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洁员阿姨艾滋病走了,生前洁身自好,她疏漏了6处关键细节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4 15:27 2

摘要:她不是所谓的“高危人群”。她每天穿着工作服,手上戴着厚手套,在长长的走廊里拖地、擦玻璃、清洁厕所。

她不是所谓的“高危人群”。她每天穿着工作服,手上戴着厚手套,在长长的走廊里拖地、擦玻璃、清洁厕所。

她不抽烟、不喝酒、不乱交,连话都不多说几句。可她偏偏在体检时,被查出HIV抗体阳性

她不敢相信,家人也不敢相信。

“我一个干净人,怎么会得艾滋病?”

这不是一句情绪化的抱怨,而是真实存在的认知误区。很多人以为只要自己生活“干净”,就不会感染HIV。但病毒不问你干不干净,它只管你有没有忽视细节

她的故事不是个例,我见过太多类似的病例。每一个都不是所谓的“乱来”,但每一个都在生活里留下了破绽。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让普通人误以为“离我很远”的病毒,到底是怎么在不动声色中钻了空子。

第一处疏漏:手上有伤,还裸手清洁血迹

看上去只是简单的工作细节,但却是HIV最喜欢的机会。病毒不长翅膀,不会飞,它靠的是“体液传体液”。阿姨曾经跟我说,有时候看到电梯里、厕所地上有血迹,她就直接用拖把擦掉,手上偶尔也有小伤口。

“那血是不是伤口流的,也没多想。”

这就是问题。艾滋病病毒在体外确实不容易存活,但在新鲜血液中,它依旧有活性。如果手上有破口,哪怕只是细小的倒刺,一旦接触到感染者的血液,就可能中招。

第二处疏漏:剪指甲工具“共用”

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行为,甚至很多家庭还在用同一把指甲钳。但你不知道的是,如果上一个使用者指甲沟里有微小出血,工具再被别人用上,就有理论上的传播风险

虽然几率低,但不是零。阿姨跟同事住一个宿舍,大家图方便,就共用洗漱工具。她没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又不是用嘴接吻。”

但医学上讲,哪怕是针刺伤这样的小创口,病毒都能通过。如果病毒量足够,传播机制就成立了

第三处疏漏:一次“人情”帮忙,清洗针头

这事她自己都不愿意回忆。当时是一个熟悉的病人家属,拜托她帮忙把废弃的一些旧医疗物品处理掉。她看对方着急,就顺手把几支旧注射器扔进了垃圾袋。没有戴手套,也没检查是否还有针头。

她说,“我也不知道那上面有没有血,我当时只是觉得帮个小忙。”

HIV通过血液传播,任何接触到感染者血液的锐器,只要扎破皮肤,就是高风险暴露。

这类“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其实不少见,尤其是在非专业岗位上。很多人对风险没有概念,就以为“帮一下”没关系。

第四处疏漏:牙龈出血共用牙具

这个细节很多人根本不会联想到HIV。阿姨有段时间牙龈不好,刷牙时常出血。但宿舍里人多,大家牙具总是混在一起放,有时顺手拿错她也不在意。

牙龈出血时的唾液,可能含有病毒。虽然唾液本身病毒量低,但如果是出血状态,风险就不一样了。

病毒不是在猎艳,而是在寻找伤口。

第五处疏漏:信任伴侣,忽视检测

她有过一次短暂的婚姻,离婚多年,但曾短暂复合过一段时间。她一直以为对方没问题,也没有再去做检查。

现实是,配偶间的无保护性行为,是艾滋病传播的主要路径之一。即便对方看起来健康,如果没有检测过,就不能确定没有感染风险。

她说,“我怎么知道他有没有别的关系?我只知道我信了他。”

信任可以给感情,防护要靠科学。

第六处疏漏:不了解暴露后预防(PEP)

最让人唏嘘的是,她在第一次怀疑自己可能“接触到了病人血液”时,其实还有机会补救。PEP,也就是暴露后预防,是一套应急服药方案,在高危接触72小时内服用,可以大大降低感染风险。

但她根本不知道这件事。也没人告诉她。

她只是回家洗了个澡,消了个毒,继续第二天上班。等发现自己感染,已经晚了。

这六个地方,哪个都不是“乱来”,但每一个都是真实存在的漏洞。生活中太多人以为HIV只会找“那些人”,却不知道只要你有血、有伤口、有无保护的性行为,你就可能成为下一个“那些人”。

从医二十多年,我见过HIV患者里有厨师、有老师、有司机、有警察,也有学生和孕妇。病毒从不挑职业,也不看你是不是“好人”。它只看你有没有给它机会。

现在政策越来越好,检测已经非常方便。很多医院、疾控中心甚至有匿名检测点,连身份证都不用带。但问题是,很多人根本不愿意去。

“我不会有事。”

这句话比病毒更危险。

阿姨确诊后,最先想到的不是去治病,而是去“洗清自己”。她不停地说,“我不是那样的人。”她在乎的是别人怎么看,不是病毒怎么扩散。

我理解她的羞耻感,但更心疼她的误解。艾滋病不是道德病,也不是“乱来病”,它只是一个病毒病。

现在抗病毒治疗已经很成熟了,像替诺福韦、拉米夫定、依非韦伦这样的药物,能让病毒载量控制到检测不到的水平。只要规律服药,很多人可以像慢性病一样长期带病生存。

但前提是,你得知道自己感染了。你得在病毒摧毁免疫系统之前,开始治疗。

我总说一句话:“发现得早,活得久。”

阿姨最后没能熬过并发症。她走的时候,脸上戴着口罩,身边没几个熟人。她不想让人知道她得了什么病,她怕人背后说她“干不干净”。

但她是真的干净。只是,她不知道病毒比偏见更无孔不入。

今天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制造恐慌,而是想让更多人知道:你不需要恐惧这个病,但你必须尊重它的传播机制。

戴套,不共用破皮器具,暴露后72小时内服药,定期检测,这些不是“多此一举”,而是“刚刚好”。

洁身自好不是防线,知情与自护才是。

做一个“干净”的人,不只是行为上不乱来,更是在认知上,给病毒关上门。

参考文献:

[1]李兰娟,张文宏.艾滋病的防控策略与新进展[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4,42(03):145-150.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核心信息手册(2023年版)[Z].北京:中国疾控中心,2023.

[3]王小宁,陈军.暴露后预防(PEP)在艾滋病防控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5,59(04):412-416.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张医生健康守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