客李先生被“金沙果”吸引,通体金黄、汁水丰盈的水果,标价20元一个,号称“产自金沙江边,养颜效果赛燕窝”,他咬下第一口,苦涩的化学味让他当场呕吐,原来,这所谓的“天价水果”不过是椰子剥皮后涂蜡制成,成本不足1元。
商家还编造出“金沙果”的神话,声称其外壳在江水中浸泡千年,富含神秘矿物质,然而,云南农业专家揭露,金沙江流域从未有过这种水果,所谓“养颜功效”纯属无稽之谈,更讽刺的是,部分“金沙果”因涂蜡不均,消费者食用后出现肠胃不适,商家却辩称“这是高原水果的独特风味”。
从“水果西兰花”到“藏乌梨”,从“金西梅”到“辣椒芒”,这些骗局背后,全部都是商家对利润的无底线追逐,也是消费者对“天然”“健康”标签的盲目迷信,央视的曝光揭开了冰山一角,但如何避免踩坑?
我们广大消费者需格外警惕,首先是商家夸大宣传。宣称“抗癌”“富硒”的水果,这里面90%是营销话术,其次是畸形外观,过于规整、反光或颜色艳丽的水果,可能经过化学处理,最后我们应该在正确的官方渠道进行选择购买,景区、路边摊是重灾区,优先选择商超或可信平台。
监管部门更需立刻行动,对虚假标注、以次充好等行为重拳打击,建立水果溯源体系,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毕竟,水果本是自然的馈赠,不该成为商家牟利的工具。
来源:今观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