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身上的衣服、碗里的米饭、生活中的钢铁制品竟然是这样制造出来的……”新余九中初二年级的教室里学生们惊叹连连。近日,“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经新余市教体局与市社科联历时三年精心编写,终于变成一套属于学生们的《天工开物文化学生读物》,在全市
“身上的衣服、碗里的米饭、生活中的钢铁制品竟然是这样制造出来的……”新余九中初二年级的教室里学生们惊叹连连。近日,“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经新余市教体局与市社科联历时三年精心编写,终于变成一套属于学生们的《天工开物文化学生读物》,在全市中小学发放7.4万册。
“同学们知道吗?你们手中的这本书的原著《天工开物》,384年前就诞生在新余。”9月1日,在新余九中初二年级的教室里,市教体局基教科干部祖丽皮耶·喀哈尔正向同学们热情介绍。她一边发放读本,一边说:“它不仅讲技术,更传递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希望大家能从中读懂家乡、读懂文化、读懂传承。”
一拿到书,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初二(10)班的张宇辰兴奋地说:“我以前就听说过《天工开物》,但没想到它离我们这么近!书里还有很多插图和故事,一点都不枯燥,感觉像在看古代版的‘科技纪录片’!”
天工开物文化蕴藏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和宽厚的时代价值,是值得新余自豪、富有挖掘价值、具有现实意义的本土主流文化。基于其重要价值,中共新余市委九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充分挖掘我市七夕爱情文化、天工开物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创业创新文化内涵。
“用‘讲故事的方式讲道理’是这套书的突出特点,我们希望用这样一套宣传天工开物文化的读物来打造与世界对话的文化名片,向青少年解读、传播天工开物文化、激发文化认同感、自豪感。”《天工开物文化学生读物》作者之一尹晓林说道。
《天工开物文化学生读物》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改编”,而是一次从零开始的深度创作。本书按学段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版本。小学版生动有趣,插入大量图画、卡通,初中版注重启发与品读原著,高中版则引导思考“工匠精神”与“民本思想”等重要思想。本学期发放覆盖全市小学四年级、初中二年级。
尹晓林透露:“我们坚持四个关键词:原创、人文、地域、通俗。不抄不乱改,而是深度梳理天工开物文化的精神脉络。”原著中包括冶炼、造船、陶瓷等130多种技术与新余这座工业城市息息相关,其中提及的118种物产新余就有117种。
“我们尤其注重地域性,比如宋应星曾在分宜任教谕,书中记录的生产技术——像冶铁、夏布等技术都源自新余本地的实践。明代新余的产铁量甚至占到全国的五分之一,这些真实的历史,我们都融进了读本。”至今为止,新余仍存有分宜凤凰山、简炉、上沂等6处煤矿旧址。
新余九中副校长刘生智表示:“这本书的发放对学校来说是一个开始。接下来我们将开展研学实践、博物馆课程、手工体验等系列活动,真正让‘天工开物文化’走进学生心里。”
全市教育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用好《天工开物文化学生读物》,让它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
“我们期待,天工开物文化的种子,能在校园中生根,在城市中发芽,让‘天工开物之城’这张文化名片越发闪亮。”尹晓林掷地有声地说道。
接下来,我市将着手编写《天工开物文化市民读本》,让天工开物文化面向更广大的群体,走出新余、走向世界。
来源:新余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