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新月销量,极氪在售6款车型,最高极氪7X 5064辆,最低极氪MIX 130辆;领克在售10款车型,最高领克03 销售5542辆,最低领克06 EM-P 143辆。
极氪和领克合并在波澜不惊中度过了风险最大的舆论接受期。
在好的财报数据表现下进行整合,总会让人更容易理解它的合理性。事实上,这是一场不得不进行的及时聚焦。
最新月销量,极氪在售6款车型,最高极氪7X 5064辆,最低极氪MIX 130辆;领克在售10款车型,最高领克03 销售5542辆,最低领克06 EM-P 143辆。
两大品牌均没有爆款车型、16款在售车型平均月销不足2000辆、价位极度重叠、运营各自独立,在一个体系内,能够有这样的两个品牌同时存在,本身就是极具理想主义色彩的事情。
两个品牌合并后,极氪定位30万元及以上新能源豪华市场,主打中大型及中型车,中型车聚焦纯电,大型车聚焦超级电混;而领克主打20万元及以上市场,小型车聚焦纯电,中大型车聚焦混动。
这也意味着此前极氪向下20万元以下和领克向上30万元以上的越界产品,不可避免地要进行重新换标、转换渠道,甚至关停,加上两个品牌的定位、传播、资源匹配等等,都是极具挑战的事情。
合并的难题才刚刚开始。
极氪、领克品牌尽管按照价位进行了重新切割,但是相比成熟的国际汽车品牌定位,吉利体系内的品牌划分颗粒度还是过细,未来是否会殊途同归,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极氪拉入领克组成更大的业务单元,至少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极氪品牌单独扭亏很难实现。
2024年,极氪尽管实现销售和营收高增长,但全年仍亏损57.9亿元。在高投入下,特别是受没有爆款车型,车型平均销量不及预期因素影响,短期内很难实现销量翻番,甚至整体盈利。
汽车市场的最大魅力在于,每家企业都没有掌握爆款秘笈。极氪除了001个别月份销量过万以外,大部分产品表现并不亮眼。
尽管纯电产品在高端领域有局限性,但毕竟还有小米、特斯拉在前面领跑。
整合后,极氪2025年将推5款新车,其中4款混动,可以看出极氪对高端纯电产品并没有跳出那个“局限性”认知,马上进入下一轮密集的混动产品爆款试验。
其次,极氪极致产品创新无法赢得消费者感性回应。
极氪在产品设计和功能配置上是近年来最抢眼的品牌之一,但显然在目前的条件下,这样的改变撬动不了消费者的强烈感性回应以及销量的质变。极氪没有打造出像小米那样的爆款纯电产品,难道只是因为高端纯电的局限性吗?恐怕也不尽然。
再次,极氪升维打击并不成功。
中国品牌汽车借助新能源革命契机,更多实施的是性价比层面的降维打击。所不同的是,极氪甚至尝试了升维战术,极氪X最初以紧凑级的车型尺寸,20万元起的定价,希望重新定义高品质新能源车,目前来看并不成功,这一产品降价后划至领克旗下已不可避免。
极致的产品投放数量、脑洞大开的产品创新,并没有让极氪单飞成功。
不进行整合和必要的回缩,上马混动、分担研发投入都很难顺利落地,短时间内单独盈利更无从谈起。
极氪和领克目前的状态,是吉利也是部分中国头部车企的缩影。
极氪和领克合并后,各自砍掉了20%以上规划产品数量,后续的平台整合、降本目标也在同步进行。
20-30万元的领克、30万元以上的极氪,这样的划分方式也是一种尝试。但难说一定能成功。
有限的资源要在中高端车型上做出两个方向的投入,还不是极致的聚焦。好比20-30万元的奥迪和30万元的奥迪,要做两个品牌、两种定位。
吉利未来更极致的聚焦,更大范围的整合或很快就会到来。
来源:男风时尚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