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0年的时间,法律出版社(以下简称“法律社”)在法条和法理的世界里树立了不可撼动的头部地位,同时也筑起了行业壁垒。但是在近两年,他们选择打破壁垒,布局童书领域。对于法律出版社来说,这不仅是一次“政策响应、市场洞察、资源整合”三位一体的战略选择,更是由责任感驱动
70年的时间,法律出版社(以下简称“法律社”)在法条和法理的世界里树立了不可撼动的头部地位,同时也筑起了行业壁垒。但是在近两年,他们选择打破壁垒,布局童书领域。对于法律出版社来说,这不仅是一次“政策响应、市场洞察、资源整合”三位一体的战略选择,更是由责任感驱动的探索。他们希望以专业内容为矛、以文化价值为盾,在童书市场中开辟出“法律启蒙”的蓝海赛道。把严肃的法条转化为鲜活的故事,这不仅是市场的选择,更彰显了头部出版社在全民普法时代的责任与担当。
法律社重大办主任张岩在接下出版童书的任务时,心中其实有一个朴素的愿望:“我的想法是每年能打磨出一部给孩子看的精品,然后长期做下去,把它积累起来,将来能够形成一个系列,通过反复打磨,让作品历久弥新。”这种不急功近利的坚持,也让法律社在童书领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节奏。
“江小北与龙小山的法律学习之旅”丛书
如今,法律出版社的差异化策略已获得市场和学界双重认可。“江小北与龙小山的法律学习之旅”丛书入选中央电视台《读书》栏目好书榜,并被《中国出版》专题报道,成为法治教育出版的标杆。《孩子爱读的法律故事》则入选“中国教育报2024年度教师推荐十大童书”,并在武汉书展出现家长带孩子二次参与活动的现象。这些成绩证明了法律社童书在专业性、教育性和市场接受度上的良好平衡,确立了其在法治教育童书领域的领先地位。法律社已经出版的童书受到法学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很多法学家看到青少年普法书能做到这个程度很是惊叹。“而最让我觉得做童书这件事是值得的,其实是看到孩子们读书的样子,看到孩子们能认真翻看我策划的书。”
那么,法律社究竟是如何在这个竞争激烈又长势渐缓的童书市场中找到独特价值的,又是如何把学术积累转化为孩子能听懂、愿意看的内容的?在营销和传播上,他们如何突破传统套路?
“是只服务于已经学过法律的人,还是面向未来可能成为法律人的孩子们?我希望是后者。所以我们必须优先保证专业度,打响法律社童书的名气。”作为一名资深编辑和母亲,张岩深知当下童书市场的艰难,也同样看到了市场空白——优质的法律科普童书寥寥无几,“接下童书出版的任务,一方面是响应国家号召,另一方面是想要丰富社里的产品线,但更根本的,还是作为法律出版人的责任”。
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全民普法,尤其强调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全国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等政策的出台,为这一领域明确了方向。法律社作为专业法律出版机构,尝试用童书的形式,将法律知识以兼具趣味性与互动性的方式传递给儿童,响应“法治种子从娃娃抓起”的国家战略。
在这一思路下,法律社已陆续推出《呼噜噜与独角兽的幸福生活》《七彩漫画民法典》“江小北与龙小山的法律学习之旅”丛书等作品,深受孩子和家长的喜爱。如今,他们开始尝试从中华法系历史中寻找灵感,将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秉公执法”“罪刑法定”等理念,转化为张释之断案、缇萦救父等儿童能够理解的故事,既承载民族文化基因,又培育现代法治意识。这种“以古鉴今”的叙事策略,契合国家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倡导,同时填补了童书市场中法律史主题的空白。
对张岩而言,这项工作和她过去编辑大部头专业书籍的经历截然不同。她曾负责《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汇编》等重大项目,对语言的精准和规范有极高的要求。但在实际推进童书出版后,她坦言“无论是从选题策划还是跟作者的沟通,再到编辑加工,都比其他书更难”。
这种“更难”,源于她对童书出版有着更高的要求。张岩始终坚持,童书首先要传递正确的价值观,给予孩子积极的力量,这是一切工作的核心。基于这一理念,她与作者解淑平合作推出了《爆笑法治漫画——八仙也得懂点法》。解淑平上小学时就痴迷《八仙过海》的电视剧,“只要老版《八仙过海》电视剧的主题曲旋律一响起,我二话不说,扔下作业就去会八仙了”。八仙惩恶扬善,行侠仗义的故事陪伴她成长。长大后,她成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编剧,希望将儿时的神话梦和法治教育相结合。于是,在她笔下,八仙被带进了现代法律场景:有人试图签合同改变容貌,有人酒后骑驴……故事诙谐幽默,却能让孩子们迅速理解合同效力、酒驾危害等现实问题。而作者甘棠创作的《孩子爱读的法律故事》则聚焦中国法制史,用30个精选案例串联起法律体系演变,在同质化严重的童书市场中形成独特定位。
在张岩看来,这正是法律社做童书的价值所在: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讲述严肃的法律议题。因此,即便目前童书市场整体面临增速放缓的压力,张岩依然充满信心。她注意到,细分领域如科普百科、传统文化类图书依然表现强劲,家长对综合素质教育的需求在不断增长。法律社童书通过“法制课堂”“成语积累”等模块,将法律知识与语文、历史等学科融合,提供“大语文+法治启蒙”的复合价值。这不仅缓解了家长对“纯娱乐化”童书的顾虑,也让法律社童书在同质化竞争中形成优势。
细分领域的童书很难做,最重要的一点是作者难找。青少年普法书和常规法律专业书在创作全流程都有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源于两者截然不同的受众定位、内容功能和创作逻辑。专业书籍的作者多是学界权威,作品强调内容的可信度,比如张晋藩先生的《中华法制文明史》;童书面对的是儿童读者,不仅要保证内容准确,还要兼顾趣味性,更要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和阅读习惯。
“会写的不懂法,懂法的不会写”是困扰张岩很久的问题。擅长写故事的作者众多,但是他们可能缺乏深厚的法律素养,难以将复杂的法律知识转化为孩子听得懂、愿意看的故事。法律学者则习惯使用“法言法语”进行表述,“我们日常说‘他偷了我的东西’就行了,法律人则会区分这个‘偷’究竟是盗窃、抢夺还是侵占。他们会用大量限定词来保证意思的精确性。如果照搬进童书里,孩子们根本读不下去”。
不仅作者需要跨界思维,编辑的角色在童书出版中也有所变化。做专业书时,编辑的重点是审核专业知识是否准确;而在童书中,编辑还要学会审读图片,为插图设计脚本,从孩子的视角判断一本书是否既好看又能传递知识。
在实际工作中,张岩发现对童书编辑的考验更多来自细节,“我们不是按照传统做童书的方式来做,而是延续了做法律书的严谨,所以作者常常要被我逼‘疯’了”。在《爆笑法治漫画——八仙也得懂点法》中,有一个故事情节是铁拐李想要和太上老君签合同来改变容貌,从法律角度讲是不可以的,因为人身权不能通过合同约定。在张果老酒后骑驴故事中,虽然骑驴不违法,但是考虑到书的读者是孩子,就需要让作者补充说明“现代社会中酒后驾车是违法的”。如何在故事和现实、趣味和专业之间找到平衡,正是专业类童书创作面临的挑战。
也正因为难度大,童书项目从一开始就得到法律社领导的高度重视。法律社依托自身作为国内顶尖法律专业出版社的资源优势,为童书内容的准确性和深度提供了坚实保障。《孩子爱读的法律故事——从上古到明清》邀请华东政法大学前校长何勤华作序、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撰写推荐语,并聘请历史学者和法学专家审核书稿,确保历史细节与法律解读的专业性。“江小北与龙小山的法律学习之旅”丛书则联合高校、律所和少年法学院,通过试讲试用优化内容,探索“教学反馈—修订—再应用”的运作模式。正因为如此,法律社的童书在法治教育领域确立了不可替代的权威性,与普通童书的娱乐化定位形成鲜明对比。
传统的图书签售、亲子阅读活动或者短视频推广固然能吸引一定的关注度,却很难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想要让普法类童书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必须跳出传统的营销套路,把法律知识变成鲜活的体验。法律社市场部员工深入市场一线,主动分析行业动态,积极配合内容生产部门做好营销策划和落地活动。
因此,在《“重返”案发现场·人民的检察官》新书发布会上,书中四位穿着制服、胸前挂满勋章的检察官一出现,便让孩子们惊叹不已。张岩对这场活动记忆犹新:“以往这些英雄人物只存在于新闻报道里,现在,他们真实地站在孩子们的面前,他们走动时胸前的勋章互相碰撞发出清脆的响声,让平面的故事一下子就立体了。”四位检察官讲述自己的办案经历,让法律知识从纸面走向孩子们。这场活动不仅打动了在场学生,还通过最高检新媒体、检察日报正义网新媒体平台的直播吸引了超过128万网友在线观看。
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检察院检察五部主任、“莎姐”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中心主任罗文磊
在此之后,法律社联合检察机关、媒体和社会力量,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的分享会上,专家、家长和小读者围绕真实案例展开对话;在上海,检察官曹莹以《“重返”案发现场·人民的检察官》中的案例为切口,通过“法律亲子照”“法律照妖镜”等互动游戏,生动普及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法律知识;在重庆书博会,检察院检察五部主任罗文磊等嘉宾,通过观看视频、互动问答等形式,为现场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讲述犯罪危害。这些创新尝试让法治教育从“被动接受”的灌输变为一次次“主动体验”。
在一场场活动的好评中,法律社敏锐地感觉到跨界合作的意义远不止于扩大一两本书的传播力度。于是,他们尝试将这种方式进一步延展,逐渐形成“出版—司法—教育”协同的新模式。例如在北京世界读书日的活动中,法律社邀请施净岚、王勇等5位检察英模现场分享办案经历,并同步征集读后感,吸引全国24所中小学参与;在上海书展期间,法律社和上海市检察院合作,将漫画中的案例改编成校园情景剧,让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理解法律知识,将法律逻辑转化为可感知的叙事;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现场通过动画《十五岁少年迷途知返》还原真实办案过程,引导青少年思考校园欺凌等热点问题……通过“以情载法”的设计,让孩子们不再只是观众,而是置身其中的探索者。
与湖北省博物馆合作
活动现场赠书
随着实践的深入,法律社又将这种模式拓展到更广的场景中,逐步构建出“出版+文旅+教育”的生态闭环。例如《孩子爱读的法律故事——从上古到明清》首发式结合博物馆展览和编钟演奏,将图书阅读与文化体验相结合,让孩子们在阅读中触摸历史;在社区和学校中,“春天里带给孩子们的法律知识分享会”通过互动,把书中的故事转化为实践教学。这种资源整合使法律社童书不仅是阅读产品,更成为法治教育的“基础设施”。
来源:出版人杂志